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业务模式提升信息安全金融业独享一片“专有云”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2017年是金融云爆发的一年,互联网公司纷纷抢占云市场;银行、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纷纷涉足云计算,拉开了金融信息和数据管理创新的帷幕。业内人士认为,“云”在金融业的逐步应用和各种金融云服务创新,大幅提高了金融信息化水平和业务创新速度。而金融行业涉及资金、交易、客户身份等大量敏感信息,信息资产安全与隐私保护、可信服务等安全问题格外突出,于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公司携手,独辟蹊径地探索出一种有别于一般公共云、行业云的金融专有云模式。
“云化”成为大势所趋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瞅准这一市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整合资源,竞相推出金融云服务及技术,加快对偌大金融市场“跑马圈地”的节奏。
各大金融机构也一拥而上,争先恐后跃入“云”端,一面加紧与互联网巨头和高科技企业联姻并接入云技术、云服务;一面加紧开发自己的“云”,比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开始向外输出各自的金融云技术。尤其是恒丰银行作为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之一,目前核心与非核心业务的所有系统都搬迁到了云上,实现了100%的“云化”。
那么,金融云市场的魅力在哪?在业内人士看来,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IT建设、采购、使用模式,在成本、灵活性等方面具备非常大的优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云化”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来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客户体验并拓展传统银行的生态圈。
而从数据面来看,情况同样如此。据计世资讯发布(CCWResearch)的《2016-2017 年中国金融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分析,2016年中国金融云市场整体规模为43.4亿元,预计2017年就将达到63.0亿元,同比增长45.2%。
“云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极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因为在云上面,它的计算引擎是没有限制的,这对业务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支撑。”马上消费金融CEO特别助理Valeri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谁能够率先搭上金融云这趟科技创新的快车,依靠云计算自动甚至主动收集、分析、整理各类金融数据,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并为细分人群提供更精准的风控服务、更精准的数据分析、更贴身的金融服务,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突破重围。
金融专有云应运而生
金融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对安全、合规要求性极高。也正是出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考虑,一些金融机构对“云”的发展持相对谨慎的态度,这是当前金融云产品推进速度较慢的重要原因。
“金融云不同于其他的公共云、行业云,对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告诉记者,目前云领域分为公有云及私有云,金融云领域同样如此。如部分金融机构基于云架构而构建的新一代信息系统,代表了私有云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应用;阿里巴巴面向金融行业提供IT服务的阿里金融云则是典型的公有云服务模式。
“基于对信息的保护和隔离性、安全性的要求,金融专有云应运而生。” 胡利明介绍,最近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牵头,在自身搭建金融私有云的同时,将资源提供给特定的、有需求的、受限于资金和技术能力的中小型金融企业,最终形成专供金融企业使用的金融专有云模式。“在网络上专有云与公有云是完全隔离的,但与传统的加密IDC在安全性上别无二致。”
“金融云合规中的‘规’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ISO的相关标准,二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三是涉及金融行业的一些法律法规。”胡利明告诉记者,构建完善的金融云安全体系,需要云用户、云系统、云评估三方面协调配合。其中,金融云用户从安全角度提出需求;云系统服务商从不同层次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安全服务。
而Valeriy则表示,过去金融业务在布局云计算过程中主要面临信任的难题,担心信息泄露、核心能力受制于人,整体布局较慢,如果监管部门牵头成立统一云计算平台,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难题,加快行业“云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