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总部经济篇(2010年第36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1-11-04 00:00来源 : 福田区
第36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1月11日
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及策略研究
—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总部经济篇
一、福田区总部经济的定位
从我区三年来开展总部认定工作的实践来看,总部企业的本质是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式发展,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取得福田中心城区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异地生产基地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总部企业应具有几大特点:一是高端化。总部往往集中了企业产业价值链中最高端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部分。二是层次性。总部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彼此合理分工又高效合作。三是延展性。总部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化。四是辐射性。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分工联动,推动总部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生产基地之间的辐射,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情况,我区发展总部经济方向应为: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营造良好宜居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我区本土企业总部及地区总部、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布局我区,形成各类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安排在周边地区或外地的现代产业链分工体系,推动辖区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平衡、持续增长。在认定标准上应该防止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光看企业生产总值,不能总是说这家企业不属于在地统计、常规统计企业,对辖区GDP没有贡献,这种观点是和总部经济的本质相违背的。其次应从辖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不盲目追求全球总部、全国总部,要从具有区域性管理、研发、销售等高端职能的“小”总部、“准”总部抓起;三是坚持认定总部企业的动态标准,即根据辖区企业的发展水准适当调整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同时建议在现行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上增加体现产业升级、管理优化等总部特征的具体要求,就是说比现行标准要高一些,总部特征更明确一些。通过认定发掘总部形态良好、核心竞争力强的总部企业,优先扶持,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上的“牵引”作用。
二、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福田总部企业的数量在深圳市领先。2009年11月,深圳市依据《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公示了深圳市第一批拟认定总部企业名单。名单共180家企业,福田区以93家总部企业位居全市各区之首,占全市总数的51.7%。
二是总部经济助推辖区经济升级转型。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核算,我区158家深圳市与福田区认定的福田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43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8.6%,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值增加了262.51亿元,比重提高了9.9个百分点。总部经济助力辖区经济升级转型,全区经济稳健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福田正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入选深圳市总部企业的93家福田区企业进行分析,归纳出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特点。
1、行业分布集中在第三产业反映我区产业步入高端化
福田区总部企业的行业分布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尤以金融业数量最多,达27家,占全市35家金融总部企业的77.1%,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29.0%。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有16家,占全市30家批发和零售业总部企业的53.3%,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17.2%。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14家,占全市19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总部的73.7%,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15.1%,其中一半以上是企业管理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第四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有9家。第五是房地产业,有8家。仅有2家制造业企业。
表1 福田区主要行业总部企业情况表
行业分类 | 深圳市总部企业(家) | 福田区总部企业(家) | 占福田区总数比(%) | 福田区数量占全市同行业总数比(%) |
金融业 | 35 | 27 | 29.0 | 77.1 |
批发和零售业 | 30 | 16 | 17.2 | 53.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9 | 14 | 15.1 | 73.7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6 | 9 | 9.7 | 56.3 |
房地产业 | 14 | 8 | 8.6 | 57.1 |
制造业 | 31 | 2 | 2.2 | 6.5 |
福田总部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说明:一是我区城市功能正在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高端服务企业呈快速流入状态,比如金融业,仅2008-2009年间就有13家各类金融机构的深圳总部落户,成为我区一大亮点。二是在我区转型时期,原有的制造业企业受到巨大的升级压力,部分企业选择迁出福田区,但部分实力较强的制造企业则选择在其他地区设生产基地,将设计、营销、管理等职能中心放在福田,逐步形成从生产到产品研发、销售的完整生产链,在福田保留和发展高端管理型总部,开展多种投资经营。“总部—制造基地分离”成为福田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的优选模式。
2、借助资本市场提升扩张力度,涌现一批行业细分龙头
身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最前端的福田总部企业,高度重视运用上市、并购等资本工具进行扩张,整合生产要素,做大做强。93家总部企业中有38家是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占总部企业数的40.9%。其中18家在境内上市,4家境外上市,3家在等待发审委审批,还有13家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方或控股子公司。
资本的力量使企业如虎添翼,扩张版图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细分的龙头企业。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腾讯科技等。
3、总部税收贡献效应显著,总部企业税收集约度提高
总部经济研究理论认为:如果按照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制造基地外迁、“总部”和“制造基地”分离的空间布局模式,可以形成总部企业优势资源的和谐利用,降低企业在中心地区占有土地的面积,降低经营成本,企业分流出去的税收将通过“合并纳税”或“投资收益”回流总部,提高了总部的税收集约度,同时企业的利润也得到了提高。据福田区地税局的信息,按深圳市认定的首批总部企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统计,属福田区地税局控管的总部企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2009年前10个月合计缴税42.66亿元,占该局税收收入总额的28.7%,同比增长4.2%。其中,作为总部企业发展中流砥柱的金融企业合计缴纳各项税收19.6亿元,同比增长12.2%。
自200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福田总部企业在总部所在地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提高了在福田区的纳税额。据区贸工局抽样调查的88家福田区总部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比2007年在福田缴纳税收增加在10%以上的总部企业多达56家,占比超过63.6%。
4、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本土成长型总部大放异彩
从投资主体来看,福田区总部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占前三位,分别为32.3%、26.9%和24.7%,投资主体呈多元化。
表2 2009年福田区总部企业投资结构表
投资主体 | 数量(家) | 所占比例(%) |
国有控股公司 | 30 | 32.3 |
本土民营企业 | 25 | 26.9 |
中外合资企业 | 23 | 24.7 |
上市公众公司 | 9 | 9.7 |
世界500强企业 | 4 | 4.2 |
外资 | 2 | 2.2 |
从投资主体的地缘关系来看,福田总部企业以本土成长型居多,在我区注册的1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中仅有4家——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麦当劳餐厅(深圳)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和华南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深圳市总部企业。
三、进一步强化我区“总部高地”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发展总部经济,政府要提升高度
总部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源的优化分配和企业管理架构的最合理化。既需要市场之手的自我选择,也需要政府调控之手的有力牵引。充分发挥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上的“牵引”作用,引导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对我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高度,成立高规格的统筹协调机构,加大对各类总部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总部经济的引导,切实营造我区总部经济聚集的良好环境。
(二)调整政策——改进现行单纯针对财政贡献给予奖励的做法
由于我区企业纳税形成区财政的总体比例仅有10%多一点,企业往往在福田纳税额高而形成的区财政收入低,结果导致我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受到较大限制。相比之下,如果其他区在这个方面与我区开展竞争,我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今后应该以提升政府服务力度和行政效率为契机,形成对总部经济的全面、长期的支持体系,包括:完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加大对总部企业的跟踪统计监测,加大对“老总部企业”(指非新设立和新迁入企业)的“固化”力度,参照对新迁入或新设立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予购房费用补贴,加大对还未在我区形成税收贡献的大型外源型总部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对发育中的中小型总部企业实施“总部培育计划”,推动福田人才宜居环境的形成等。
(三)精准招商——加大对外源型总部企业的引进力度
根据福田的新定位,用新思维、新方法开展以外源型总部企业为重点的招商推广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深港合作,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定位选择总部资源,开展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以“科技大厦”和“环CBD高端产业带”为依托,开展总部园区品牌形象宣传,吸引企业集聚,积极引进符合我区产业导向的总部企业,纳入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带动产业链和总部聚集区的形成。
(四)总部培育——提升本土内源型总部企业的运营水平
试点“总部培育计划”:发掘一批管理水平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总部企业,鼓励其开展信息化建设,实施管理和业务服务外包;鼓励其整合内部管理架构,实施汇总纳税;鼓励在其他地区设立制造基地,提升设在福田的管理中心地位;鼓励其邀请国内外管理专家或专门机构开展管理培训或国际认证等等,可以设立不同的验收考核标准,参加计划的企业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专家评审方可获得资金扶持。“培育计划”旨在由点及面,探索我区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源型总部企业的有效举措,推广经验,总结教训,营造示范效应。
(五)软环境营造——打造“最适合总部发展的城区”
和全国先进城市比,福田这些年在环境营造上的进步还不够大,环境增值没能明显大于企业总部化过程中的成本,在城际交通、城市交通、配套服务、人居环境方面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在专业服务上缺乏国际水准的专业服务机构和完善的体系配套,各类服务外包发展滞后,有必要以北京、上海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我区的商务设施水平和专业服务水平,使企业感到福田的环境含金量高,物有所值。在政策上可以考虑一是加大对环境配套服务设施改造的投入;二是探索加大对物流、信息服务、专门专业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拉升福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福田的总部经济层级还不高,总部聚集和培育需要长时间的精耕细作。像纽约曼哈顿、法国拉德芳斯、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等世界级的总部中心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才形成的。发展总部经济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沉得住气,通过引导产业集聚、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创新体制、健全法规制度等方法,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在政府该作为的地方加大引领的力度,切实营造我区总部经济聚集的良好环境。
撰 稿:福田区贸工局 冯 恺 甄 茵
附件:(第36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