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司法局 > 工作动态

福田区打造体系化心理矫治“心泉计划”

信息提供日期 : 2018-09-20 17:24来源 : 福田区司法局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将罪犯放置在社区、不脱离社会的刑罚执行方式,体现了人性化的恢复性司法理念,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扎实提高社区矫正质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措施。因此,为切实提升我区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质效,更加注重社矫人员作为人的价值和权益,区司法局推出体系化心理矫治“心泉计划”组合拳,推进心理矫治专业化、多样化、精细化和社会化。

  一、以社会专业力量为引领,推进心理矫治专业化

  社区矫正的基本特点是立足社区、依赖社区、强调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的参与。专业化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矫治人员的业务素质关乎心理矫治工作质量。

  一是引入专业心理社会力量。2014年底,我局与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合作机制,由专业心理辅导机构指派4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驻点区社区矫正中心,以服务者的方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长期开展心理咨询、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和上门辅导,通过心理干预带动服刑人员行为改变。心理咨询师与社矫人员在平等条件下进行心理疏导,容易被社矫人员接受并消除心理抵触,成为化解社矫人员心理疾患的有效手段。

  二是实行“入矫解矫”双评估。入矫评估利用诺和心理测评系统对新入矫人员进行筛查、综合分析,全面评估社矫人员心理状态,建立社矫人员心理档案,并逐步健全心理健康量表库,2018上半年对148名新入矫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撰写评估报告。解矫时,通过自评问卷、心理咨询等方式全面评估社矫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适应性,并将评估结果反馈至司法所,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帮扶,2018上半年对152名解矫人员进行心理会谈并建档。

  三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2016年12月,心理矫治团队着眼于预防、干预、转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分别为面向一般社矫人员的初级预防机制,提供健康心理辅导;面向具有攻击倾向和深陷不良情绪社矫人员的二级干预机制,提供初级会谈、心理测量和心理讲座等心理辅导;面向具有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社矫人员的三级干预机制,经过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心理治疗。2018年上半年,初级预防309人,二级干预5人,三级干预1人。

  二、以丰富活动形式为基础,推进心理矫治多样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矫治活动是心理矫治的核心,有助于消除社矫人员所面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为社矫人员发展健康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一是开展“小班制”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团辅以团体内平等的人际交互、积极向上的情感交流倍受社矫人员欢迎。2018年区司法局根据不同矫正对象的不同需求,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推出“美丽女人工作坊”“读书会”“亲密关系”“家庭沟通”等不同形式的心理团辅活动。活动由心理咨询师发布“招募令”发起,参与者需与心理导师面谈后才能加入。社矫人员在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下,以团队游戏、成员分享的方式进行自我探索,重塑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2015年至今,已开展13批次156期心理团体辅导,参与人员1560人次。

  二是举办“与你同在”心理户外拓展活动。自2016年,我局创新心理矫治方式,开展心理户外拓展活动。在心理咨询师的组织下,社矫人员参与到“破冰游戏”“压力气球”“放松训练”等活动中,缓解防备心理,减轻紧张焦虑,引导释放不良情绪,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活动在周末举行,不与矫正人员上班时间冲突,可以促使矫正人员弱化自我犯罪标签,更有价值地度过矫正期,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2018上半年心理户外拓展活动共举行10次,每次30人左右。

  三是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教育辅导。讲座以向社矫人员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目标。关注社矫人员的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看待矫正,消除自卑感,培养良好的适应社会各种角色的能力,帮助他们度过矫正期。使社矫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保持良好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实在无法平衡心理时,应当及时需求心理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2018上半年我局共举行2场心理讲座,社矫人员反响热烈,效果良好。

  三、以典型个案帮扶为侧重,推进心理矫治精细化

  突破常规教育方式,根据澳门籍、青少年等社矫人员的个人情况及犯罪类型开展精细化教育帮扶活动,突出精准化与个性化,保证心理矫治的有效性。

  一是移情-利他理论促人格增强。通过外部感召,矫正人员对处于困境的同伴产生移情,共同帮助困难同伴走出困境,在助人行为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提升他人幸福,增强矫正人员的向善人格。典型事例是团体帮扶澳门籍社矫人员。澳门籍社区矫正人员顾某和且某,系母子关系,因没有经济来源,又无法享受深圳居民低保待遇和澳门居民社会服务导致生活陷入困境。3名社矫人员在偶然得知母子二人的生活情况后,在团体和爱心传递的感召下,自发号召其他社矫人员为他们捐款,携手共助困难同伴。

  二是围绕健康成长教育帮扶未成年人。在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帮扶管理中,采取单独报到、单独教育、个别谈话等矫正措施,给予身份保护;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根据心理特质,结合年龄、成长环境、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等全面分析,因人而异制定矫正个案,开展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未成年人心理档案,坚持教育、感化和挽救,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阴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顺利实现就学和就业。

  三是全市首推类型化犯罪系列心理讲座。2018年上半年,危险驾驶罪人员占新入矫服刑人员的51%,占在矫服刑人员的12%。针对服刑人员在刑意识淡薄、不服监管现象多发的情况,首场讲座以危险驾驶罪为主题开讲,深入探讨“危险驾驶”此类刑期短、数量多、认知浅、受教少群体犯罪背后社矫人员的特殊心理情境,使社矫人员从内心真正受到触动,提升社区矫正整体监管帮扶效果。根据社矫人员的犯罪类型分类举办讲座,以类型化思维推进精细化心理矫治,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倍受社矫人员欢迎。

  四、以多方主体参与为主线,推进心理矫治社会化

  社区矫正不仅依托国家来组织领导,还需要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每个公民的参与,体现了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矫正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方面。

  一是全市首创社区矫正人员家属培训服务平台。与深圳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合作开展“爱·明白”家能站服务项目,为社矫人员家属建立档案,每月对新入矫人员家属开展培训讲座,通过讲授心理与情绪支持、告知注意事项和帮扶措施,缓解社矫人员家属心理压力,转变心态,使其正确认识、理解社区矫正工作,帮助服刑人员配合完成社区矫正,有效补强了家属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短板。自2018年1月该项目实施以来,已对20名家属进行了建档跟进,举办了2场培训会,成效显著。

  二是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心理健康。邀请专业资深心理咨询师,定期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团体辅导。针对社矫工作人员面临的“管帮并行”多角色转换和重负荷工作压力,举行心理团体分享会,形式新颖参与感强。工作人员围绕防御意识、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等主题各抒己见,及时疏导工作人员因工作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提升沟通技巧,提高防御意识。也促使工作人员言传身教将正能量、善观念传递给社矫人员,提升矫正工作质效。2018年上半年组织2场工作人员心理培训会。

  三是加大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识接纳和参与程度,极大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成效。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制度和社矫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不利于社区矫正人员的再社会化。因此,必须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宣传社区矫正制度。为此,区司法局制作《社区矫正中的心理矫治》《福田区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录》《未来展望—安置帮教手册》等宣传册,下发各街道司法所分发给社矫人员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向社矫人员家属宣传为重点,以点带面向社区居民普及社区矫正制度。(矫正科 张文辉 王思洁)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