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规划计划 > 规划计划及总结

福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2013-2015)

信息提供日期 : 2014-06-23 00:00来源 :

    福田区是深圳市行政、文化和商务中心城区,辖区面积7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52万。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关心指导下,福田区朝着“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宏远愿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并完成了“一公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较早地探索以“八大平台”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200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2009年,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国际化高品质文化强区,制订本规划。 

  一、创建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深圳创建、福田展示”。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在创造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发展奇迹。福田创建“示范区”,得到了省文化厅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申报之初,深圳市明确提出“深圳创建、福田申报”,并把创建工作列入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重点工作。通过本次创建,必将带动全市再次掀起文化事业发展的高潮。 

  “深圳文化、福田表达”。文化部提出公共文化管理机构要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管脚下到管天下转变”的理念,本规划根据“示范区”东部标准,结合深圳和福田的实际,重点提出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正是顺应和呼应“三个转变”要求,将工作重心从硬件建设转移到文化功能发挥;工作主体从政府自身转变为全社会参与;文化阵地从关注体制内转变为体制内外全面铺开;文化产品从同质化转变为统筹发展、突出特色;文化服务从单一渠道转变为现实与虚拟兼顾。通过“十大文化功能区”的构建,让一切文化生产力竞相迸发,创造力充分涌流,最终实现公共文化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二、创建示范区的实践基础 

  10年来,福田对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元,福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基础好、举措多、发展快。 

  (一)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福田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与国际接轨,以服务人口、辐射半径为基准,以均衡覆盖、便利到达为原则,基本建成“一公里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3.4万平方米。建成公共图书馆104个、区属文化馆7个、街道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88个、各类文化广场50个,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无盲点均衡覆盖。其中,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和省特级馆,区图书馆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10个街道文化站有8个省特级站,另有2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2个省十佳文化广场。 

  (二)文化活动普惠化高端化 

  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福田风格”,追求现代、开放、时尚、前卫的城市文化特质,举办一系列强化国际元素、凸显福田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WDC标准舞、拉丁舞世界杯暨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深圳国际打击乐文化节”,“深圳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中国(深圳)国际嘻哈文化节”,“孟京辉戏剧演出季”,“百位名人引进计划”,“文化惠民十大工程”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取得良好成效。 

  (三)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 

  通过资源重配、人员重组、职能转换,将原来隶属于区文体局管辖的所有公共文体场馆剥离出来,设立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统一管理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体校等事业机构,改变原有“政事不分”的运行格局,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根据发展定位,启动“百名世界冠军和文化名人引进”的5年规划,采用“项目式、客座式、顾问式”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文体人才的合作,优化文化人才结构、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全面取消“以馆养人、以费养事”的差额保障或自筹保障模式,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员队伍建设保障制度,全面确定了区、街道文化机构和人员编制,全面落实了社区文化中心专干职数。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专职工作人员达700多人,全区各类文艺协会会员1000多人,各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文化团队200余支,已登记注册的民非文化社团34个,文化义工队伍人数达2000多人。建成了以公共文化机构专业人才为骨干、文艺社团为主导力量、文化义工为补充的文化人才系统。 

  三、创建示范区的责任目标 

  (一)总目标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十大文化功能区”的建设,使福田成为高雅文化的殿堂、大众文化的乐土、传统节日的旺地,让文化成为福田的软实力品牌,打造福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升级版。 

  (二)分目标  

  ——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提升并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 

  各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三个一”,即拥有一个文化站、一个街道图书馆、一批文化广场;各社区文化建设要达到“三个全覆盖”,即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200平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社区图书馆(室)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升级。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品牌活动内涵与层次,惠及各种文化需求的群体。实现文化活动的普惠性、均等性、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 

  各街道文化服务实现“五个一”,即拥有一个书画社、一个惠民文化节庆、一个特色文化品牌、一批文艺社团和一支文化义工队伍,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 

  支持建设区、街道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整合专家、企业和政府资源,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和开展活动,盘活辖区和街道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重点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鼓励申报市、区宣传文体专项资金。 

  ——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有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有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机制。 

  各街道每年固定文化专项经费,省特级(一级)文化站经费不低于60万元(50万元)/年,文化广场费用不低于10万元/年;每个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为5万元/年。街道文化站除站长外,另有3名享受雇员待遇的工作人员,即艺术团团长、书画社社长、体育专干各一人;每个社区至少设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辅导员(文化指导员)。 

  四、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 

  文化功能区是一定文化要素占主导地位而产生明显文化优势的特定区域。科学合理的文化功能区布局,有利于文化资源的高度整合、有利于文化标杆的突围确立、有利于文化服务的品质提升。根据“示范区”东部标准的创建任务,结合深圳和福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 

  (一)主题文化馆功能区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承担着区域文化引领高端的功能。 

  发挥福田拥有7个区属文化馆的优势,打造“戏剧、音乐、书画、舞蹈、钢琴、非遗、梦工场(青年)”7大主题文化馆。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团队,对7个场馆实施内部功能和外观形象提升工程,将各场馆打造成为区域地标性建筑;实施“5+2”工程,每个主题馆“打造一组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文艺团队、开设一个艺术沙龙、建设一所主题图书馆、组建一支文化义工队伍”,“配备一个剧场、一个展览厅”;深入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推动文化精品创作。 

  通过主题文化馆功能区的打造,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二)图书馆阅读功能区 

  图书馆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专业机构,承担着传播知识提升素质的功能。 

  发挥福田辖区“2个市总馆、1个区总馆、10个街道馆、95个社区馆”和“福田数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行总分馆管理模式;引导推动发展书城、特色书房、书吧等场所的特色阅读功能,拓展公共阅读空间;继续办好“大家讲坛”、“读者沙龙”等文化品牌活动。 

  通过图书馆阅读功能区的打造,为全民提供专业、特色、便捷、品质的阅读服务,营造书香福田环境。 

  (三)博物馆功能区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文化遗产沉淀保护的功能。 

  发挥福田辖区内市属两大博物馆的优势,提升对人文自然遗产的认知;鼓励社会力量继续兴办各类博物馆,进一步办好钢琴博物馆、雅石艺术博物馆、至正博物馆、下沙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形成鲜明的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规划建设安托山博物馆群,大力发展博物博览事业。 

  通过博物馆功能区的打造,汇聚文明成果精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四)广场文化功能区 

  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文化惠民便民亲民的功能。 

  发挥福田拥有50个社区文化广场的优势,每年采购一大批优质节目送进社区;通过举办广场舞、健身球大赛等群众文体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繁荣广场文化;开展特色文化广场建设,重点打造荟萃街头艺术的市民艺术广场、凸显国际文化的香蜜湖东海国际风情广场、展示非遗文化的下沙非遗广场、汇聚流行文化的天安工业区青工文化广场等特色文化广场。 

  通过文化广场功能区的打造,实现公共文化政府主导与群众自发的优势互补,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场文化。 

  (五)公园文化功能区 

  公园是群众文化休闲的新兴阵地,承担着服务空间规模扩张的功能。 

  发挥福田辖区公园分布密集的优势,利用公园的开放公共空间,拓展公园的公共文化功能。依托深圳公园文化节,在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中心公园、皇岗公园、笔架山公园、梅林公园等公园,开展凸显群众性、娱乐性、民俗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举办草地音乐节、城市民谣节、民间文化巡游等主题文化活动;依托小而精的各类街心公园,开展凸显互动性、休闲性、时尚性的精致文化活动,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公园氛围和人文休闲环境。 

  通过公园文化功能区的打造,开辟室内与室外齐头并进、文化与生态充分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渠道。 

  (六)地铁文化功能区 

  地铁是文化创意传播的潜力资源,承担着引领都市文化潮流的重要功能。 

  发挥福田地铁枢纽人流量大的优势,与深圳地铁公司合作,开辟地铁文化长廊,组织地铁演艺活动,举办地铁美术展览,设立地铁图书超市,推出地铁公益广告,丰富地铁文化元素,推动地铁文化建设。举办图书地铁漂流、阅读分享、阅读推荐等活动;开展地铁小说、地铁漫画、地铁影视、地铁“快闪”等时尚主题活动。 

  通过地铁文化功能区的打造,使地铁成为充满艺术气息、彰显城市气质的魅力区域。 

  (七)现代戏剧功能区 

  现代戏剧是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承担着满足都市白领文化需求的功能。 

  发挥福田辖区专业剧场和高端企业众多的优势,整合辖区剧场资源,打造戏剧高地。邀请孟京辉等戏剧名家,成立名人戏剧工作室,举办戏剧演出季,开办大师班和“戏剧百脑汇”艺术沙龙;组建戏剧第三职业联盟,依靠深圳本土力量,推动本土原创现代戏剧精品创作;引进中外儿童戏剧优秀剧目,举办深圳少儿戏剧节,设立校园戏剧节,培育一批“戏剧培育基地”。 

  通过现代戏剧功能区的打造,以“戏立方”为品牌,将福田建设成为南方戏剧高地。 

  (八)公共艺术功能区 

  公共艺术是城市精神品质的直观体现,承担着凝神聚气彰显风貌的功能。 

  发挥福田现代景观建设硕果累累的优势,将文化理念、艺术内涵融入城市空间,展现福田公共空间的人文魅力;抓硬件,精心策划、准确选址、广邀群贤,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城市艺术雕塑及特色景观,构筑高雅和谐的文化环境;抓软件,积极推动街头艺术发展,组织开展公共艺术、街头文化等系列市民鉴赏体验活动,营造互动活跃的文化氛围。 

  通过公共艺术功能区的打造,形成凸显“时代主题、城市精神、人文风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九)街道特色文化功能区 

  街道是培育基层特色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功能。 

  发挥福田各街道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定位“一街道一特色”,精心打造园岭街道的青工文化,华强北街道的商圈文化,华富街道的设计文化,福田街道的白领文化,沙头街道的民俗文化,香蜜湖街道的国际文化,莲花街道的书画文化等;各街道创建高水准、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站、图书馆、艺术团、书画社,培养高水准服务团队;结合各大节庆,举办具有代表性文化活动。 

  通过街道特色文化功能区的打造,实现各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新局面。 

  (十)数字文化功能区  

  信息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承担着科学管理高效便民的功能。 

  发挥福田理念创新实践丰富的优势,深化“文化+科技”战略,建立“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和“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实现管理现代化、服务信息化;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现传播高效化、互动即时化;举办网络弹唱、网络展览、网络讲座、微电影、微小说等网络文化活动,实现元素多样化、影响国际化。 

  通过数字文化功能区的打造,突破地域局限,实现“示范区”创建过程全民参与、“示范区”创建成果全民共享。 

  五、创建示范区的保障系统 

  (一)领导小组机制 

  成立福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特邀国家有关专家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核心任务攻坚。区相关部门、各街道“一把手”在领导小组指导下,统筹推进相关创建工作。 

  (二)理事会机制 

  组建福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理事会,吸纳示范区创建专家、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专家、辖区内群众代表加入,为“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出专业性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和指导。 

  (三)政策支持机制 

  研究制定《福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福田区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区政府与各创建主体(单位)签定责任书,保障创建工作实施及顺利完成。 

  (四)经费保障机制 

  创建期内投入8亿元用于文化设施的基础建设、网络建设、标准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根据使用情况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幅调整后续投入。创建期间,每年1亿元的“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创建工作倾斜。 

  (五)场馆提升机制 

  “盘活存量、争取增量”,把存量优势转换为增量优势。在保证现有7个区属文化馆,104个公共图书馆,10个街道文化站,8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对区属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设施面积、配强专业设备、提升服务水准。 

  (六)监督考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示范区”创建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与十大文化功能区负责机构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将指标纳入区委、区政府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和监督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度指数”,开展“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问卷调查”活动,对创建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评。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示范区”创建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