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 > 政务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及总结

华强北街道2013年工作亮点

信息提供日期 : 2014-03-11 00:00来源 : 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

  亮点一:面对地铁围挡施工带来的舆论冲击,华强北街道积极应对,提升自身形象,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迎难而上、充满正能量的华强北。 

  (一)纠正负面思潮,还原真相。地铁围挡施工后,针对“空铺潮”、“华强北找不到北”等唱衰言论,组织“媒体老总看华强北”活动,将媒体拉入正面宣传阵营,给市民展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华强北,消除外界对华强北未来发展的疑虑和担心。今年4月,街道党工委书记蔡转弯同华强北商家代表、著名学者等数人齐聚一堂,作客《红树会客厅》节目。大家从政府、商家、学术界等不同角度入手,就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访谈中,蔡转弯书记介绍了3月份人流量浮动在5-10%、营业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等情况,表明华强北经受住了地铁围挡施工初期的严峻挑战。一年来,街道定期发布各类数据和信息,并开展横向纵向比较,真实客观地展示华强北商圈的运营情况。随着商圈运营渐趋平稳,有市民形象地说:“地铁围挡施工,挡不住华强北商圈的财气。” 

  (二)多方共商良策,树立信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媒体商家联席会”,及时通报地铁围挡施工和商圈最新情况,鼓励商家提问题、出建议、谏良策,同时邀请市交委、交警局、轨道办等单位现场回应和解答。一年来,共召开8次会议,收到各类问题建议130余条,其中90%以上都予以解决。同时,各大媒体共发布华强北正面报道100余篇。会上,街道与商家开诚布公,深入沟通,共商良策。通过这种方式,政府了解了商家诉求,商家获得了政府支持。双方坚信,只要同舟共济,忍受阵痛,坚守三年,就一定能共渡难关,华强北的未来必然是“雨后彩虹”。 

  (三)筹拍“解码华强北”,提升形象。协调区委宣传部,拍摄“解码华强北”电视纪录片。该片通过回顾华强北从荒凉的工业区厂房成长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今昔巨变,生动再现了华强北所缔造的一个个商业传奇,从而引发大众对华强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对提升华强北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有极大推动力。该片计划明年3月份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播出,今后将翻译成英文版对外宣传,提高华强北国际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亮点二:面对地铁围挡施工带来的环境冲击,华强北街道多措并举,加大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个顺畅便利、文明整洁、安全稳定的华强北。 

  (一)交通疏解有新改进。提前打通华强二号路使车辆直通深南路,解决华强北西片在主街封路后交通微循环问题。积极协调市交委、轨道办、交警局等部门,组织两个阶段公交场站移转的人流疏解和引导,共调整公交始发站场5处、公交线路4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使市民对公交调整达到最快适应。协调地铁集团出资50万,规划建设华强北行人指引系统,方便市民快捷到达离开。联合辖区交警,聘请150名交通协管员,对车辆违停、载人电动车进行大力整治,确保华强北商圈“进得来、出得去”,确保不发生交通拥挤和重大交通事故。 

  (二)市容管理有新面貌。地铁围挡施工期间,街道专门成立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小组,研究制定《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十条措施》,理顺城管部门、社区工作站、外包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建立起“大城管”工作机制。针对桑达北区、燕南路、华新村等市容管理薄弱点,街道与相关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1700份,并整合辖区资源,组成一支200人的清理队伍,对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现象开展彻底整治。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制定修复破损路面专项方案,建立养护巡查的长效机制,辖区119处共320平方米破损路面得到修复。 

  (三)平安创建有新思路。华强北商圈楼宇密集、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各类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稳增不减。街道对症下药,创新思路,积极推动平安创建。一是组建全市第一支志愿消防应急联动队伍。将华强北商圈各企业现有的500余名保安员、物业管理员、清洁员整编成立志愿消防应急联动大队,邀请消防专职教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11月,举办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组织辖区10支队伍共130余名队员参加,全面检验了志愿消防队伍日常训练效果。二是成立商业纠纷调解室。在华强北增设一个调解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符合资质的法律人员担任,协助街道进行调解。今年来,共调处各类纠纷1338宗,成功1315宗,涉及金额1243.16万元。三是妥善处置信访积案及重大群体性事件。通过实行领导包案制度,经多次沟通协调,促成中电重点信访户郭敬降低诉求,接受区出台的“三个一点”150万包干的解决方案,并签订承诺意向书,多年信访积案成功化解。今年来,街道协助处置涉军群体聚集上访20余次,化解各类劳资、拆迁和租赁纠纷等群体性不稳定因素40余起。 

  亮点三:面对地铁围挡施工带来的商业冲击,华强北街道安商稳商,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人气聚集、商业繁荣的华强北。 

  (一)建设门楼广告工程。考虑到地铁围挡施工工地在华强北主街的实际,街道在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指挥部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围挡广告工程的建议,得到市、区政府批准。街道将冷冰冰930米长地铁围挡设计成为590块公益、商业广告,并完成整体灯光安装,既扮靓了商圈面貌,又给沿线商家提供了广告宣传,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为凸显商圈特色,街道还在主街南北两侧即深南、红荔路口修建门楼,目前,南侧门楼已经完工,北侧门楼因地基复杂,将适当延后修建。 

  2、举办品牌宣传活动。为创新服务模式,改变以往政府对企业单一的资金补贴方式,起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长远扶持效果,今年下半年,街道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经促局陆续举办“华强北首届旺购季”、发布“华强北”微信公众平台、组织“百万市民看华强北”、打造“国际电子商业名城”系列报道、我为新华强北建言有奖海选、制作华强北导购图册等六大品牌宣传活动。其中“华强北首届旺购季”于118日正式启动,并首次推出美食街,在凝聚商气、吸引人气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华强北商家商业活动单打独斗、孤掌难鸣的局面,以推广形式多、大众关注多、参与商家多、群众受益多的特点,得到各级领导、商家和市民的充分肯定,对提振商家信心、提升商圈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快转型升级改造。针对市关于华强北“三个中心”的定位规划,街道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国际电子商业名城”的发展目标。目前,地铁7号线、地下空间开发及上步片区16个单元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为华强北的转型升级改造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华强北未来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作为最大城市旧改工程的中航城项目,面积达80万平方米,被业内称为城市综合体旗舰之作。中电集团着手推进的在华强北建立中国信息谷的规划,被期待成为以产业升级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届时,在政府强力支持下,再加上地铁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央企斥巨资打造城市新地标等因素,华强北商圈将崛起一座座城市升级改造的新标杆。另外,继去年完成中航苑和迪富宾馆项目的拆迁后,今年通过分阶段关闭市场、分隔围挡等方式,稳步推进了对兰光大厦和嘉年市场的更新改造。明年,街道将以华胜项目和苏发项目为重点,着力解决转型升级更新改造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华强北产业升级、环境升级、城区升级打下坚持基础。 

  亮点四:面对地铁围挡施工带来的社会冲击,华强北街道关注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打造一个团结互助、优质服务、和谐共享的华强北。 

  1、打造四大民生工程。华强北街道地处商圈,寸土寸金,可供民生服务机构办公的场地十分匮乏。对此,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协调,解决了文化站、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四大民生工程的选址难题。目前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投入运营,其余两个项目均可在年底投入运营。从民生服务机构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街道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让辖区居民享受到便利、贴心、优质的专业服务。 

  2、成立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作为社会建设领域的重点改革创新项目,街道于今年5月份成立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创新发展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社会管理机制,努力打造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问题隐患合力处置、安全生产共同监管和重要事务集体商议“四平台”。目前,该机构在平安创建、城市管理、民生实事、安全生产等方面已开始发挥初步作用。下一步,街道将着力细化和规范管理委员会章程与运作模式,确保辖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覆盖,真正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共建、共治、共享。 

        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重要商圈,华强北有深圳市电子商会、华强北商会等多个社会组织。一方面,街道对社会组织的运作进行监督和规范,并为社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利用自身在市场规律、商业经营、商机触觉等方面的优势,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新成立的“华强北商圈道德讲堂”,由街道委托华强北商会承办,是深圳唯一一家以商圈名义成立的道德建设平台,旨在弘扬华强北不仅是商业一条街,更是文明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的理念,倡导商家诚信经营。今年8月,街道同商家代表在香港举行华强北商家港澳同胞联谊会的挂牌仪式,进一步扩大华强北商圈的影响力。11月,街道借助深圳市电子商会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经验,共同承办华强北系列品牌宣传活动之首届“旺购季”,组织严密,气氛热烈,达到预期效果。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