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统计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福田统计2012年第29期】2011年福田区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7-03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第29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625

  2011年福田区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祝建军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来源于人们周边的生活环境或者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而城市里的每种元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市民对所处城市的印象与感受。2011年福田区居民幸福感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400户辖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旨在了解和把握辖区居民对幸福感满意度的真实意见、看法,为科学评估“首善之区、幸福福田”建设成果和持续改进各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调查基本情况

  (一)研究框架

  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量,必须立足于区域的社会经济转型。福田区居民幸福感的测量主要从宜居生活、政府服务、公共安全、家庭收入、人际关系和生活信心等六方面,选取28个指标进行主观感受评价,问卷由个人客观背景资料和主观调查问题两部分构成。调查对象为18-65周岁在福田区生活和工作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居民和在深圳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员直接入户面访的调查方式开展。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表1  2011年福田区居民幸福感样本结构

  

项目

选择项

样本比例(%

性别

男性

37.8

女性

62.2

年龄

18-35

28.0

36-50

51.5

51-65

20.5

户籍

深圳户籍

76.5

非深圳户籍

23.5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9.8

高中或中专

37.0

大专

33.8

本科及以上

19.4

身份

行政事业

18.5

企业经营者或中层

12.5

企业一般员工

31.2

个体经营者

10.0

离退休人员

14.5

其他

13.3

月收入

2000元以下

26.8

2000-4999

48.0

5000-9999

19.3

10000元及以上

5.9

  从年龄构成、户籍情况、教育程度等指标的构成看,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较为合理,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评价

  本调查根据居民满意程度分别赋予分值:很满意100,满意80,基本满意60,不满意40,很不满意20。数据显示2011年我区居民对幸福感主观感受评价积极正面,大部分处于良好水平,幸福感满意度分数为72.0,其中宜居生活、政府服务、公共安全、人际关系和生活信心等五方面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在70分以上,被访者满意度70分以上的有22项,最高的前五项依次为社区服务(84.3)、家庭和谐度(83.3)、未来生活预期(82.4)、当前幸福感(81.8)和市容市貌(80.3),显示了辖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对“幸福福田”的未来充满信心。

  

  图1 2011年福田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1、宜居生活满意度

  面对辖区人民的新期待和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的新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加快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打造“首善之区”为目标,加大关系民计民生的公共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城区功能和环境提升,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推进,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辖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大提升。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宜居生活满意度得分为75.0。被访者满意度得分80以上的方面包括市容市貌(80.3)和生态环境(80.3),超过8成被访者选择满意或者非常满意;70分以上的依次为公共交通出行(78.9)、居民文明礼仪(76.6)、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配置(72.5)、文化娱乐设施配置(72.3)、消费环境(70.7)。但对目前住房状况的满意度较低,得分仅为67.7分,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11.3%

  2、政府服务满意度

  建设“首善之区、幸福福田”,打造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让居民享受高效、便利公共服务,政府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在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福田推行一系列举措,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实现100%网上政府采购、全面推行以“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天候”为目标的弹性工作制等。同时,突出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实实在在让辖区群众感受实惠。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政府服务满意度相对较高,得分为77.2分,其中对所在社区工作中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得分最高,达84.3分,近9成被访者对社区工作表示满意;其他均达到满意程度,依次为政府服务态度(78.5)、政府工作效率(77.9)、教育提供状况(73.4)和医疗卫生服务(72.3)。

  3、公共安全满意度

  提升公共安全感是区委、区政府对全区人民群众的郑重许诺,也是打造“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根本。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感工作,确保了全区的社会政治稳固和人民安居乐业。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公共安全满意度得分为73.3分,分数在70分以上的依次为社会治安状况(77.1)、道路交通安全状况(75.7)和安全生产状况(75.3)。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分数为66.5,被访者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13.3%,其源于近年来食品卫生、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带来的心理影响。

  4、家庭收入满意度

  家庭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最基础也是最直观的一个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收入满意度得分在全部中最低,仅为54.7分。虽然物价指数在下半年呈逐步回落态势,但对于仍然高企的物价被访者仍然表示难以“淡定”,对涉及居民生活的物价水平得分最低,仅为38.0分,较上半年回升1.7分,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82.3%,直接导致该子项得分偏低;家庭收入状况、整体生活水平和工资增长水平得分分别为63.962.055.1,总体处于偏低范围,但较上半年均有小幅提升。家庭收入满意度评价过低仍然成为居民幸福感的短板,值得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5、人际关系满意度

  人际关系对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人际关系满意度评价较高,得分为77.4分,仅次于生活信心。在构成人际关系满意度的三个子项中,被访者对家庭和谐度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得分达83.3分;人际社交关系、社会地位认可得分分别为78.270.5,总体评价均达到“满意”程度。

  6、生活信心满意度

  个人生活信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也对日常工作、生活情绪有间接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生活信心满意度评价得分最高,达79.0,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未来生活幸福程度的评价得分达82.4,选择“很幸福”或“幸福”的占86.5%82.5%被访者对自己(或家庭)目前幸福程度表示满意或很满意;75%被访者最近半年的心情“很愉快”或“愉快”;64%被访者对个人发展前景预期达到“很乐观”或“乐观”程度。

  (二)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比较

  1、年长者更幸福

  从年龄结构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较大者的幸福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幸福的感知有所不同,其中51-65岁年龄群体的幸福感最强,满意度分数达73.1分,高于平均满意度分数1.1分,其次是36-50岁和18-35岁年龄群体,满意度分数依次是72.171.1。三个不同年龄结构群体对所有项目的满意度也和幸福感分数趋势相同,其中51-65岁年龄群体对所有项目“满意”以上的比例为64.3%,分别高于36-50岁和18-35岁年龄群体2.1个和4.2个百分点。老年群体对宜居生活满意度达76.3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群体;该群体因生存压力低于其他群体,因而对家庭收入敏感性最低,其满意度也较中青年群体要高;同时,老年群体对未来生活信心也较其他群体要高,从侧面也反映了区委、区政府近年加强和提升服务老年人工作的成效。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幸福的感知存在差别: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更多来自于理智认知产生的满足感;36-50岁的中年人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幸福更多来源于工作状况和现实生活的满足感;而18-35岁青年的情感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幸福更多来自于情感的满足。

  

  图不同年龄人口的幸福感

  2、男性较女性幸福感更高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37.8%,女性62.2%。从性别角度看,不同性别调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异,男性的幸福感高于女性。在宜居生活、政府服务、公共安全方面,男性满意度均高于女性;而女性更关注家庭收入、人际关系和生活信心。被访者中男性幸福感满意度得分为72.2,高于女性被访者0.3分。151位男性被访者中对选项选择“满意”及以上的占62.6%,高于女性被访者0.7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男性往往社会地位较高、经济上更独立于女性,更注重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相比之下,女性除了工作之外,要承担更多传统的生活重任,生活压力更大,引起幸福感略低于男性。

  3、不同户籍人口幸福感趋同

  从人口结构看,户籍人口幸福感较非户籍人口幸福感要高,但两者差别不大。户籍人口幸福感满意度分数为72.0,高于非户籍人口0.2分。这与深圳市近年不断提升非户籍人口城市归属感,更多户籍居民福利覆盖非户籍人口有关,使得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对于幸福感的认知基本趋同。户籍人群对家庭收入、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非户籍人口。对自己家庭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选项,户籍人群由于收入渠道稳定、工作起点较高等原因,高于非户籍人群近4分,显示了在收入方面两者存在客观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户籍人群由于地缘优势拥有更好的人脉关系,高于非户籍人群近2分。非户籍人群对政府服务、公共安全、生活信心等方面高于户籍人群。该类人群在追求幸福时,看起来常常容易满足,这是基于他们过去的生活水平,以及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心理预期。社会福利越来越多,最低工资标准、养老、医保、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日臻完善,住房、上学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当这些后顾之忧逐步消除,他们的幸福感自然逐步提升,并带来其心理预期所致。

  4、经济收入并非幸福感决定因素

  从收入层次看,幸福感较高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月收入5000-9999元和2000-4999元之间,分数分别为73.772.2;而10000元及以上高收入人群和2000元以下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较低,分别为70.0分和70.7分。可见,经济收入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会遵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有所减弱。有较为丰厚且稳定收入的中收入人群,更易感受到幸福;而超高收入群体,或许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扰,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也间接抑制了其幸福感的进一步提高,在本次调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后;而低收入人群因处于社会较低层次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情感,因而幸福感也是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对家庭收入的满意度与收入高低呈正比关系,最高收入人群较最低收入人群满意度高8.8分,差距在各项目中最大。在宜居生活方面,中低收入人群明显高于最高收入人群,这与其收入水平对生活有更高期望相关,其对各种设施配置、消费环境和住房状况满意度均低于70分。中等收入人群在人际关系、生活信心方面满意度较高,与其所处社会阶层有直接关系,更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交往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乐观。

  

  图3  不同收入人群的幸福感

  5、工薪层幸福感有待提升

  就职业看,离退休人员幸福感最强,达73.4分,接下来依次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72.9)、企业经营者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72.9)、个体经营者(72.8),企业一般员工和其他类分别为70.8分和70.6分。离退休人员幸福感较强,是因为这类人群在无工作压力的状态下,对幸福感组成的各个方面体会最为深刻;而企业一般员工和其他在不同职业分类里面属于最底层,生活压力较其他职业更大,幸福感也随之降低。各类职业人群对宜居生活满意度基本一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公共安全满意度最高,企业经营者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对家庭收入最满意,企业一般员工和其他人员对人际关系满意度低于其他职业,同时对未来生活信心也明显低于其他职业,显示该类人群的潜在生活压力最大。

  6、不同学历人群幸福感呈U型分布

  幸福感,不同学历人群给出的答案不一样,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和合理性。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从文化程度看,幸福感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两类被访者人群幸福感分数均为72.2,分别高于大专学历、高中或中专0.2分和0.4分。学历低的人群会跟自己比较,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他们觉得生活有好转,会觉得幸福一点;而学历在本科、硕士以上的,他们对幸福的要求更广泛,对幸福的理解也更高,收入也高,所要求的基本能得到满足,也会幸福。但与之相反的是,具有高中及大专学历的人,他们在住房、保障、医疗方面没有达到更高学历者的水平时,但却有着预期,当预期无法实现时,心理存在落差,自然导致幸福感降低。最低学历和最高学历对家庭收入的满意度高于中间学历人群近2分,也正说明了不同学历人群的对幸福感的心理预期。最低学历人群对公共安全满意度最高,尤其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较其他学历人群高出近7分,这反映不同人群受本身所处环境不同关注点也有所区别。

  

  图4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幸福感

  三、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一)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发现,高收入者仍然具有很高的生活满意度。月收入5000-9999元的人群与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占据了本次调查幸福感的两个极端。但收入并不是影响幸福感受的唯一原因,根据前后两次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受有略微下降的趋势。适应平衡理论认为,人们对新的生活事件或环境会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适应并回到基线水平,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感受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增加,但很快就会适应新的水平,幸福感趋于平稳。再加上高收入群体的参照群体多是社会上层人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较高,也间接抑制了其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公共服务对居民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问卷调查的宜居生活、政府服务、公共安全等几大模块中,涉及生活满意度的指标较多,包括经济状况、家庭生活、社会保障、教育状况、社会治安、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方方面面的指标,直接影响到居民幸福感的高低。从数据来看,公共服务方面的幸福感满意度有力支撑了整个居民幸福感满意度,但个别指标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对住房状况、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较低,亟须进一步改善。

  (三)辖区居民对未来的幸福预期较高

  调查显示,尽管存在一定生活压力,但辖区居民对福田的发展充满希望,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幸福预期较高,有64.0%的被访者对个人发展前景预期“乐观”或“很乐观”,86.5%的被访者觉得未来的生活会“幸福或“很幸福”,更多被访者认为福田发展与个人幸福息息相关,体现了居民对福田较高的认同感。对于非户籍人口来说,由于近年来福田经济社会稳定增长,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劳动关系更加和谐,非户籍人口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待遇,使其和户籍人口同样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极大提高了幸福感受和对未来的预期。

  四、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综合实力,在富民强区中提升幸福指数

  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经济无疑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居民的幸福感。福田近年来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与国际化先导区的标准还有距离,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只占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71.4%49.0%。要缩小与国际化城区的差距,争当新一轮发展排头兵,唯有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同时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重点和一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努力在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上迈出新步伐,确保经济总量与人民收入同步攀升,在富民强区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二)提升民生工程,在全民共享中形成发展动力

  福田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上和先进城区还有差距,市民满意度还有提升空间。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为中心,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稳定物价,体恤百姓基本生活。配合上级政府采取一些保障民生、维持物价稳定的措施,努力把价格上涨对各阶层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优化资源,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大发展,形成公立、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良性竞争发展格局。在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注意加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让更多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普惠性幼儿园,真正减轻辖区居民学前教育的经济负担,确保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继续对民办学校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扶持、机制上予以完善,使民办学校成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和多样性教育的重要选择;四是关注养老,扩大养老机构规模。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资金来源,扩大养老机构规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辖区养老服务需求,充分实现“老有所养”;五是完善体系,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紧扣“乐业福田”各项工作要求,在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提升创业活力、健全就业帮扶机制等方面,争取有更大效能提升。

  (三)推进依法行政,在良性互动中凝聚各方力量

  一是依法治区力度不能弱。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公务员责任意识。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二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等制度,注重重大行政决策公示、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制度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动公民有序广泛参与社会事务,通过官方微博等现代沟通平台,创新交流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四)加大文化投入,在文明创新中提升城市品味

  倡导以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为引导,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整体推进,才能促进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全体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各种休闲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及社会的文化氛围。

  同时,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构成因素,是城市的形象和品牌。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城市自身的扩张力和吸引力,更能以其文化产业的运作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凝聚人心,为城市民众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给民众一个心灵的家园,从而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因此,今后应在创建城区精神文明中将“红树精神”作为城市品牌推广,深入挖掘红树精神内涵,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提升辖区文化核心竞争力和中心区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努力让红树精神内化为福田的城市魅力,外化为福田的城市竞争力。

  (五)引导社会心理,在和谐心态中形成健康幸福观

  幸福感脱胎于心理学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研究,引导市民确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内在价值目标,积极主动地去应对环境的挑战,悦纳自己,形成助人、亲和等良好性格,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内在因素。绝对财富的鸿沟以及职业的差异无法填平,但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就可以花费最小的代价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因此文化宣传部门必须充分地重视对社会心理的把握、研究和引导,及时动用专业的力量,对全区的社会心理进行科学干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教育常态化,引导市民形成科学和健康的幸福观。

  (祝建军系区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