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街道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信息提供日期 : 2018-11-12 00:00来源 : 福田区莲花街道办事处
近年来,莲花街道高度重视基层法治建设工作,不断创新社区法律服务模式,积极促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访前法律工作室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法治建设,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和技巧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以“四个保障”、“四个法治引领”、“三个治理平台”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基层法治建设,着力打造法治街区,确保辖区和谐稳定。2018年9月4日,全市普法工作会议,莲花街道作为唯一街道做经验交流发言。
一、法治引领决策,确保决策依法合规
(1)预置法律审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制定了《莲花街道党工委会议规定》、《莲花街道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街道重大工作事项在提交党工委会议研究前,必须要召开论证会,确保相关工作的主体、程序、手段、法律文本等都符合法律要求;街道签订所有合同都必须进行法律审查,方可上报党工委会议研究。今年以来,街道共召开党工委会议28次,审查合同442份。
(2)充实专业力量,为部门决策提供法律保障。街道以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聘请12名专职律师到街道坐班,参与司法行政、物业管理、信访投诉、综合执法、轨道交通等重点涉法领域工作,充分提供法律意见,确保业务部门依法决策、依法推进业务工作。莲花街道访前法律工作室共登记受理、分流引导案件94宗,共196人,开具引导函总数49宗,总疏导成功率100%。
(3)律师参与议事,为基层民主决策提供法律指引。街道16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居民议事会,议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律师,主要负责提供法律咨询和对议事内容进行审核,确保议事会在法律框架下议事和决事,使基层民主决策不偏离法律方向。各社区均建立了社情民意综合平台,驻点律师与“两代表一委员”定时定点参与群众接访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贴心的法律服务。2018年以来,驻点律师共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14份。
二、法治引领执法,走出行政执法困境
(1)推行强制执行与说理执法相结合的执法模式。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要求,坚持普法在前,强制在后。如景莲花园204违法改建案、中铁十六局莲花临时板房等案件,执法人员想方设法,多次约谈,从法律、道德、安全等方面入手劝服当事人,最终当事人自拆,降低了执法阻力,化解了社会矛盾。今年以来,共立、结案501宗,罚款18.39万元,清理乱摆卖、超线经营、夜间烧烤1500多宗,受理并查处上级督办、部门转办、群众投诉等案件189宗。
(2)规范自由裁量,取得行政执法新成效。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滋生腐败的高风险点。为此,街道加强制度控制,从源头上解决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问题,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如在计生行政执法方面,街道出台《莲花街道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规定》,初步建立起点面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自由裁量权使用适当。近年来,莲花街道未发生一起粗暴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等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案件。
(3)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工作。出台《莲花街道经济社会发展风险隐含排查整改专项督办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定格”,以分管领导、科室为单位“定人”,逐步完善社会综治和安全全覆盖框架,实现“无暴力冲突、无群体聚集、无人员上访、无安全事故”。
三、法治引领调解,构建依法调解格局。
(1)以部门联动推进纠纷调解。建立纠纷调解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街道发函或区有关部门协调,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调解,有效促进各类矛盾纠纷问题的解决。如2017年3月,辖区某小区发生物业纠纷,物业管理公司与小区业主出现重大分歧,双方百余人的群体性对抗事件一触即发。因该纠纷涉及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莲花街道立即邀请公安、物业管理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深入社区联合调解,对物业管理公司和小区业主集中宣法释理、答疑解惑,消除了双方的对抗情绪,确保小区物业消防系统修缮工程得到顺利实施。
(2)以司法手段衔接纠纷调解。完善诉调衔接机制,对无法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启动诉调衔接预案,引导当事人以诉讼解决争议。如禧莲酒店合同纠纷,由于酒店方要求赔偿金额过大,调解陷入僵局,我街道适时启动诉调衔接预案,引导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促使酒店方重新审视自身诉求,主动要求我街道进行调解,最终达成800万的调解协议。在景田社区试点远程司法确认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区系统建成,并积极引导人民调解走司法确认程序,试点以来,共完成社区层面远程司法确认6宗。
(3)以依法办事规范纠纷调解。面对重大矛盾纠纷,莲花街道谨守法律底线,不为缠访、闹访等压力所左右,始终坚持依法办事,合法规范地化解矛盾纠纷。为贯彻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我办多次组织怡华苑业主召开物业管理事项的协调会,解读政策文件及物业法规成功化解小区围堵拒绝移交物业等事件,最终在街道的努力调解下,该小区于2018年6月平稳顺利完成物业移交工作。
四、法治引领服务,满足社区法律需求
(1)落实四个保障,夯实工作基础。组织保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司法所、各社区明确专人负责;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一社区一法律顾问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社区法律顾问的职责范围和服务模式;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每年向社区下拨,确保普法宣传有资料、法治培训有教材、律师坐班有补贴;专业保障,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着力提升社区法律顾问、社区专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今年以来,街道共支出相关经费150余万,开展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业务知识培训2次。
(2)推进“五进”社区,充实服务内容。一是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街道与9个律师事务所签订《社区法律顾问合同》,由律师事务所向各社区指派至少一名律师,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法律调解等专业服务,使群众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全面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社区法律顾问共参与调解51起,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00余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16次。二是设立社区法律服务站。在12个社区均设立法治服务站点,作为社区法治服务活动的枢纽和基地,开展日常法治工作。三是创新法治宣传模式。健全线上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开通社区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景田法律服务快车”,将社区法律顾问的服务内容延伸到网络平台;在景田社区打造法治体验室,创新利用电子触摸屏、3D设备等多种设施,使辖区居民在亲身体验中提高法治素养;在已有中小学法治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将法治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在景田幼儿园试点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力促文化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3)打造六个阵地,提升服务影响。设立法律服务站,作为社区法治建设的枢纽和基地,使社区法律顾问有固定的场所开展相关法律服务;创办法治报纸——《法律进社区》,各社区法律顾问每月轮流参与编辑,将具体的法律法规与社区的真实事件相结合,讲百姓话,说社区事,普及法律知识;组建法治学校;社区法律顾问担任教员,定期“法律小课堂”;建设法治公园,广泛吸纳社区法律顾问专业意见,融入古今法治元素,将景田南社区公园打造成为全市首个社区法治主题公园。开通社区法治微信,依托景田社区法律服务站试点推出了全市首个社区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景田社区法律服务快车”,实现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全覆盖,使居民群众能够享受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建设法治长廊,在社区建设专门的法治长廊,集中展示法律顾问指导居民创作创作的书画、剪纸、诗歌、对联等法治文化作品,营造法治氛围。2018年以来,街道共开展法治论坛等法治文化活动10余场,累计展出法治文化作品190余幅,提供微信线上咨询100余次,累积编印《法律进社区》刊物72期,向辖区居民派发法治宣传资料19万多份,受教育居民达4多万人次。
莲花街道办事处
201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