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街道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简析(2010年第31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1-11-04 00:00来源 : 福田政府在线
第31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0月28日
沙头街道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简析
—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沙头街道产业篇
本文通过对比沙头街道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对沙头街道近几年产业变化进行分析。
一、基本态势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化升级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沙头街道辖区法人单位数4811个,比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增加了64.6%。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法人单位数378个,占7.9%;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数4433个,占92.1%。
表1 沙头街道两次经普法人单位数情况表
| 第一次经普数据 | 第二次经普数据 | ||
法人单位数(个) | 比重(%) | 法人单位数(个) | 比重(%) | |
总 计 | 2922 | 100.0 | 4811 | 100.0 |
第二产业 | 561 | 19.2 | 378 | 7.9 |
其中:制造业 | 489 | 16.7 | 214 | 4.5 |
第三产业 | 2361 | 80.8 | 4433 | 92.1 |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39 | 4.8 | 347 | 7.2 |
批发和零售业 | 1249 | 42.7 | 1953 | 40.6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215 | 7.4 | 656 | 13.6 |
上述数据表明,2008年沙头街道辖区从事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较2004年大幅下降,从561个减少至378个;但2008年的378家制造业企业中大部分已不仅仅是低端的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而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与此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不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大幅跃升,其中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法人单位数从139个增加到347个,所占比重从4.8%升至7.2%;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法人单位数从215个增加到656个,所占的比重从7.4%升至13.6%。
2、把握发展机遇,促进转型升级
在福田区“大经济、大服务、大环境”和产业走高端化发展之路,土地利用走集约化利用之路,提倡“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指导下,沙头街道牢牢把握转型时期的发展契机,在经济结构提升、支柱产业替换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对沙头街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金地、天安是全市首批旧工业区改造试点,优先推进改造。改造后,以芯片设计、网络、软件开发、通信技术等研发企业纷纷入驻。南方手机检测中心落户上沙,推动了手机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国通大厦成为福田区楼宇经济的纳税高地之一等等。从老旧的工业区转变为手机之都,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到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研发企业,走向产业高端化的道路,这些都是技术转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型等合成作用的结果。
二、问题及建议
1、高科技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应强化科技含量
沙头街道辖区聚集了大批的高科技企业,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科技企业规模较小。除了手机产业,其它的高科技研发与“环CBD高端产业带”产业定位还有一定差距。
我们不妨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些知名园区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自主创新、树立品牌优势、建立规模优势。结合街道辖区的总体规划要求以及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寻求突破,争取做大做强。
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难度大,应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近年沙头街道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例如“腾笼换鸟”能否真正体现效益等。不妨尝试从培育产业集群来促进产业升级。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形成商业园区、高科技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和品牌化。
撰 稿:沙头街道统计站 江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