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2年第26期】福田区2011年物价形势回顾及2012年物价趋势展望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7-03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第26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2年4月25日
通胀跨年延宕 物价高位运行
—福田区2011年物价形势回顾及2012年物价趋势展望
李 学
2011年,我区国民经济继续快速稳健发展,市场供应充裕,居民消费活跃,但多类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物价水平增长提速。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4,比上年上升5.4个百分点。
一、2011年物价走势综述
(一)物价走势升多跌少,波幅呈前后急中间缓的趋势
从指数的分月走势看,我区全年各月物价指数均未低于104.0%,波幅呈前后稍低中期偏高的趋势。一月延续上年年末的升势,春节前后的二、三月升幅稍稍下降,进入四月后开始一轮新的上涨过程,涨幅达全年最高点6.4%,其后二、三季度均在6.0%的涨幅上下波动,至第四季度才回落至严重通胀警戒线5.0%以下。2011年分月价格指数趋势见图1:
(二)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呈全升态势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八大类商品呈全部上升的趋势:食品类上升11.9%(为全年累计比值,下同),烟酒及用品类上升4.6%,衣着类上升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5.0%,交通和通讯类上升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7%,居住类上升4.0%,升幅均超过上年水平。近年来各分类价格指数涨跌幅见图2:
(三)通胀形势较上年严峻,通胀峰值或已通过
2011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较上年上升5.4%,总体而言,升幅越过了5.0%的严重通胀警界线,属于物价形势较严峻的一年。不过,在八、九月达到次高峰值后开始下行,随着食品、居住等类别价格的涨势明显放缓,总指数亦开始呈现从通胀峰值下行的趋势。
二、物价变动的成因
(一)农产品生产周期处于价格峰值阶段,食品价格全线上涨
2011年食品类价格同比增长11.9%,系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的第一动力,价格总水平5.4%的全年总升幅中,有3.6%由食品类拉动,影响率达三分之二。从具体分项的走势看,所有中类和细类价格无一例外均呈上涨态势,为近年所仅见。其中,细类升幅超过20.0%的有食用畜肉及副产品27.7%、其它水产品23.2%,升幅超过10.0%的有蛋16.4%、鱼12.6%、油脂12.1%、禽11.5%、鲜果11.2%、粮食11.0%、糖10.6%,其余细类升幅除在0-5.0%之间的干豆类及豆制品、茶叶、鲜菜外均处于5.0%之上。虽今年炒作食品价格的行为不算突出,有关部门也采取多种手段多管齐下抑制和缓解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正处于价格波动的峰值阶段,市场规律导致食品上涨大势难以平抑。食品价格全线上涨对我区居民生活影响甚大。我区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区居民消费性支出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同比下降1.2%,同时反映我区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之一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30.4%回升至31.4%,此两个反方向数据同时出现逆转的现象表明,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下,属于刚性支出的食品消费支出正在挤占其他消费支出的份额。
(二)衣着材料连升,服装价格齐涨
2011年衣着类价格同比增长2.1%,其中服装类增长5.0%,鞋、袜、帽类下降8.0%,衣着材料类增长9.8%,衣着加工服务费增长0.9%。服装类价格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儿童服装增长4.7%,男式服装价格增长4.1%,女式服装则增长5.8%。衣着材料价格连续两年上涨和用工荒导致的员工工资成本上涨,其连锁效应已从产业链上游传导至消费终端,上年价格处于下降趋势的男式服装和儿童服装今年已恢复增长,但涨幅仍不及上年降幅,价格未能回复至前年同期的水平。另外,欧美经济不景、市场消费萎缩令更多国际服装品牌加速瞄准和开拓新兴市场的步伐,包括Dickies、Gucci、Lonsdale、Dunlop等知名品牌前年起密集落户深圳,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消费选项的同时,亦拉高了服装价格的整体水平。
(三)产量减少、需求增加令中药材价格持续增长
2011年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比增长6.8%,其中中药材及中成药类增长8.3%,西药类增长5.7%,医疗器具及用品类增长3.4%,保健器具及用品类增长17.1%,医疗保健服务则与上年持平。由于年内并无突发疫情及传染病,故医疗保健类需求和价格的走势基本保持稳定,未出现较大波动,影响其价格趋势的因素亦主要来源于市场。与中药有关的类别仍是价格上涨较快的部分,一方面受连续干旱的影响,中药材重要生产地云南、贵州两省的药材产量连续大幅下滑,以致市场上部分中药材出现“物以稀为贵”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精髓——“食补”文化不断推广普及,“老火靓汤”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和推崇,中药材需求量亦不断增长,尤其类似“清补凉”之类的滋补保健类中药材越来越大众化,供应量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令中药材和滋补保健品类价格持续走高。
(四)油价持续上涨促进“大运”之年“绿色出行”
2011年交通类价格同比增长0.3%,其中交通工具类下降6.1%,车用燃料及零配件增长12.1%,车辆使用及维修费增长5.0%,市区公共交通费增长0.5%,城市间交通费增长2.0%。车用汽油价格年内经历三次调整,以深国Ⅲ93号汽油为例,分别是2月20日每升上调0.26元、4月7日每升上调0.40元、10月9日每升下调0.24元,上调次数多于下调次数,累计上调幅度高于累计下调幅度,总体走势以上行为主。尽管汽车价格持续下降,但由于汽车购置本身只是前期的一次性支出,购车后的汽油、车辆使用及维修费等延续性支出的价格均在持续上涨,故前期一次性支出即使有所下降,对消费者亦缺乏吸引力。我区住户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区居民家用汽车拥有率为每百户家庭43.36台,较上年下降7.0%,全年家用汽车购置台数亦较上年下降71.6%。2011年是我市“大运”之年,由于车用燃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家用汽车拥有和使用减少,客观上对大运会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的号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金价连涨十一年,金银珠宝消费炙手可热
2011年个人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增长1.9%,其中个人饰品增长4.8%。国际黄金价格迄今已保持连续11年的上涨记录,即便进入2011年后,在全球通胀加剧、欧债危机加深、美国国债上限危机及标普评级下调等不确定因素叠加作用之下,金价曾一度冲高并突破1900美元大关,全年保持10.2%的涨幅。在国际金价连年攀升掀起的黄金投资和消费热潮的强势推动下,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产销国,其中2011年全国黄金消费量761.05吨,增长33.2%,已成为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同时,黄金年产量达360.96吨,增长5.9%,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在我区,民间的黄金消费热潮亦相当火爆,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居民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479.23元,涨幅达70.9%。
(六)服务项目价格以上涨为主,涨幅低于实物价格
2011年服务项目价格增长3.0%,涨幅较消费品价格低2.4%,分项价格以上涨为主,最高涨幅和最低降幅均未超出±10%的范围。其中服务及与服务有关的项目按涨幅的高低顺序分别为:旅游费上涨9.2%,租房费用上涨5.8%,其他食品及食品加工服务类上涨5.1%,车辆使用及维修费上涨5.0%,自有住房费用上涨4.1%,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类上涨2.4%,城市间交通费上涨2.0%,学杂托幼费上涨1.7%,衣着加工服务类上涨0.9%,文娱费上涨0.9%,市区公共交通费上涨0.5%,通信服务费上涨0.2%,医疗保健服务类与上年持平,个人服务类下降2.3%,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类下降8.1%。2008-2011年福田区服务及与服务有关的项目价格变化情况见图3:
三、2012年物价趋势展望及发展建议
展望2012年,我区仍将继续保持繁荣有序的市场秩序和丰富充裕的市场供应,但年初物价将延续2011年的涨幅,继续在通胀警戒线3.0%之上运行。综合预测,2012年我区通胀状态仍将持续一段时期,若治理通胀和收缩银根的政策收效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下半年实现软着陆,回落至贴近正常增长水平的位置,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区间内,升幅将介于3-4%之间。可能主导物价涨跌的因素及应对建议如下:
(一)农产品生产周期影响整体价格走势,建议加强监测和预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的生产状况易受市场收购价的影响,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周期性波动。而农产品生产周期性波动又极易形成“蝴蝶效应”,通过左右食品价格,将影响放大到整体物价走势。2008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2009年部分农产品价格更跌入谷底。由于价格跌幅过大,部分甚至跌破成本线,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供给减少,价格逐步回稳趋升,最终形成了本轮通胀的主要源头和助推动力。
物价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其动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我区经济早已高度现代化、一体化、精密化,经济运行对物价波动高度敏感。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周期性波动监测和预警,有利于及早发现和掌握物价异常趋势,在物价出现异动之初及时微调经济政策,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大有裨益。尽管农业早已退出我区经济版图,但由于我区与外地多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市县结成帮扶关系,建议有关部门通过与这些市县的农业部门之间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对各类农产品生产周期性波动监测、分析和预警,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实现帮扶双方共赢之道。
(二)跨境消费潮挫伤本地经济,建议着力打造本区的购物天堂
目前物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区居民前往香港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区城调队曾在我区城市住户调查记账户中作过一项即时调查,发现不少以青年为主的、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居民热衷于节假日前往一河之隔的香港采购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品种涵盖广泛,包括食品、衣着、洗漱清洁用品、化妆品、电器、首饰等等,即使算上来回车费,消费支出额亦可便宜20%-40%,最高可达50%,且质量更有保障。但是,这种跨境消费行为对我区而言属于一种日常消费总量的平白流失,对增加我区经济活力、促进我区经济增长并无帮助,若长此以往,该潮流进一步扩大,形成一种跨年龄段的居民常态化消费行为的话,必将对本地经济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事实上,香港2011年全年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为5.3%,仅较我区低0.1%。但是,香港一向有“购物天堂”之美誉,除税收政策比较优惠外,香港商业和执法部门对商品质量和商业服务常抓不懈的监管亦是关键所在。建议我区相关部门继续深入探究两地购物环境的差距,根据我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另辟蹊径,锐意打造良好的消费口碑,着力把我区经营成为另一个购物天堂,留住更多中高端消费群体的眼光、脚步和钱包,让活跃的消费成为拉动我区经济长足发展的长盛不衰的基础动力。
(三)服装生产企业外迁须预防产业空心化,建议率先引领创意服饰开发
十年前,大小服装企业遍布我市各区,散落在不同的工业区中。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各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市服装协会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深圳服装企业把生产集聚到宝安、龙岗两区,而把品牌运营设计中心放在我区和罗湖。我区毗邻香港,信息灵敏、交通便捷,易于通过香港及时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但是,随着长三角和大西南地区等城市集群的崛起,其服装产业链加入竞争行列,以及国际服装品牌继续加速布局国内市场,我区服装业品牌运营设计中心的优势有被渐渐蚕食、出现产业空心化之虞,与本地行业发展休戚相关的产品定价主导权亦存在不断流失之忧。
建议我区服装行业拓宽运营思路,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可为业界物色优秀的高校科研力量并为双方穿针引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高科技含量服饰的合作研发,如与高校自动控制专业合作研发可接电、充电或可装电池的霓虹衫、电子制暖衣、太阳能恒温服,与生物基因工程专业合作研发防蚊服、变色衣、荧光衫等,既引领时尚潮流动向,亦带动创意服饰开发,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区服装行业领头羊的地位和优势。
(李学系区统计局统计师)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网址http://www.szft.gov.cn/bmxx/qtjj/ztlm/tj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