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分析与思考(2017年第6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7-06-02 00:00来源 :
人口的迁移流动,是地区人力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升级、科技革新发展等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分析福田区流动人口规模、基本特征等情况,有利于把握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利于掌握提高福田区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和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先导城区的人口基础与条件。本报告根据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等资料,深入分析福田区流动人口现状,阐述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并对未来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研判,同时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一、流动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先增后减,占全市比重逐年下降
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规模约55.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减少了15.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与1990年建区时相比,增加了40.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从辖区建区以来至2015年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曲线图来看,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在2007年福田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水平71.68万人,分别是建区时和2015年的4.84倍和1.30倍。从常住人口结构来看,在2010年前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一直处于“倒挂”状态,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最高为2001年,达1.92:1。这种“倒挂”状态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后逐渐得到缓解,2015年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为0.62:1。
图1 1990-2015年福田区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福田历年统计年鉴。
从深圳各区流动人口分布来看,福田区流动人口占全市比重逐年下降,全市的流动人口呈现显著的扩散态势(如表1所示)。2015年,深圳原特区内四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为20.27%,相比2010年的28.42%下降约8.2个百分点,充分反映深圳流动人口规模向原特区外的区域扩散。
表1 2010年和2015年深圳各区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比重比较
地区 |
2010年 |
2015年 |
罗湖区 |
8.18 |
5.01 |
福田区 |
9.88 |
6.79 |
南山区 |
8.29 |
6.45 |
宝安区 |
43.02 |
31.3 |
龙岗区 |
20.23 |
20.02 |
盐田区 |
2.07 |
2.02 |
光明新区 |
5.07 |
6.16 |
坪山区 |
3.26 |
4.02 |
龙华区 |
— |
16.96 |
大鹏新区 |
— |
1.26 |
注:(1)2010年人口普查时龙华区和大鹏新区尚未成立;(2)数据来源于福田2010“六普”数据和2015年深圳各区统计公报数据。
(二)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位居全市第二
福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位居全市(6区)第二(如表3所示)。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为11.35年,高于全市约0.8年,位于全市(6区)第二,仅次于南山区(11.81年)。从各个受教育层次来看,福田区大学及以上的流动人口比重达到27.01%,低于南山区(34.63%)约6.6个百分点,远高于龙岗区、宝安区等原特区外的地区,说明福田区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福田区对高学历人口的吸引能力较强。
表3 2015年深圳市及各区流动人口受教育情况
单位:%、年
|
深圳市 |
罗湖区 |
福田区 |
南山区 |
宝安区 |
龙岗区 |
盐田区 |
未上过学 |
1.08 |
1.04 |
0.92 |
1.10 |
1.00 |
1.34 |
0.96 |
小学 |
12.04 |
10.49 |
10.68 |
10.41 |
11.59 |
14.89 |
13.16 |
初中 |
40.72 |
35.59 |
29.58 |
25.66 |
51.29 |
43.76 |
43.72 |
普通高中 |
20.88 |
27.94 |
24.12 |
19.96 |
16.84 |
19.87 |
22.65 |
中职 |
6.94 |
6.08 |
7.70 |
8.24 |
6.80 |
7.06 |
4.86 |
大学专科 |
10.12 |
11.10 |
14.06 |
15.52 |
7.49 |
8.13 |
8.92 |
大学本科 |
7.39 |
7.15 |
11.70 |
16.00 |
4.66 |
4.70 |
5.31 |
研究生 |
0.82 |
0.61 |
1.25 |
3.11 |
0.33 |
0.26 |
0.40 |
受教育年限 |
10.59 |
10.85 |
11.35 |
11.81 |
10.09 |
10.10 |
10.30 |
注:受教育年限计算按未上过学为1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为12年、大学专科为15年、大学本科为16年和研究生为19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015年,福田区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为11.86年,高于流动人口0.51年,比2000年、2010年的常住人口分别提高0.93年和0.24年。较多的大学毕业生来深主要集中在福田、南山、罗湖等原特区内工作,并且高学历人口也能较为容易地入户,这促使福田区户籍人口拥有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表4 福田区“五普”、“六普”受教育情况比较
单位:人、%、年
|
2000年 |
2010年 |
||
六岁及以上人口总数 |
864373 |
100% |
1249603 |
100% |
未上过学 |
9589 |
1.11 |
8581 |
0.69 |
初中及以下 |
391508 |
45.29 |
433881 |
34.72 |
高中、高中中专 |
271506 |
31.41 |
344269 |
27.55 |
大专及本科 |
179174 |
20.73 |
425768 |
34.07 |
研究生及以上 |
12596 |
1.46 |
37104 |
2.97 |
受教育年限 |
- |
10.93 |
- |
11.62 |
数据来源于:福田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福田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超过半数流动人口来源于省外,以周边省份为主
福田区流动人口主要以跨省流动人口为主(如表5所示)。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51.74%来源于省外,31.19%来源于本省的其他地市,两者占比约83%。相比2010年,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来源于本省其他地市和省外比重低约8个百分点;相比深圳市,2015年福田流动人口来源于本省其他地市和省外比重低约7.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市流动人口总体向外扩散,同时原本在其他区的人口却迁移至福田区所致。
表5深圳市和福田区流动人口来源比较
单位:%
|
本地(市) 其他县市区 |
本省其他地市 |
省外 |
2015年深圳市 |
9.25 |
30.08 |
60.67 |
2015年福田区 |
17.07 |
31.19 |
51.74 |
2010年福田区 |
9.04 |
35.34 |
55.62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福田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流动人口来源地户口登记类型来看(如表6所示),福田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乡村,但比重显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来源于乡村的比重最大,达到39.16%,低于深圳全市约11.13个百分点。近年来,福田正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金融、科学研究等高端服务业,重点吸引高端人才流入,对流动人口流入具有显著的选择效应。
表6按户口登记地类型分的深圳市及各区流动人口来源比较
单位:%
地区 |
城市 |
镇 |
乡村 |
深圳市 |
23.84 |
25.87 |
50.29 |
罗湖区 |
29.05 |
27.84 |
43.11 |
福田区 |
36.95 |
23.89 |
39.16 |
南山区 |
42.25 |
24.22 |
33.52 |
宝安区 |
13.55 |
25.04 |
61.41 |
龙岗区 |
17.30 |
27.42 |
55.28 |
盐田区 |
22.24 |
27.14 |
50.61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福田区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以周边省份为主,主要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南、广西等(如表7所示)。2015年,福田区来自这六个省份的流动人口比重达到60.83%,比2010年(65.09%)下降4.3个百分点。与2015年深圳全市比较,福田区流动人口来源这六个省份的比重低13个百分点,说明从全市来看,来源于这六个省份的流动人口更多地分布在其他区。
表7 深圳市和福田区省外人口来源情况
单位:%
来源地 |
2015年 深圳市 |
2015年 福田区 |
2010年 福田区 |
来源地 |
2015年 深圳市 |
2015年 福田区 |
2010年 福田区 |
|
北京 |
0.49 |
0.93 |
0.68 |
河南 |
7.73 |
7.99 |
7.16 |
|
天津 |
0.11 |
0.36 |
0.25 |
湖北 |
13.77 |
12.49 |
14.11 |
|
河北 |
0.62 |
0.97 |
0.92 |
湖南 |
20.41 |
15.67 |
19.07 |
|
山西 |
0.41 |
0.84 |
0.57 |
广西 |
11.45 |
6.01 |
5.45 |
|
内蒙古 |
0.26 |
0.57 |
0.51 |
海南 |
0.90 |
1.04 |
1.26 |
|
辽宁 |
0.70 |
1.44 |
1.30 |
重庆 |
3.97 |
5.61 |
5.78 |
|
吉林 |
0.78 |
1.70 |
1.51 |
四川 |
9.04 |
8.90 |
9.90 |
|
黑龙江 |
1.24 |
2.60 |
2.39 |
贵州 |
3.11 |
1.49 |
1.52 |
|
上海 |
0.19 |
0.38 |
0.40 |
云南 |
1.57 |
1.29 |
0.70 |
|
江苏 |
1.18 |
2.25 |
1.81 |
西藏 |
0.00 |
0.00 |
0.00 |
|
浙江 |
0.96 |
2.33 |
2.25 |
陕西 |
2.36 |
3.18 |
2.67 |
|
安徽 |
2.91 |
4.15 |
3.94 |
甘肃 |
0.91 |
1.08 |
0.88 |
|
福建 |
2.64 |
3.99 |
2.97 |
青海 |
0.10 |
0.24 |
0.13 |
|
江西 |
10.75 |
9.76 |
9.40 |
宁夏 |
0.07 |
0.13 |
0.14 |
|
山东 |
1.19 |
2.20 |
1.98 |
新疆 |
0.18 |
0.41 |
0.36 |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福田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四)流动人口迁移流动以工作就业为主,居住以四年以上时间为主
福田区流动人口迁移流动以工作就业为主,占比超过六成(如表8所示)。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以工作就业为目的的比重达到62.93%,即流动人口流入以经济目的为主。与2010年相比,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以工作为目的的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主要是随同流动人口比重显著上升8个百分点,说明福田区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另外,福田区流动人口以学习培训的目的比重也提高了2.2个百分点。
表8 2015年深圳市和福田区人口迁移流动原因分布
单位:%
|
工作 就业 |
学习 培训 |
随同 迁移 |
房屋 拆迁 |
改善 住房 |
寄挂 户口 |
婚姻 嫁娶 |
为子女就学 |
其他 |
深圳市 |
63.42 |
6.34 |
15.58 |
0.20 |
2.92 |
0.35 |
0.89 |
0.72 |
9.56 |
福田区 |
62.93 |
5.36 |
15.14 |
0.16 |
3.35 |
1.07 |
1.07 |
1.35 |
9.58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福田流动人口居住时间以四年以上时间为主(如表9所示)。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居住时间达到4年以上的比重达到63.16%,比深圳全市高出3.5个百分点,说明福田区的流动人口以长期流动为主。比较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人口,福田区居住十年的省内流动人口比重明显高于跨省流动人口约6.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人口流动时间总体长于跨省流动人口。
表9 2015年深圳市和福田区人口迁移流动时间分布
单位:%
流动时间 |
深圳市 |
福田区 |
||||
流动人口 |
省内流动 |
跨省流动 |
流动人口 |
省内流动 |
跨省流动 |
|
半年至一年 |
7.14 |
5.61 |
8.14 |
5.37 |
4.66 |
6.03 |
一年至二年 |
12.85 |
11.06 |
14.02 |
12.1 |
10.65 |
13.46 |
二年至三年 |
11.08 |
10.12 |
11.7 |
10.43 |
9.96 |
10.88 |
三年至四年 |
9.25 |
8.2 |
9.93 |
8.93 |
8.89 |
8.97 |
四年至五年 |
12.2 |
11.6 |
12.59 |
13.05 |
12.91 |
13.17 |
五年至十年 |
23.53 |
23.46 |
23.57 |
26.17 |
25.72 |
26.59 |
十年以上 |
23.95 |
29.95 |
20.05 |
23.94 |
27.21 |
20.89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五)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情况较好
福田区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水平较高(如表10所示)。2015年,福田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为54.07%,位于全市(6区)第三,次于南山区(57.87%)和盐田区(57.40%)。从未参加以上四种社会养老保险情况来看,福田流动人口未参加养老保险的比重为16.54%,仅高于盐田区约1.5个百分点。综合来看,福田区的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较好,但仍有提升改善的空间。
表10 2015年深圳市及各区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单位:%
地区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城镇(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
未参加以上四种社会养老保险 |
深圳市 |
47.58 |
12.15 |
18.26 |
0.67 |
21.35 |
罗湖区 |
50.48 |
7.96 |
13.15 |
0.85 |
27.56 |
福田区 |
54.07 |
11.08 |
17.78 |
0.54 |
16.54 |
南山区 |
57.87 |
10.93 |
10.09 |
1.85 |
19.26 |
宝安区 |
40.53 |
14.81 |
22.51 |
0.36 |
21.78 |
龙岗区 |
43.93 |
12.34 |
20.51 |
0.56 |
22.66 |
盐田区 |
57.40 |
11.86 |
15.37 |
0.34 |
15.03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流动人口的规模也越大。同时,流动人口的规模越大,也会给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流动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补充
福田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8.60 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3256.24亿元,增长了83.4倍,与此同时常住人口也增长了4.22倍。人口与经济社会两条发展曲线蜿蜒上升,轨迹趋势相同,显示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高度相关。
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来衡量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由此反映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弹性系数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该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常被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当弹性系数大于等于1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停滞级”;当弹性系数在0.21-0.99之间时,为“社会渐进级”;当弹性系数在0.2以下时,为“社会协调发展级”。弹性系数越低,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越高。
本报告利用2001-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判断福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2001-2009年福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程度
年份 |
常住人口增速 (%) |
流动人口增速 (%) |
GDP增速 (%) |
常住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
流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
2001 |
6.69 |
7.19 |
13.40 |
0.50 |
0.54 |
2002 |
3.81 |
2.13 |
13.70 |
0.28 |
0.16 |
2003 |
5.86 |
4.16 |
16.50 |
0.36 |
0.25 |
2004 |
5.09 |
2.93 |
12.90 |
0.39 |
0.23 |
2005 |
3.54 |
0.32 |
10.90 |
0.33 |
0.03 |
2006 |
3.57 |
2.12 |
14.20 |
0.25 |
0.15 |
2007 |
2.59 |
0.13 |
12.70 |
0.20 |
0.01 |
2008 |
2.59 |
-1.87 |
10.30 |
0.25 |
0.18 |
2009 |
2.59 |
-1.27 |
10.20 |
0.25 |
0.12 |
2010 |
1.63 |
1.72 |
10.80 |
0.15 |
0.16 |
2011 |
0.43 |
-6.81 |
8.50 |
0.05 |
0.80 |
2012 |
0.40 |
-8.81 |
9.00 |
0.04 |
0.98 |
2013 |
0.67 |
-7.33 |
10.30 |
0.07 |
0.71 |
2014 |
1.31 |
-5.88 |
8.90 |
0.15 |
0.66 |
2015 |
6.15 |
5.14 |
9.00 |
0.68 |
0.57 |
从表11中的流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来看,流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较大,近年来福田区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较低,主要是随着福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高端化,对低端流动人口存在较大的选择作用,高端优质人口继续为福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由此使得流动人口增长明显放缓。从常住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来看,福田区常住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较好,说明福田常住人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贡献作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人口也呈现结构优化态势。
流动人口作为常住人口重要组成部分,是福田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劳动力补充,构成了福田建设的生力军,在福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福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二)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流动人口支撑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福田区作为深圳中心城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产业链高端环节,势必需要引进和留住大量的高端人才。近年来,福田区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和商务(专业)服务业等新兴的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福田总部经济累计增长39.1%(剔除价格因素),现代服务业增长69.9%,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福田城区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人口就业结构发生改变,这由人口的行业分布和职业分布可以充分体现。人口迁移流动主要集中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专业技术岗位,这是福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据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的职业以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主(如表12所示)。2015年,福田区流动人口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比重最大,为66.28%,明显高于深圳市约20.7个百分点;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为10.96%,高于全市约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福田产业发展导向以现代专业服务业为主,产业和人口互动影响使得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生活服务、专业技术方面的职业较多。
表12 2015年深圳市和福田区流动人口职业分布
单位:%
职业 |
深圳市 |
福田区 |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
3.77 |
4.14 |
专业技术人员 |
8.98 |
10.96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5.64 |
8.86 |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
45.58 |
66.28 |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 |
0.33 |
0.25 |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
35.31 |
9.12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0.38 |
0.41 |
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福田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三)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流动人口对福田社会发展产生了压力
人口迁移流动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压力大。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特大城市发展稀缺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福田区教育、医疗等资源发展处于全市前列水平,比如,从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中小学数量来看,福田区小学建设水平位于全市前列(如表13所示)。面对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福田区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仍存在十分紧张的矛盾,尤其是医疗卫生资源,不仅需要满足本区居民需求,还有大量外来就医人口,更是加剧了医疗资源紧缺矛盾。
表13 深圳各(新)区每平方公里中小学密度统计
区域 |
学校数 |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
辖区每平方公里中小学数量 |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
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中小学数量 |
全市 |
669 |
1996.78 |
0.34 |
900 |
0.74 |
福田区 |
89 |
78.66 |
1.13 |
57.00 |
1.56 |
罗湖区 |
74 |
78.75 |
0.94 |
34.74 |
2.13 |
盐田区 |
14 |
74.64 |
0.19 |
20.24 |
0.69 |
南山区 |
65 |
187.17 |
0.35 |
105.47 |
0.65 |
宝安区 |
125 |
398.38 |
0.31 |
/ |
/ |
龙岗区 |
162 |
387.82 |
0.42 |
184 |
0.88 |
光明新区 |
27 |
155.44 |
0.17 |
48.61 |
0.56 |
坪山区 |
25 |
166 |
0.15 |
60 |
0.42 |
龙华区 |
57 |
175.58 |
0.32 |
107 |
0.53 |
大鹏新区 |
12 |
295.05 |
0.04 |
23.41 |
0.51 |
注: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和各(新)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统计年鉴(2014)》。
再如文体事业发展情况(如表14所示),对比全市各(新)区,福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按规模统计的指标都处于全市前列,但按人均计算后,福田每万人图书馆数量、万人拥有街区资助书馆数量位于全市中下游水平。总体而言,随着人口规模增加,福田人均拥有资源水平相对有限。
表14 深圳市各(新)区2015年文体事业重要指标统计表
区域 |
公共 图书馆数量 |
藏书量 (万册/件)
|
公园数 |
街区自助图书馆数量 |
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 |
每万人图书馆数量 |
每万人公共图书藏量(万册/件) |
每万人公园数 |
万人拥有街区自助图书馆数量 |
|
全 市 |
620 |
3282.12 |
911 |
225 |
89.80% |
2.89 |
2.84 |
0.8 |
0.21 |
|
福田区 |
109 |
611.5 |
109 |
29 |
85.70% |
0.78 |
4.24 |
0.76 |
0.21 |
|
罗湖区 |
97 |
207.94 |
132 |
26 |
87.20% |
1.02 |
2.18 |
1.38 |
0.27 |
|
盐田区 |
20 |
66.29 |
53 |
18 |
/ |
0.92 |
3.06 |
2.45 |
0.83 |
|
南山区 |
84 |
165 |
108 |
28 |
89.30% |
0.74 |
1.45 |
0.95 |
0.25 |
|
宝安区 |
96 |
405.84 |
155 |
27 |
87.90% |
0.35 |
1.48 |
0.57 |
0.10 |
|
龙岗区 |
99 |
326 |
131 |
35 |
94.30% |
0.50 |
1.65 |
0.66 |
0.18 |
|
光明新区 |
26 |
45.3 |
42 |
13 |
92.90% |
0.52 |
0.90 |
0.83 |
0.26 |
|
坪山区 |
20 |
19.26 |
36 |
12 |
90.01% |
0.60 |
0.58 |
1.09 |
0.36 |
|
龙华区 |
/ |
/ |
/ |
32 |
/ |
/ |
/ |
/ |
0.22 |
|
大鹏新区 |
25 |
46.9 |
27 |
5 |
/ |
1.87 |
3.51 |
2.02 |
0.37 |
|
注:(1)数据来源于全市和各(新)区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部门官方网站;(2)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数量数据为2015年7月中旬数据;(3)人均数量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
人口迁移流动降低了福田人口老龄化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福田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5.3%;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4%。比重分别上升2.3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伴随着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减少,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老龄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可以预期,未来人口迁移流动缓解福田人口老龄化的效果越来越小,福田人口老龄化将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人口迁移流入形成了巨大的管理服务压力,同时,流动人口由于管理难度大、部分人群素质不高,带来了较大的社会问题,对福田城市管理和治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
由于小区域范围内预测人口增长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且目前还没有准确预测小区域范围的流动人口模型,故结合产业、经济社会、人口调控等发展态势,从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定性把握福田流动人口发展趋势。
流动人口规模判断。根据福田区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增长趋势,结合福田未来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以及福田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趋势等,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间,福田人口总量缓幅增长,逐渐趋于稳定水平。同时,流动人口在现有基础上,将维持稳定发展态势。
流动人口结构判断。从福田人口户籍性质来看,随着户籍制度改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相继印发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和《深圳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1+2”文件,预计“十三五”期间,福田高学历人口入户人口规模增加,户籍人口继续增加,流动人口比重将会继续缓幅下降;从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来看,结合东京都、纽约等世界特大城市发展历程,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成年化,平均年龄将继续提高,这会加速未来福田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趋势;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结合产业发展导向,高层次人才持续流入,福田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将会继续提高。
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思路与对策
(一)管理服务思路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必须坚持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的思路,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为打造“幸福福田”夯实基础。具体而言,第一,理顺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以信息化建设统筹人口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服务网络,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关系,建立和巩固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格局。第二,强化市场引导机制,以产业调控人口。重点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土地空间,引导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产业调控人口的市场引导机制。第三,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深化改革促融合。强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短板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民生改革,提高福田城市管理治理水平,以社会改革措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二)对策建议
在福田人口管理服务中,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机制,重点需要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统一的人口大数据库、强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快民生社会项目改革以及改善民生短板,促进流动人口有效融入福田,扎实推进“幸福福田”建设。
1.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结构升级
产业发展规模决定着整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的增减,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着人口结构的优化。在福田人口高度集聚态势下,只有通过市场手段,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如金融业、科学技术研究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能实现人口规模调控、人口结构优化和高素质人口迁移流入。“十三五”期间,福田区要继续发展好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重点整合好产业空间,引导人口工作和生活有序流动,实现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产业与人口城市化深度融合发展。
2.建立福田人口大数据库,提高流动人口数据一致性,实现信息化管理服务
目前,除统计、卫计部门外,公安、民政等其他部门也针对流动人口做调查统计。由于各部门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不一,以致流动人口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总数不清,不利城市管理治理。建议主动探索建立福田人口大数据库,建立统一数据平台,整合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系统、公安、卫计等各部门的人口数据,全面采集人口信息,如住房、健康、培训、子女教育等信息,打造覆盖区、街道、社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各部门依托人口基础信息决策的统一性。同时依托人口大数据库应用决策,重点推进人口信息化应用管理服务,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化,长期系统跟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3.加快民生改革和政策落实,促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着力推动流动人口权益制度化建设
流动人口融入福田的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由此,继续推进改革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积分落户制度,以及由此挂钩的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重点改革与户口紧密相连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重点保障住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至流动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得流动人口安居乐业、健康有保障。同时,推进建设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各项制度,如制定公平公正的就业保障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提高流动人口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覆盖率,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