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卫生局,光明、坪山新区公共事业管理局,委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2010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0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按照全市卫生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深入推动我市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契机,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一)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坚持疾控事业公益性的理念,进一步健全疾控工作服务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明确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社区疾控工作平台,发挥疾控机构指导作用,促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康中心之间紧密分工协作。
(二)认真组织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加强社康中心的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工作,落实重大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均等化。
(三)协调推进坪山新区疾控机构建设,加强光明新区疾控中心的内涵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疫情监测力度,防范重大传染病发生。
(一)利用空间遥感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及追踪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工作质量,开展全市传染病报告督查。
(二)继续加强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分析和调查处理工作。继续加强SARS、人禽流感、流感、麻疹、登革热、病毒性肝炎、狂犬病、鼠疫、出血热和流脑等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做好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继续落实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在继续保障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群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对集中用工单位的接种工作,确保疫情稳定在可防、可控范围,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做好重症、死亡病例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和暴发疫情的快速应对工作。
(四)落实国家免疫接种相关政策,做好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继续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加强对预防接种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激励,调动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免疫接种单位的督导、检查,落实查漏补种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流通管理有关规定,7月采取抽样评估的方法,组织疾控及卫生监督部门开展对免疫接种单位的专项检查和指导。联合教育部门做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密集区域的免疫接种工作。全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努力降低麻疹等疫苗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五)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出台《2010年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工作方案》,加强对霍乱、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痢疾、手足口病、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开展隐孢子虫、蓝氏贾滴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肠道腹泻性原虫的监测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遏制肠道传染病高发态势。
(六)探讨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携带率。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妇产科医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知识水平,落实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措施,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携带率。
(七)继续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全面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和社区综合防治工作,重点对男男同性恋人群、性服务人群、吸毒人群、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进一步加强HIV阳性孕产妇和婴儿的随访工作。进一步推进美沙酮门诊工作,扩大覆盖面,创新管理模式,提高门诊量和维持率。加强对福田区创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落实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各项指标。
(八)推进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制定出台《深圳市医疗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的意见》,修订《深圳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标准》,并纳入2010年评估内容。
(九)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和病媒生物监测。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和病媒生物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医疗机构门诊候诊室、输液室等人群密集区域的空气微生物污染专项调查,开展普通手术室、洁净手术室在动态下空气细菌浓度检测,探索手术室空气微生物污染控制方法。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外环境病媒生物监测,督导疫源地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工作。
(十)加强疟疾、肝吸虫等相关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加强“三热病人”血检力度,严防输入性恶性疟疾;加强肝吸虫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肝吸虫感染率。
三、继续加强对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监测及检测,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一)做好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预警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示范点项目”,开展医疗卫生机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专项监测工作。
(二)开展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完善饮用水水质监测点和水性疾病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市、区疾控中心分工协作,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检测能力。
(三)制定出台《2010年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工作方案》, 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继续开展食品污染物二噁英污染监测工作及营养促进与营养改善的相关工作。做好迎接国家对深圳消除碘缺乏病考评相关准备工作。
(四)继续加大对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力度,对影响学生健康的不良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力争在干预措施和成效方面有所突破。
四、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整体评估和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依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管理,全面履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加强对公共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修订出台《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整体评估标准(2010版)》,落实以日常督导与年度评估相结合,过程质量控制与终末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程追踪管理和质量控制,通过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社康中心的评估,推动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全面提高疾控机构服务社会和广大群众的能力。
五、做好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疾病预防控制保障工作。
(一)建立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大运会场馆、接待宾馆、政府办公楼、定点医院等场所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对其及周边环境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对大运会场馆、接待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甲肝、乙肝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二)制定出台应对重大传染病、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空气污染事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等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六、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提高公众疾病预防控制意识。
紧紧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充分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疾控942》公益栏目,利用世界卫生日、免疫接种日、预防碘缺乏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宣传活动,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卫生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把防治知识送进社区,送进家庭,提高市民对传染病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七、加强对基层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培训,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规范持续开展。
市、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定期到基层指导及督导、专家驻点等方式,加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提高社区整体服务能力。大力组织落实重大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通过扩大覆盖面,合理布局和便捷的流程,提高服务的可及性;通过提供同等标准的服务和同等标准的补助,体现服务的公平性。
八、加大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在科研、人才培训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