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金融+专门专业”现代产业组合:福田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新动力(2015年第17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6-01-22 00:00来源 : 福田区
“总部+金融+专门专业”现代产业组合:福田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新动力
彭葵 孙星光
福田区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改革创新引领在先,经济建设实干在前。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要求,福田区坚持高端迈进、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全方位升级,特色业态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和挖掘中,福田区总部经济、创新金融与专门专业已孕育稳固并成为辖区经济产业支柱,以“总部+金融+专门专业”三足鼎立的新型组合元素正助力福田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
一、当前我区“总部+金融+专门专业”的基本情况
(一)总部经济:高端业态,是福田经济与税收量质并举的重要源泉
目前,我区总部企业采取认定制,由市发改委和区经促局共同认定。截至2014年末,福田区共有市、区认定的总部企业379家,实际生产经营地在我区的有349家。2015年上半年福田区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58.01亿元,增长11.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9.4%。
从经济贡献看,总部企业对福田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52.7%,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目前总部经济已成长为我区抵御经济风险、调节经济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税收贡献看,总部企业对福田税收的直接贡献来源于总部企业自身创造的税收,间接贡献来源于企业的总部入驻区域后带动辖区第三产业发展而贡献的税收。初步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区379家总部企业实现税收超过300亿元,占当年全区税收总额比重的四成以上。
从企业类别看,总部企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4家,占总部企业总量的16.9%,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英龙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金融业48家,占总部企业总量的12.7%,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
(二)金融业:战略高地,是福田发展稳中有进的支柱核心
金融业是高端要素集聚的核心产业,为福田区经济进步和税收稳固做出突出贡献。2015年上半年,我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7.40亿元,增长16.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福田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金融业的比重为43.7%,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从经济贡献看,金融业对福田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63.0%,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金融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对福田区经济稳固、健康运行发挥了突出作用。目前福田区金融业已成长壮大为深圳市、乃至华南地区的现代金融中心,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金融中介等金融行业快速成长壮大,以深圳证交所、平安系、招商系等为代表的金融龙头所释放的“虹吸效应”及区域影响力愈发显著。
从税收贡献看,金融业是福田区税收的龙头行业。今年上半年我区金融业实现税收243.77亿元,增长117.8%,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接近一半,是保证全区税收稳步增长的首要力量。
从企业分类看,结合福田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全区金融企业数量为492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企业150家、资本市场服务企业159家、保险业企业132家,三者呈三分天下态势。
从企业注册类型看,内资型金融企业435家,占全区金融企业总数的88.4%,仍然占据我区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表1:福田区金融业企业单位数量情况表
企业类别 | 单位数(家) |
货币金融服务 | 150 |
资本市场服务 | 159 |
保险业 | 132 |
其他金融业 | 51 |
合计 | 492 |
注册类型 | 单位数(家) |
内资企业 | 435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23 |
外商投资企业 | 34 |
总计 | 492 |
(三)专门专业:新兴动力,是福田经济再增长与可持续的潜力保障
当前专门专业服务业采取认定制,具体包含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质检技术及测绘、咨询与调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管理等,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4个行业大类、26个行业中类、61个行业小类的内容。近年来,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经过精耕细作、悉心培育,已快速成长为辖区新兴支柱产业。截至2014年末,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9.81亿元,增长12.7%,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0.8%。201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初步核算超过150亿元。
从经济贡献看,专门专业服务业对福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5.0%,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行业增加值率为32.8%,大幅领先其他传统行业,突显其高附加值、高层次和强竞争力的典型特征。
从税收贡献看,根据2014年区税务部门相关数据,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税收113.22亿元,占当年辖区税收总额的14.2%,其中专门专业税收与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5.4%,比辖区税收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高出8.4个百分点,对辖区经济与财税的贡献十分突出。
从发展规模看,截至2014年末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75.44亿元,增长10.5%,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四成以上;资产总计1.02万亿元;从业人员33.26万人。其中企业总部管理、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公证、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社会经济咨询、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特色行业规模及数量均占全市一半以上,行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表2:福田区近五年专门专业服务业发展情况表
指标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专门专业增加值(亿元) | 154.79 | 178.46 | 215.87 | 263.06 | 319.81 |
增速(%) | 9.3 | 12.2 | 12.1 | 12.5 | 12.7 |
占GDP比重(%) | 8.3 | 8.5 | 9.1 | 9.7 | 10.8 |
二、当前我区“总部+金融+专门专业”新型业态组合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总部经济:规模效益和企业实力需要同步加强
一是规模效益有待加强。尽管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显著实效,但就规模与效益而言与国际发达先进地区还有差距。将规模总量与中国香港对比,目前中国香港海外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或营销中心接近4000家,是福田总部企业的十倍。将经济产出效益与北京朝阳区对比,两者虽面积相当、结构相似,但我区总部企业增加值却与其相差近一倍。
二是企业实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区总部企业构成仍以地区型总部及国内知名企业居多,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企业或中国公司总部企业相对较少,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所设总部企业占比不足20%,总部企业国际影响力仍然相对较弱,需要更为全面地完善辖区综合环境以求筑巢引凤。
(二)金融发展:内生素质和外部动力需要同步夯实
一是金融抗风险能力需要夯实。当前金融业既是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保障我区税收增长平稳的主要行业。金融业发展的一枝独秀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辖区经济和税收对其过度的依赖,以及金融企业易受政策和市场冲击的特性,也预示着我区金融业发展的潜在风险。这就要求辖区金融企业必须通过不断修炼内功、充分与实体经济融合式发展、努力增强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提升抗击风险和冲击的能力以确保整体经济与税收的平稳。
二是金融人才有效储备需要夯实。确保金融企业向高端迈进,高素质型、特别是在国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关键人才是发展关键,是推动金融高端化的外部动力。目前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国际领军金融人才尚显不足,金融企业从业人员在创新力和竞争力方面仍有差距,辖区在高端金融人才吸引与储备方面还处于劣势,需要尽快完善补足。
(三)专门专业:制度完善和企业扶持需要同步强化
一是制度规范和市场监管需要完善。相对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发达城区,我区专门专业发展面临准入标准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政府“肯定式目录”削弱了企业进入的积极性和市场的自由竞争特性。同时由于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专门专业企业多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单位数量多、恶性竞争普遍及业务不够规范等弊端加大了行政监管和执法的难度。
二是领军企业和竞争能力需要完善。尽管当前我区专门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先发优势,但领军企业仍然偏少,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依旧稀缺,企业高端化和综合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与北京、上海相比,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端聚集、外部合作、海外拓展方面更加突出。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福田区15762家专门专业服务业企业(734家规模以上)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仅124家,占专门专业企业总数的0.8%。
三、对我区“总部+金融+专门专业”新型组合业态发展的建议
(一)总部经济:以 “福田特色”打造具有国际集聚性的区域总部中心
一是提升软硬环境,助力我区总部经济规模不断做大。在软环境方面:着力法治环境打造为总部经济提供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和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着力营商环境优化激发总部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与活力;着力人文环境培育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环境;着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营造高端总部企业筑巢福田的信心和吸引力。在硬环境方面: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区商务活动环境,高标准建设生活配套措施,以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为依托,加快产业空间置换进度,强化福田楼宇经济群的高端集聚优势,为我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产业空间需求。
二是提升内外两手,助力我区总部企业效益不断做强。在对内的手方面:规划引导与资金扶持相结合。规划先行,以更高的站位和更远的眼光明确总部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福田地理经济布局分层次地打造不同方向的总部经济产业群;扶持为辅,对于有不同影响力的总部企业要以股权资助、租息减免等方式给予落地补贴奖励,同时对于总部机构的高层个人给予更为全面的配套优惠。在对外的手方面:培育与引入相结合。培育就是夯实福田的软硬件基础,让深圳本土的企业总部真正扎根和发展壮大,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置分支机构和制造基地,逐渐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引入就是充分利用深港接壤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入海口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企业区域总部或营销中心的转移,将境外真正知名且有影响力的企业总部引入福田。
(二)金融发展:以“福田质量”抢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业高地
一是坚持抱团发展,打造福田现代金融产业高地。以引进、培育法人机构为重点,优化集聚区建设,增强福田金融业辐射力;重视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管理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业机构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发挥深交所“虹吸效应”,推进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等资本市场工具进一步全面发展,引导本土金融机构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创新投融资渠道与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探索推行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PPP模式);积极承接中国香港和海外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转移,与前海金融形成抱团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并积极与中国香港合作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平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金融中心。
二是坚持人才为先,打造福田高端金融生态环境。成立福田高端金融人才协会,囊括银行、券商、信托、PE等众多高层次人才,配套相适宜的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安居工程和激励机制,从福田更为适应的金融综合生态环境打造方面吸引人才;推出金融业高素质人才在职培训与深造计划,以福田国际化金融建设为导向,提供辖区高端金融人才在深港金融合作以及多层次金融市场互动等方面锻炼机会,提升这些金融领军人才的国际金融市场拓展能力和辐射效应,创造福田更为高端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合作机制。
(三)专门专业:以“福田标准”引领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行业领军代表
一是着力机制建设,为福田专门专业“百花齐放”发展提供规范化土壤。首先要优化制度规则,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和推进“否定式目录准入方式”,全面推广“非禁即入”制度并加强监管手段和措施的完善,提高企业参与热情、保持市场自由竞争特征。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制定专项资金制度,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扶持专门专业贷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真正把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专门专业企业培育壮大。最后要推进服务创新,促进制造业内部专业服务结构外部化,开拓新的专门专业服务种类和品种,增加新的服务门类和业务,拓宽市场需求,同时引进发达地区专门专业发展先进理念,用高新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提高专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度与知识含量,全面提升福田专门专业的服务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着力战略合作,为福田专门专业“一枝独秀”培育提供国际化氛围。围绕深圳“两区三市”和“一带一路”桥头堡和战略枢纽建设的战略构想,准确定位福田角色,拓展海外市场,为企业开发海外市场提供载体和平台,引导国内国际高端化产业领军企业入驻福田,充分挖掘深港合作的潜在机会及地域优势,逐步实现从“深圳专门专业福田标准”到“中国专门专业深圳标准”的过渡,力争将福田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专门专业企业对外合作通道,全国专门专业涉外业务的窗口,以及领军企业深圳总部到华南总部乃至亚太总部的集聚地。
(彭葵系区统计局副局长
孙星光系区统计局综合核算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