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拥福数辉煌 田地生辉看今朝—福田区建区二十周年发展回顾(2010年第28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1-11-04 00:00来源 :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0月19日
湖山拥福数辉煌田地生辉看今朝
——福田区建区二十周年发展回顾
湖山拥福,田地生辉。自1990年建区以来,福田区委、区政府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20年快速发展,建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双轮驱动”的高端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增强,质量效益提升,城市功能完备,文体科教发达,民生福利提高,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上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一、经济发展概述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90年福田区建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福田区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23.13亿元,是1990年的42倍。福田以占全市4%的土地面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的19.8%,拓展了集约型发展的新空间。
跨越新台阶的时间不断缩短。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502.75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花费5年时间,再从2005年的1034.08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仅用3年时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年区委、区政府实施“环境立区”、“1+
1990-2000年,工业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如杜邦、三星、日立、三洋、理光等在福田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以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带已现雏形,同时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建筑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为稳定,保持在54.74-64.85%之间;2000年以来,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产业格局面临战略性调整和升级,随着金融、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金融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第三产业成为辖区经济的主导产业,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突破70%,2007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出现新格局,三产比重跨越式突破,达到78.89%,比上年提高7.83个百分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04:12.26:87.70,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扩大,达到87.70%,迈入国际现代化城市行列。同时,第二产业逐步萎缩,2005、2006年福田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在2006年达到峰极后,出现拐点,让出最大支柱产业地位,下降趋势显现,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目前福田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提高高端产业比重,力争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新的跨越。
图2 福田区产业结构饼图 |
(三)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
我区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步伐,经济效益显著,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我区地均GDP为20.63亿元/平方公里,是1990年的42.10倍,稳居六区第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0倍。2009年税收地均集约度为5.47亿元/平方公里,居六区之首。人均GDP13.55万元(1.98万美元),是1990年的10.84倍。在短短20年,就完成从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到近20000美元的发展历程,人均GDP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得均呈大幅增长。2009年福田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46.70亿元,是1990年74倍;税收总额430亿元,1998-2009年年均增长为23.3%。财税收入的增加大大增强了政府宏观管理和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能力。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增加,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1元,位于各区之首,广大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建区二十年各时期发展简述
“八五”时期(1991-1995年),建区初期,作为深圳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城区,政府着力改善和优化城区环境,吸引商家前来投资置业,推动辖区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工业主要以服装和电子产品加工装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48.77亿元,是1990年的6.44倍;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为6.0亿元,比1990年增长8.52倍;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0.15亿元,比1990年增长1.95倍;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5.31亿元,比1991年增长3.31倍。
“九五”时期(1996-2000年),政府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项改革,经济建设进入新时期。到9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辖区经济的主导产业。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我区工业外向型特征明显,工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受国际经济运行影响波动较大,生产经营受到一定影响,企业订单减少,经济效益下降。2000年,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地区生产总值为502.75亿元,比1995年增长1.0倍;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为17.81亿元,比1995年增长1.9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05亿元,比1995年增长1.99倍;消费市场积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6.28亿元,比1995年增长1.74倍。
“十五”时期(2001-2005年),政府强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34.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06倍;财税收入增长良好,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为30.47亿元,比2000年增长71.1%,税收总额188.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4年达到峰值为258.51亿元,比2000年增长23.1%;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451.8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33倍,其中出口218.4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46倍;工业结构得到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21亿元,比2000年增长95.7%,从2000年到2005年,全区工业发展取得耀眼成就,实现跨越式腾飞;消费市场畅旺,商业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6.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26倍。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境立区”战略和“1+
二、特色经济
福田区作为深圳特区的中心城区,近年来以超常的思路、领先的举措和超越以往的力度,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双轮驱动”,以CBD和环CBD高端产业带为依托,引进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具有福田特色的楼宇经济,形成具有福田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现代服务业
福田区第三产业发达,产业配套环境良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十分明显。近年通过科学规划、推进商务楼宇和功能片区开发建设改造、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一系列举措,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总量不断增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对区域经济的主导和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009年福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23.45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28.3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3.4%,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比重逐年上升态势;2009年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9.3%,其中金融业贡献达50.7%,成为辖区经济最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不仅为福田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金融中心初具规模。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64.10亿元,增长16.9%,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占全区现代服务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9%和34.8%,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09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69.99亿元,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8%,形成福田区特色产业。
——商务服务业充满活力。200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0.3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8%,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力量。
——现代物流前景看好。2009年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0.81亿元,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0%,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二)总部经济
福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实施环境立区战略,高端产业架构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辖区发展总部经济基础条件愈趋完善,金融业实力不断壮大,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基础。
2009年158家深圳市与福田区认定的福田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494.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5%。在深圳市第一批认定的180家总部企业名单中,福田区有93家,占51.6%,比重过半,位居全市各区之首。世界500强累计落户福田75家,500强投资法人企业124家,福田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引起越来越多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关注。
(三)CBD与环CBD高端产业带
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核心城区,依托CBD总部经济辐射作用,形成以CBD为核心,以分布CBD周边的产业集群的“圈层式”产业布局结构。2009年CBD及环CBD高端产业带实现增加值10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5%,CBD集聚总部,服务周边、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环CBD高端产业带日趋成型,园区经济集群发展。
目前,CBD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0家,总部企业39家。CBD内聚集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等行业,全区32%的法人金融机构云集于此。2009年CBD实现增加值324.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0%,对辖区经济增长贡献愈发突出,单位面积的增加值产出达到53.48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区平均水平的2.6倍,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以CBD为中心,环绕CBD周围正形成若干个高端产业集群,一条环CBD高端产业带正喷薄而出,包含电子科技高端服务、手机研发检测、工业创意设计、深港合作等在内的众多高端产业。2009年环CBD高端产业带实现增加值706.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5%。
(四)新型业态
福田依托雄厚的高技术产业基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新型业态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资本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现代物流经济等多种新型业态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渐成集聚效应,并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形成特色品牌,拉动经济效果明显。2009年资本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和现代物流经济等主要新型业态共实现增加值773.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7%,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7.2%,迅速填补高耗能企业外迁留下的空间,成为福田经济发展的夺目亮点。
——发展主引擎:资本经济。近年金融企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64.1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8%。
——发展的新增长点:创意经济。福田通过发展培育创意经济,带动辖区经济的增长。2009年创意经济实现增加值108.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
——发展新亮点:网络经济。目前,互联网产业在福田已经形成集群优势和先发优势,2009年网络经济实现增加值69.99亿元,占GDP比重为4.3%,其增加值率达54.5%,显示了其高增值、高智力含量的特点。
——发展加速器:现代物流经济。通过实施物流总部“内聚外联”的带动,鼓励和扶持一大批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专业化、规模化的重点物流企业,走高端化发展道路。2009年我区现代物流经济实现增加值30.81亿元,增长10.5%,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五)楼宇经济
近年来,福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为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的空间制约,向有限的城区空间争取更多的效益,楼宇作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载体,为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深化提供了重要途径,楼宇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全区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楼宇有17栋,共实现增加值515.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8%。从楼宇分布看,CBD内8栋,共实现增加值188.73亿元;CBD外9栋,共实现增加值327.14亿元。从楼宇排名看,前三位的分别是招商银行大厦、星河发展中心大厦和平安银行大厦,共实现增加值229.18亿元。
三、社会发展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福田教育发展迅速,作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塑造了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地位相称的具有“时代特征、特区特点、福田特色”的教育新形象。
——教育规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自1990年建区以来,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全区的学校数从64所增加到234所,增长了2.66倍。2009年我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数分别为33所、2所、62所和137所。其中67所公办学校中,有国家级学校5所、省级40所,市级6所,区级5所,上等级学校比例达到83.6%。教职工人数从2017人增加到13078人,其中专任教师数9238人,占教职工人数的70.6%。在校学生数从32554人增加到153559人,增长了3.72倍。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公办、国有民办、民办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教育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区中小学为市属重点初中、高中输送的优秀学生超出全市的60%,位于全市各区之首。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硕果累累,其中仅国家级、省级就达近万人次。近5年来,全区高考成绩年年创新高,重点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率以及省专上线率年年有进步,在全市名列前茅。教育综合实力迅速提高,2002年6月我区顺利通过省督导评估组的督导验收,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
(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建区以来,福田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多次提出了发展战略,把文化事业建设作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
——文化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建成。截至2009年,全区共建成群众艺术、文化馆17座,其中文化馆中心馆被评为省特级馆和国家一级馆;文化广场28座,博物馆、纪念馆6座;公共图书馆10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490.9万册;老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室覆盖辖区各社区,一批文化长廊、健身路径和大型浮雕“湖山拥福,田地生辉”等环境文化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一公里文化圈”成为福田的品牌与特色,人民群众出户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坚持“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不断完善以区文化馆为龙头,街道文化站为纽带,社区活动点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区委、区政府每年都以大型节庆为契机,有计划地组织全区性大型文艺活动,每年举办200多场文艺演出,放映200多场电影,开展1000多场各类文化活动,观众达50万人以上。辖区到处都有活跃的团队,逐渐形成“区里有品牌、街道有重点,社区有特色”的格局。其中“社区艺术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家庭DV录影大赛”是具有福田特色的三大传统品牌;“钢琴之夜”、“大家讲坛”、“广场电影”是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新品牌;“国际标准舞世界公开赛”是落户福田的重大国际性文化体育赛事;“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激情广场群众歌会”等是福田区近年来举办的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
——文艺精品创造喜获丰收。我区文艺创作方兴未艾,精品迭出,“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为大众服务”是福田走出的一条文艺精品创作的成功之路。多次获得省以上奖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群星奖、电视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其中,2009年由我区集体创作的歌曲《我生在1978》,连获中宣部、广东省“五个一”和鲁迅文学三项大奖。
(三)体育事业硕果累累
建区以来,我区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一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全区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活动超过1500场,形成“区运会”、以“福田区机关篮球联赛”为龙头的系列篮球赛、社区运动会等影响较大的健身活动,强身健体已逐渐成为居民的内在需求,初步建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二是群众体育投入不断增加,场地设施改善明显。辖区体育场馆数从1990年建区时的174个增加到2009年的1694个,增长8.74倍;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福田体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在构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群众体育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晨晚练点已达26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1541人,体育进社区成效明显;四是建立国民体质测定系统,体质监测已形成制度,我区优秀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五是创先活动成效显著,2004年我区荣获首批“广东省体育先进区”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沙头街道1997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
——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和实力有较大提高。一是各级运动会中佳绩频传。其中,在深圳市第六届运动会获得金牌和总分第二的较好成绩;二是布局趋向合理,优势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田径、游泳、射箭、体操、武术等重点优势项目群;三是深化训练体制改革,加强“体教结合”,在15所学校建立训练点;四是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成效显著,向国家、省、市及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其中,我区田径运动员刘虹在多哈亚运会女子竞走比赛中夺得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
(四)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方位为卫生事业发展拓展空间,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近年来,先后完成街道医院“调整、合并、转型”工作,通过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卫生资源的作用,提高服务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辖区内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9个,其中医院21个,门诊部(所)249个,辖区内市属医疗机构、区属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共同构筑了全区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院病床数由1990年的634张增加到现在的4840张,辖区内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697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90年的21人增加到37人。各项医疗业务量均有较大提高。2009年,总诊疗量达411.3万人次,近三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7.0%;出院病人达3.3万人次,年均增幅达6.5%。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投入经费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硬件环境。近年来,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大楼和区中医院新住院部大楼等相继投入使用;区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将在近期投入使用;改建扩建一批社康中心。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业务的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绿化环保成效显著
建区以来,福田始终坚持环保为民,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抓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区环境优美。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园林式、花园式”城区创建活动,福田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截至2009年,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近年来,福田区全面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强力打造国家生态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09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创历史最好;辖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声环境质量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保持平稳。
四、突出的贡献
建区二十年来,福田在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社会、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提高效益优化结构,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二十年福田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2009年福田地区生产总值占深圳市的比重达到19.8%,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20.63亿元,是深圳市的5倍,人均GDP达13.55万元,每平方公里的税收达到5.47亿元。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过程中,先后推出“1+3”经济发展架构和“双轮驱动”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楼宇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目前,福田第三产业占全市三产比重达32.6%,有力带动深圳三产比重的提升,对特区经济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发展进程和优化升级路径对中心城区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二)优化环境集聚资源,成为特区建设发展的“窗口”
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区,市民中心、会展中心、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招商银行大厦……这些地标性建筑都见证了福田的发展,展现了深圳发展的辉煌成就,这一切得益于福田“环境立区”战略的实施,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优化、创新环境,持续积累发展条件与优势,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等“硬环境”日益改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等“软环境”大为提升,形成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世界500强和国内外总部企业的抢滩目标,辖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三)开拓创新不懈探索,成为特区改革发展的“试验田”
近年,福田区委、区政府积极转变政绩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位福田发展趋势,不盲目追求GDP总量和速度,走自主创新之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产业发展从中低端拐向中高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双超70%”特点,按OECD标准,标志福田区产业发展初步实现高端化;人口结构优化,素质提高。为 “双转移”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瞄准高端转型发展,成为特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在立足高端、竞争高端的道路上福田迈出坚定的脚步: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的成功发布,标志着华强北掌握了全国电子市场价格话语权,成为电子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田面旧工业区由“三来一补”的传统产业模式转型为工业设计企业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之都”;上沙创新科技园由服装制造、五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改造为以南方手机检测中心为核心的手机产业链条。通过这一系列“厂房再造、产业置换”,将低效旧工业厂房及工商混合区改造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创了“腾笼换鸟”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引领产业不断向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演化、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成功创出一条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
五、机遇与挑战
目前,福田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作为中心城区,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的关键时期,福田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难得的机遇。
(一)福田新阶段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区二十年来,福田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平稳发展,目前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显著增加,已成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使得产业层级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在高端行业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企业不多,虽然部分行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经济增长总体而言过多倚重出口,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对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影响,内源和外源经济不协调,外向型经济与国内产业和经济联系不够密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仍有所不足。社会事业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地域优势弱化,生活成本高企,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减弱。
(二)福田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经济与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从国内看,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区域经济竞争也不断加剧。从深圳看,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已经掀起,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火红年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建设首善之区、幸福之区任重道远。
——推动科学发展,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路。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以建设首善之区为目标,树立标兵意识,强化奋勇争先观念,争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兵城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比较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福田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依托核心技术和品牌,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扶持具有发展竞争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强化其优势和支柱地位,推动经济发展从比较优势向自主创新优势转变。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当今国际产业与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服务业全球化新潮流,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抢占现代产业发展的先机。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CBD和环CBD高端产业带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产业高地。
——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惯例,以规范的理念和制度管理城区,营造公平竞争、井然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国际一流的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强调研与沟通及时把握辖区企业的动态和需求,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加快生态环境和市容环境提升,建设宜居城区。以建设国家生态区为契机,从红树林到梅林山建设绿化生态景观,为市民创造一个生态型、园林型、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宜居绿色生态城区。同时,积极参与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建设更多的、品味更高的城市花园。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和谐幸福家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提高民生福利水平;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居民素质;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救助平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细化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让市民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建区二十年来,福田发展道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之路。未来科学发展道路必将继续是解放思想之路、改革开放之路、自主创新之路。在新的发展的起点上,保持敢为人先的气概,开拓前进,以更新的姿态,续写福田新的辉煌。
撰稿:彭葵、陈彦、祝建军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