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金融篇(2010年第35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1-11-04 00:00来源 : 福田区
第35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1月11日
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金融篇
本文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发展现状
1、金融法人单位数量众多,门类齐全,集聚效应明显
根据第二次经普资料显示,我区有金融业法人单位数243个,其中保险业111家(人寿保险公司14家,非人寿保险公司22家,保险中介、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保险辅助服务类公司75家),占总数的45.7%;证券业62家(证券市场管理机构1家,证券公司43家,证券投资公司11家,证券咨询公司7家),占总数的25.5%;其他金融活动44家(信托公司4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财务公司3家,典当行13家,其他未列明金融机构22家),占总数的18.1%;银行26家(央行1家,商业银行23家,其他银行2家),占总数的10.7%。
图1:福田区金融业法人单位细分行业构成图
证券业, 62 |
家, 25.5% |
银行业, 26 |
家, 10.7% |
保险业, 111 |
家, 45.7% |
其他金融活 |
动, 44家, |
18.1% |
银行业 |
证券业 |
保险业 |
其他金融活动 |
在金融门类下,除其他金融活动类下邮政储蓄(7140),我区只有10个产业活动单位,没有法人单位外,其他各大类、中类、小类金融机构,我区全部都有法人单位,门类齐全。深圳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三大监管机构都集中在福田区,有效缩小了金融机构管理、监督和服务空间半径,降低金融机构间信息流转成本,有利于新的机构不断进入。正在建设中即将于2013年投入运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更是吸引了大批证券公司法人总部、营业部、期货公司法人总部、营业部、创投公司、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证券研究机构在以其为核心的
2、金融法人单位的开业(成立)家数增速可观
从法人单位开业(成立)时间分布来看:分别于90年代初、2003年和2007年形成三个开业高峰,其中顶峰的2007年开业(成立)的金融法人单位达38家,2008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一下子下降到18家,但2000年后都保持了两位数字,增速非常可观。在金融业内四大细分门类中,保险业开业最多;证券业主要在2001-2003年有一波爆发性的增长,其后由于加强监管,增速放缓;银行业从2005年后才出现法人单位数量的稳定增长;其他金融机构受政策不明朗因素的影响,增长不稳定,但也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增速加快。
表1:福田区金融业开业(设立)时间分布表
单位:家
行业类别 | | 2000年 | 01年 | 02年 | 03年 | 04年 | 05年 | 06年 | 07年 | 08年 |
银行业 | 26 | 1 | | | 1 | | 2 | 2 | 4 | 3 |
证券业 | 62 | 2 | 10 | 2 | 6 | 1 | 1 | 3 | 4 | 1 |
保险业 | 111 | 2 | 6 | 7 | 16 | 13 | 13 | 20 | 20 | 10 |
其他金融活动 | 44 | 2 | | 3 | 5 | 2 | 4 | 1 | 10 | 4 |
合计 | 243 | 7 | 16 | 12 | 28 | 16 | 20 | 26 | 38 | 18 |
3、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从控股情况来看,国有控股、私人控股和其他企业法人单位控股占前三位,私营资本在金融业已占据一定的地位。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内资企业占据85.4%,外商投资占11.7%,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9%。内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最多,占总数的32.6%,股份有限公司占19.3%,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有68家,占总数的28.5%,说明我区金融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已经有一定的成效,但私营金融资本主要集中在保险辅助服务类、证券投资类、证券咨询业和其他未列明金融机构等,并没有进入金融业的核心层。
4、金融机构大量吸纳就业人数,是人口机构优化的重要拉升力量
从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看,全行业共有就业人员78365人(其中企业法人就业人员77954人),其中保险业最多,占总就业人数的42.0%,其次是证券业,占31.0%,第三是银行业,占24.0%,其他金融机构只占3.0%。
从不同注册类型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数量看,全行业平均单个企业法人的员工人数为326人。股份有限公司最多,单一企业平均就业人数高达1096人,说明股份有限公司一般规模较大;私营企业最少,单一企业仅43人,反映出私营金融机构规模较小,聘用人员较少。
从就业人员学历构成来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243家法人金融机构的78365名从业人员中大学学历以上的达49.7%。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8899人,占总数的11.4%,证券业最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0012人,占总数的38.3%,证券业最多;具有大专学历的24003人,占总数的30.6%,保险业最多;高中学历的14684人,占总数的18.7%,保险业最多;初中以下学历的仅767人,占总数的1.0%,保险业最多。
细分行业中,保险业从业人员数量最多,但学历偏低,70.0%都在大专或以下,平均每个法人单位从业人数298人;证券业从业人员数量居第二,64.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9.6%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平均每个法人单位从业人数390人;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居第三,65.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平均每个法人单位从业人数726人;其他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较少,平均每个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仅51人。
从从业人员技术职称构成来看,由于金融业一般有从业资格要求,因此从业人员100%具有职称,但我区金融从业人员可能普遍比较年轻,技术职称偏低,90.0%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保险业人数最多;8.7%具有中级技术职称,银行业人数最多;1.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银行业人数最多。
5、金融企业资金密集程度高,效益良好,但细分门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大
从资产总额组距分组情况看,资产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法人有107家,占总家数的44.8%;1000万元—1亿元的有56家,占23.4%;10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的74家,占31.8%。反映了金融机构属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在细分门类中,银行业资产总额最高,全部都在5000万元以上,绝大部分在1亿元以上,证券业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最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业相对资产额较小,尤其保险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61家。
从全年营业收入来看,不同注册类型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有限责任公司次之,其他国有企业、私营、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与之相差悬殊,反映出金融业内不同注册类型的企业之间相差很大;不同细分门类中,银行业营业收入最高,平均每家法人单位营业收入额是证券业的3.3倍,保险业的7.4倍,其他金融业的17.5倍。
图2:福田区金融业细分行业营业收入分布图
二、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单纯依赖新迁入企业带动的快速增长局面难以持续
我区金融机构从2000年后一直以两位数字的数量高速增长,预计2010年由于延续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来深圳设立市级分行的趋势,我区开业(设立)金融机构的增长数仍将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但伴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业将由不计成本开设网点的低级竞争转向细分市场、提升服务、推出创新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等高层次竞争,充分体现金融业的现代服务特征。虽然现在我区金融业离市场饱和还有相当距离,但由于我市各区之间对金融机构的争夺十分激烈,我区发展空间不足,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成为金融业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挖掘辖区空间发展能力、控制经营成本过快增长,引导企业合理规划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我区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
2、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链条需求很大,但缺乏有效的整合
作为资本市场金融服务链上的重要环节,深圳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资本额均居全国第一,是国内创业投资集聚力最强的地区。福田又是我市创业投资企业的集聚地,拥有我市80%的创投企业,其中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业内的知名企业,参股控股了一大批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是我国创投机构的领军企业。由于许多证券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以一般的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形式出现,根本没有纳入金融业的统计范畴,使得这批机构的重要性在目前的统计体系内得不到体现,在参与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也难以进入政府的视线,成为资本市场宏观规划上的一个盲区,资本市场金融服务链上缺失的一个环节。
在我区“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定位,整合为此服务的金融服务链,加强产品创新,将使福田证券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利用好深交所迁入、投入运营的契机,积极打造资本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建立政府长效服务机制,形成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领先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聚集中心,把福田建设成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基地、创业投资的乐土是我区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3、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潜力大,是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较好选择,但面临监管和统计难题
深圳市是改革开放的特区,但行政级别并不高,因此银行、证券、保险类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巨头难以在深圳落户或产生。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二期“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在金融机构实力方面,深圳得分67.33分,远逊于北京、上海,无论是存贷款额度,还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还是本地法人商业银行的数量均排在三者末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深圳传统金融机构在全国金融版图中的地位。但是,由于深圳市场经济的相对发达,金融业专业分工程度高,出现并发展了一批种类繁多、专业性突出、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消费群体为服务对象的新型金融组织,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典当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用卡公司、外汇交易公司、小额信贷公司等等。这类组织相对资金门槛较低,比较专业,行业竞争不是十分激烈,是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较好选择。对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作用非常巨大。
这类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按照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这类组织可以划入其他金融活动类金融机构,但实际上监管政策和统计都存在不明确地带,因此有很多企业并没有纳入目前的统计口径,统计数据很不准确。从二次经普数据来看,我区其他金融活动在金融业细分门类的各项指标中都不突出,43家其他金融活动企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共计15.68亿元,平均每家364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92亿元,平均每家1144万元;主营业务利润3.02亿元,平均每家702万元;营业利润1.32亿元,平均每家305.8万元,远低于银行、证券、保险的平均水平。如何规范这类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引导多种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向高端服务业靠拢,这本身就有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典型示范作用。
4、港资、外资金融机构在福田发展仍有待培育引导
我区金融法人单位中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企业家数、就业人数、营业收入和资本总额上都远低于内资企业。港资、外资在我区金融业发展中步伐走得相对比较缓慢,这其中有金融业实施外资准入制的原因,也有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谨慎考虑因素,但如果不抓住临近香港的地域优势,在对外开放上积极探索,在深港合作上有所突破,我区将面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乃至本市前海新区的巨大竞争,在外资金融机构引进、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合作上错失良机,丧失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的先机。
5、人才供应环境、职业培训环境和宜居环境有待提高
从经普数据看,我区金融机构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低,绝大部分的从业人员素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招不到高层次、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金融机构的普遍反映。
三、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认真做好福田区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别要对针对如何挖掘辖区空间发展能力、控制经营成本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规划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对策。研究修订区经济发展资金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提升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层级,抓住多个重大金融项目落户福田的契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保持我区金融业高速发展态势。要全力保障和服务好深交所大厦、平安大厦,中信证券大厦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和营运,打造现代金融业产业“龙头”,建设区域性金融总部聚集中心。
2、推动形成全国领先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搭建辖区优质中小型企业、创投机构、各类投资机构、券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全球视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福田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在国内融资上市和参与国际融资。
3、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试点。重点扶持以民间资本为主,具有金融专业化特征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在区有关政策中加大对这类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较为专业、业务开展良好的金融服务机构,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化、专业化的、全国性金融服务机构。
4、进一步加大对港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加大对外招商引资中对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积极协调解决港资、外资金融机构在落户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合作,建设港深都市圈国际金融中心。
5、将人才优化引进机制落到实处,积极为辖区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开绿灯,消除不利于人才引进的人为障碍。由金融办牵头对辖区各类金融机构高管和专业人才在户籍办理、医疗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研,集中问题后集中提出解决方案并研究探索形成长期、公平、合理的解决机制。
6、参照《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建立辖区金融机构基础信息数据库,研究将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纳入金融行业统计,探索适应辖区金融发展需要的统计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快速采集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信息化情况等,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撰 稿:区贸工局 李献宇 冯 恺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