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分析(2010年第11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1-11-04 00:00来源 :
第11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5月25日
就业总量平稳增长 职工收入小幅上升
—2009年劳动就业与工资情况分析
2009年我区从业人员逐步增加,平均工资小幅上升,劳动就业与工资增长呈良性发展态势。
一、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福田区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阶段,就业总量逐渐扩大,截至12月底,全区单位从业人员(辖区内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含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地统计口径,下同)553917人,增长5.9%,其中在岗职工548425人,增长6.1%。
(一)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年末全区第一产业在岗职工440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0.1%,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在岗职工154110人,占28.1%,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岗职工393875人,占71.8%,上升1.3个百分点(详见图一)。近年来,福田区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日渐优化。受企业转型的影响,第二产业人员减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虽然经济复苏,外向型企业订单逐渐恢复,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但是金融危机后遗症,仍然是影响制造业人员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其他经济类型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体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125814人,增长2.4%,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2.9%;集体单位年末在岗职工1748人,减幅11.5%,占0.3%;其他经济类型年末在岗职工425540人,增长7.3%,占76.8%,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就业比例提高,在岗职工179388人,增加24971人,增长16.2%,占其他经济类型在岗职工总数的42.6%;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缩小,在岗职工68235人,减少8323人,减幅10.9%,仅占16.2%。
(三)企业单位就业空间更为广阔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企业单位年末在岗职工477096人,增长7.1%,占在岗职工总数的87%;事业单位年末在岗职工39802人,增长4%,占7.3%;机关单位年末在岗职工31389人,减幅5.3%,占5.7%。企业用工需求弹性比机关事业单位大,就业空间更为广阔。另外,深圳市大部制机构改革导致机关单位人员减少。
(四)劳务派遣体现用工新特点
近年来,企业聘用劳务派遣工已成趋势。年末全区劳务派遣工28777人,增长11.8%,劳务派遣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6515人、4121人、3732人、3651人。起用劳务派遣工主要体现两种方式:一是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及人员整体外包,如建筑业企业;二是将原有职工转入劳务派遣公司再派回原单位,人员不变,身份发生变化,如金融、邮政、电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二、工资水平小幅上升,行业差距仍未打破旧格局
2009年福田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308.57亿元,增长11.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6187元,增长7.4%,剔除物价指数,实际增长8.8%,增长速度下降0.2个百分点(详见图二)。其他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39315元,增长9.1%,剔除物价指数,实际增长10.5%。
(一)企业工资增速放缓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0426元,98958元,88394元,同比增长依次为7.5%、5.9%、12%,剔除物价指数,增长8.9%、7.3%、13.5%。2009年我区经济在遭遇金融危机后逐渐恢复元气,企业工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去年下降1.2个百分点。机关单位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减少,平均工资增长明显。
(二)国有单位收入水平依然居首
从经济类型分组看,国有单位收入水平继续领先,增幅居于首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9002元,增长9.2%;其次是其他经济,为49471元,增长6.8%;最后是集体经济,在岗职工年平均为21861元,增长2.2%。剔除物价指数,分别增长10.6%、8.2%、3.5%。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国有单位的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应对危机、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增长速度减慢,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2个百分点。
(三)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工资水平较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工资水平明显偏低。金融业由于市场垄断程度高,易获高额利润,行业工资水平最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185元,增长3.7%;最低的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932元,减幅1.1%,两者比为7:1,行业差距加大。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排名前三位的是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为139185元,102044元,89478元;排名最后三位的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为34648元、 25565元、 19932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转危为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就业结构
目前,我区处于经济恢复阶段,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之中,就业压力不可忽视,有危必有机,我们必须把握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人员就业结构。
(二)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其他经济,提高整体收入
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是提高收入的主要力量,但就目前而言,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小,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仍是解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对其他经济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为民营经济参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带动辖区就业和收入的整体提高。
(三)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工资竞争力
近年来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所谓“腾笼换鸟”,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升级和换代,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长足发展,还有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降低。80、90新生代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择业要求更高,只有改善用工环境,健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升工资竞争力,才能增加劳动就业吸引力。
(四)劳务派遣工急需走出“身份怪圈”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一些企业为规避“同工同酬”的规定,将派遣工和正式工分派在不同的岗位上,劳务派遣工集中在低端岗位,根据市场价位来确定工资。有的企业制造岗位间的细微差别,规避“同工同酬”。收入分配不公让劳务派遣工倍感受歧视,而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同样也是劳务派遣工心中“永远的痛”。应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的相关内容,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保障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在落实就业政策,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职业培训方面的优势,根据企业新的需求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求职者素质,增加其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能力,把握就业机会。
说明:本文数据为最新数据,如与以前发布的有冲突以本文为准。
撰 稿:蔡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