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疫情防控指导服务组在华强北的这些天
信息提供日期 : 2020-06-08 09:59来源 : 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
五月的深圳,天气逐渐炎热,龙舟水不时来袭,毛旭京却乐于抽空回华强北街道走一走,看一看。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市委派驻该街道指导服务组组长,他在近三个月的朝夕相处中,早已对整个商圈了如指掌,但眼前的华强北仍然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各大商场依然林立,推动建立户外帐篷非接触式交易模式、稳步落实“一场一策”“惠企免租”等复市措施、建言献策华强北商圈转型升级等工作场景历历在目。陌生的是,华强北早已恢复“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生机与繁荣,43家各类商业卖场复工率100%,商场内熙攘的人群来去匆忙,步行街主街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商圈日均人流量达20万人次。
急群众所急,帐篷交易应运而生
“刚来的时候,主要是协助防控疫情,3天内走遍了街道52个小区。筹集防疫物资、指导落实防控措施、参与确诊病例楼栋硬隔离……哪里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今年2月初,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纪委监委第六监督检查室主任毛旭京带队下沉到华强北街道,在他的印象里,那时候“气氛有些紧张,工作像打仗一样”!
很快,街道的疫情被控制住后,辖区企业和商户要求复工复市的声音多了起来。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商圈拥有22个大型电子市场、2.7万余家商户,涉及从业人员近10万,上下游关联企业更是不计其数。能否及时复工复市,已经不仅仅是关系本地企业发展的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到国内甚至国际电子产业链完整及群众收入的民生问题。
“怎么把握好‘工防’关系,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拿捏不准。”毛旭京介绍,好在中央及时出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市里也迅速跟进推出具体落实措施。不过,大型电子专业市场由于场内人员密集、空间狭窄、通风较差等特点,仍需要做好改造通风设施、加装测温设备、排查人员等准备工作,短时间难以达到复市标准。
一边是复市达标这条“硬杠杠”,另一边是群众期盼这杆“民心秤”,以高效和灵活著称的华强北人创新复工复市方法,在步行街主街率先开启“帐篷交易”模式。指导服务组和华强北街道工作人员在一两天内就完成搭建180余个户外交易帐篷的任务,建立起物流收发货区、非接触物品销售区、防疫消毒区等区域,帮助1.5万余户商户在帐篷下完成交易出货,在全市最早形成安全复工复市的商业氛围。
解商户所困,惠企政策稳步推进
开展帐篷交易的同时,毛旭京带领指导服务组成员抓紧指导赛格、华强等电子市场管理方加速对市场内通风系统等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早日满足复市条件。“有没有测温仪?”“围栏有没有封住?”“通风量够不够?”那段时间,毛旭京往返于各大电子市场施工现场,每天的步数动辄上万,被人笑称“微信步数在朋友圈遥遥领先”。
“同志,听说市里和区里都出台了惠企政策,不知道我们符不符合?”华强广场正式复市后不久,指导服务组和街道上门落实企业联系到、政策宣传到、问题收集到等“三到”工作时,收到在广场一楼出售晶振、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的个体户陈南忠的需求。原来,随着“市惠企16条”“福企新10条”等优惠政策推出,相关政策虽然编印成册推而广之,但仍有部分企业和商户对政策内容不了解,导致没有享受到应得的优惠。
“政府出台的惠企政策,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一个都不能落下!”本着这样的原则,指导服务组在符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针对陈南忠这类商户协调组织了3场现场宣讲会,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市、区扶持政策要点。陈南忠也回到坐了12年的“小天地”,等待着网络那端的订货单,期待着“订单量早日恢复到过去同期水平”。
企业的这类困难和诉求,毛旭京带领指导服务组共收集整理并协调解决了197个,提炼意见建议42条,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
在华强北街道办事处更新办负责人罗栋成看来,“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越是这种困难时候,我们越要做好服务”。
走进华强广场二楼REMAX品牌店,店主李和添正在将一组蓝牙耳机摆上货架。“我们有自己的工厂,主要是卖移动电源、耳机、音箱等电子成品,外贸居多,这段时间供货量虽然能保证,但订单少了很多,好在免租一个月让我们压力小了些。”疫情冲击之下,李和添的困扰是华强北许多做传统电子产品的商户们共同的担忧。减免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是中央鼓励的政策,也是市委市政府实实在在帮助商户渡过难关的惠企措施之一。
赛格电子市场总经理顾猛直言,这是他在电子行业20多年来,碰到的最大的一次难关。当时,受疫情影响,很多商户回不了深圳,也没有营业,整个产业链都处于停摆的状态。派驻街道期间,指导服务组会同街道干部走访商圈物业所属国企、民企,推动整个商圈租金减免规模达2.2亿元,惠及辖区众多企业和商户。
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作为一个老深圳人,亲眼目睹华强北电子市场从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年交易规模超千亿元,我从心底感到骄傲。”毛旭京感慨。
不可否认,曾经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屡创奇迹,拿下商户数量、营业面积、产品种类、年销售额等“全国第一”,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风向标和深圳靓丽的城市名片,但近些年由于产业链条单一等因素,再加上受此次疫情影响,外贸需求不足,整体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在与街道干部和企业商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感到除了帮助他们在特殊时期渡过难关,也有责任为华强北转型升级尽一份力。”指导服务组成员、市发改委副处长方小军介绍,刚好指导服务组的成员来自全市各个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
指导服务组把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智方舟国际智能硬件创新中心。该中心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不但实现了启动一年多来入驻5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的成绩,也为高科技抗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该中心研制的两种高科技防疫产品。位于一南一北的两端,一端是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RIS-K2消杀机器人”,搭载多种防疫装置,不但被应用于武汉的三甲医院,还收到了海外客户的订单。另一端的深圳遥看科技有限公司,则开发出“高灵敏度语音控制电梯模组”,实现了电梯“声控”,也得到市场的青睐。
像智方舟这类创新创业中心在华强北并非个例,指导服务组成员通过调研走访电子行业协会、电子专业市场、创新创业中心等地,与企业商户深入交流,先后形成了多篇调研报告,从供给、需求、创新、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也收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
“尽管只在华强北待了两个多月,但我和组员们肯定会持续关注它的发展。”毛旭京笑着说,“华强北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在5G等新科技的加持下,它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创客集聚,更多高科技产品从这里走向全球市场,我们对华强北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