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发展和改革局 > 工作动态

十月金秋,福田迎来一群特殊的“老朋友”

信息提供日期 : 2025-10-27 16:34来源 : 人民网

  十月金秋,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如期迎来了远方的“老朋友”们。

  翘嘴鹬、蒙古沙鸻、铁嘴沙鸻等鸻鹬类候鸟已翩跹而至;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往返新西兰的数万公里迁徙中,会在此停歇补充能量;更有红脚鹬,每年七月便早早抵达,直至次年暮春才依依北去,将这片湿地视作 “第二故乡”……在深圳福田中心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脚下,红树林湿地舒展绿色臂膀,欢迎各种远道而来的候鸟。

  这片与城市零距离相拥的生态秘境,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67.64公顷。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家园。

图片

  1984年,深圳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宣告成立,并在198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之初,建设者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他们种下一株株红树苗,用木板闸口尝试调控鱼塘水位,在滩涂上插下监测候鸟的竹竿。这些如今看来略显质朴的举措,为后来的精细化管理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代发展,生态保护的手段也在悄然升级。2014年,深圳湾全面禁渔的号角吹响,用“休养生息”换来这片水域的“万物欢腾”。智慧水闸、卫星遥感、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等前沿技术的陆续加入,更让生态监测与管理的精度、广度、效率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过去用木板挡水,效率较低,现在有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在办公室用鼠标一点就能快速精准地调控水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表示,技术的进步让鱼塘在涨潮时成为水鸟特别是鸻鹬类的“五星级酒店”。

图片

  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复与保护,让绿色版图在城市扩张中逆势生长。“十四五”期间,深圳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17.37公顷,完成率102.18%,完成红树林修复面积106.95公顷,完成率314.56%。

  “珍稀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深圳湾的数量从1994年的82只增加到2025年的328只,鱼塘内过夜的黑脸琵鹭数量最高超过150只,创下近几年最高纪录。”杨琼介绍。

  如今,位于深圳湾东北部的红树林湿地,已成为连接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候鸟羽翼划过的轨迹,也清晰勾勒出中国从生态保护的积极参与者,稳步迈向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的壮阔航程。

  2024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福田揭牌,吸引首批18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成立协定,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福田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图片

  未来,福田区将继续以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支点,打造公众亲近海洋的实践载体,深化海洋文化科普宣教,持续培育和强化市民的海洋城市意识。

图片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