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风采|鲍士明:“能为老兵们解决问题,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信息提供日期 : 2025-06-30 10:40来源 : 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头雁人物 鲍士明
他曾是一名经历过大大小小救援安保任务的武警老兵,转业后投身福田区莲花街道,成为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
“我特别热爱为老兵们服务的工作,和他们在一起有亲切感,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办实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鲍士明说道。
作为一名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他把这份“亲切感”落到了实处,也把对退役军人的感情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在退役军人服务站三年多时间,他用“实干、责任、热忱”三个关键词,诠释了一名军转干部,如何在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每一段征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与热。
从“荣光入伍”到“荣耀转身”
鲍士明于2002年入伍,长期在武警广东总队服役。18年军旅生涯,他先后参与2008年奥运火炬护卫、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安保、2015年深圳光明滑坡搜救、2018年“山竹”台风救援等上百次重大任务,三次荣立三等功。
2020年12月,他脱下军装走上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岗位。他知道,身份虽变,初心不改,“从穿军装为人民服务,到穿便装继续为老兵服务。”
初到街道时,正值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辖区内尚在世的18位参战老兵。
上门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左一为鲍士明)
“他们从不言苦、不索回报,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也让他们热泪盈眶。”他带队一一上门慰问。上门走访时,老人们的眼泪和感慨深深触动了他。鲍士明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和健康状况,并推动区里出台政策,加大对参战老兵的关爱力度。此举不仅获得老兵们的赞誉,更成为街道构建老兵尊崇体系的重要起笔。“这些老兵,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鲍士明说。
鲍士明和辖区退役老兵写春联活动(左六为鲍士明)
他始终认为,做退役军人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要把自己变成“老兵的服务员”“退役军人的战友”。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很快与辖区内的老兵们打成一片。
党建引路筑根基,服务用情暖兵心
“基层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组织引领是关键。”鲍士明深知要把退役军人“拢”在一起先得把党组织“建”进去。他推动全市率先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党支部,融合街道武装部力量,将服务站打造为“一站式、全周期、全链条”的红色阵地,推动辖区1510名退役军人党员融入社区党建体系,协助建立12个社区党小组,培养了39名“兵支书”。
鲍士明组织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培训会
为把组织“建强”、作用“发挥”,他将退役军人服务站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打造了集党建学习、服务联动、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红色功能区,不仅提升了党员活动的活跃度也增强了退役军人“回家的归属感”。
他不仅关注组织覆盖,更关注思想引领。他购置红色书籍、组织读书会、邀请功臣模范到学校、社区讲国防故事,并用VR、沙盘等形式打造党建沉浸体验课堂,把信仰“种子”播进每一位老兵心里。
2021年以来他组织各类读书、讲座、研讨活动近百场,参与老兵5000余人次。服务上他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理念,为16位抗美援朝老兵和220位重点优抚对象精准建档,为405名80岁以上老兵上门办理优待证。
鲍士明组织优抚对象体检(中间为鲍士明)
同时重点关注刚退役的老兵创业就业,三年来为36人提供岗位,推荐为22家退役军人创办企业争取政策扶持。他说“有困难的要帮忙,有能力的要引路。”这便是他的工作哲学。
事无巨细、兵有所呼、我有所应
从政策宣讲、优待证办理到上门慰问、心理疏导,莲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三年来保持退役军人“高好评率”,靠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迎难而上。
鲍士明始终坚持“事无巨细、兵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原则。辖区一位战时三等功老兵,因身份证与档案年龄不一致,退休手续卡壳,公租房申请也遇阻。鲍士明多次前往市社保、住建等部门协调奔走3个月,最终为老兵解决了难题,“老兵的事再小,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在政策宣传方面,他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老兵讲老兵听”的方式把政策讲透、讲实。他组建由“老班长”带队的宣讲小组,让他们以亲身经历为案例,把退役军人优待证、医疗报销、公租房申报等政策“讲”进心里。
鲍士明为转业干部发放优待证(左为鲍士明)
鲍士明还提出将老兵事务,划分“强信号”“弱信号”和“隐形需求”三类,并建立“红星堡垒户”“老班长工作室”等前哨阵地,把问题处理关口前移、机制重心下沉主动消化难题在基层。
他调研发现的一位异地就医困难老兵,通过发函协同四川当地事务局,跨省联动帮其完成医疗报销,成为退役军人系统“远程响应”机制的典范案例。
在他的努力下,辖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高标准,完成“五有”“全覆盖”建设任务。他不仅争取资金将服务站面积扩大至600平方米,还亲自参与设计、功能规划使服务站兼具“办事窗口”“情感纽带”“精神家园”三重功能,于2021年被评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广东省五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为深圳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中“可参观、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
一呼百应的“红星” 让志愿更有温度
在鲍士明眼中“兵味”最浓的阵地是由老兵自发组建、运转有序的红星志愿服务队。他将街道300多名退役军人按照特长分成巡逻、调解、宣讲、文艺等12支小队,打造“红星志愿+N”矩阵,既能劝导戴口罩,也能高考送考既能化解邻里矛盾,也能维护社区安全。“老兵志愿者做好事不仅不要回报,还自己出车出钱,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做好公益服务。”
2024年深圳市关爱行动爱心年夜饭莲花街道分会场合影(左一为鲍士明)
鲍士明先后为队伍争取44万元支持,用于装备、补助、宣传。2022年,他推动设立了校园“红星示范岗”,建立“党建+志愿”新模式。疫情期间,他带队组成“飞虎队”,连续8个月在抗疫一线,日行三万多步查岗、宣传。
为了让志愿队更有归属感,他筹措经费为队员,购买制服、提供误餐补贴,打造“红星驿站”作为固定活动场所。组建以来,红星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4万小时,队伍规模从几十人扩展到300人。2022年,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志愿队被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评为“十佳红星志愿服务队”,连续3年获评区“优秀红星志愿团队”。
慰问群众(左一为鲍士明)
此外他还推动红星志愿服务与社区学校深度融合,在荔园外国语小学设立“红星示范岗”。老兵们化身“护学岗”“讲解员”,每周为孩子们上红色故事课,既传播国防理念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兵”的温度。他说“老兵不仅是志愿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2024年,鲍士明被调任至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肩负起新的工作职责。虽已离开退役军人服务站一线,他仍常被老兵们亲切地称为“鲍站长”。“我虽然换了岗位,但服务老兵、服务群众,永远是我工作的底色。”
从军营到街道从退役军人服务站到经济发展办公室,鲍士明一路走来,脚步踏实、方向明确。他不是在履职尽责,而是在延续信仰,不是简单完成任务,而是在守护初心,更是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默默点亮责任与使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