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服务体系 履行卫生职责 促进和谐服务—二○○八年福田区卫生工作报告
信息提供日期 : 2009-02-26 00:00来源 : 福田区卫生健康局
二○○七年卫生工作回顾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卫生局指导下,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抓好卫生“一大一小”建设和区委提出的“以卫生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构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要求,福田区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卫生投入,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内涵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和谐服务,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使我区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主要卫生资源配置
人力状况:全年公开招录毕业生105名,选聘业务骨干和学科专家45名(共150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7名,硕士38名,本科生84名,大专生9名。全系统现有卫技人员2453人,其中在编人员1511人,卫生技术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1.30:1.27,临聘人员占全系统人员38.40%。
开放病床:病床总数791张(含慢病院),病床使用率81.87%;病床每月平均周转3.12次;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数为7.8天。
业务收支:全系统业务收入41458万元,同期增长18%。在医院业务收入中,医疗收入23807万元,占业务收入的57.42%,药品收入15108万元,占业务收入36.44%。业务支出为55300万元,同期增长21%。
医疗费用:门诊人次平均费用水平88.44元,每床日住院费用为549.53元,分别较上年下降3.46%和上升3.31%(未消除同期物价上涨指数)。
(二)主要卫生服务指标
1.医疗服务:总诊疗量达到30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其中门诊量为2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开展健康体检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7%;平均每日门急诊为8334人次,出院病人29442人次,比上年增长17.1%;治愈率68.8%,好转率15.9%,病死率0.54%;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9.45%;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9.63%;入院三日确诊率为98.27%;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11%,“120”急救出车3643次。全年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2.疾病防制:报告法定传染病6425例,同比上升24.35%。甲类传染病1例,为输入性霍乱;乙类传染病发病数4199例,同比上升11.88%;丙类传染病累计发病数2225例,同比上升57.36%。计划免疫“六苗”接种率为:卡介苗98.64%、脊灰97.38%、白百破95.79%,麻疹95.85%,乙肝疫苗99.87%,乙脑94.68%。
3.妇幼保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2.0%;儿童系统管理率92.4%;活产儿数为7034;早孕建卡率84.99%;住院分娩率99.28%;产前检查率98.75%;高危儿管理率100%;婴儿死亡率5.75‰;孕产妇死亡率8.09/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
4.慢病防治:确诊肺结核病626人;结核转诊到位率100%;肺结核督导760人次,新发现恶性肿瘤病人2804例,脑卒中1568例;高血压登记12525例;糖尿病登记4020例;管理精神病人2008例;全区报告性病5198例;梅控项目筛查孕产妇37667例,筛查率达到96.4%。
5.卫生监督:辖区食品、公共场所等五大卫生监管单位总数为7220间,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执法9373间次;受理新办证1548间;受理并妥善处理各类卫生投诉228件,联合其他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145次,进行行政处罚78宗,其中罚款62宗,罚款金额31.64万元。
6.卫生监测:监测医院、社会医疗机构及托幼机构450间次,监测样品5313份,合格率93.3%;检测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31家,采样6719份,合格率92.0%;检测辖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418家,检测1338项次,合格率99.55%。
7.健康教育:共创建“健康社区”4个,举办大型健康教育户外义诊宣传活动31场次,受益群众达2.7万余人次,接受健康咨询(义诊)3122人次;举办大型健康知识讲座31场次,听讲群众3771人次;举办大型健康知识宣传展12场次,观众约4.2万人次;编印各种宣传折页、小册子、海报24种102万份(册);设计制作健教宣传栏28期720版;派发各类健教读物130万余份(册)。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按照年初确定的“一个配套、二个重点、三个适应”的卫生发展思路和“构建完善二项体系、推进八项能力建设、采取五项保障措施、实现十大主要目标”的工作任务以及《2007年卫生工作白皮书》责任分工,各项卫生工作顺利推进。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
1.加大卫生事业投入
区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财政支持力度,对区属各医院的人员经费财政拨款比例进行调整,在编人员基本工资拨款比例由70%调高到90%,此项经费增加2180万元。07年区政府对我区卫生事业财政投入达30972万元,较06年增加8120万元,增加了35.53%。
2.完善机构增加编制
设立区食品卫生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为负责全区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机构,设在区卫生局,按科级建制,配备编制4人,加挂卫生法制办、应急办牌子。
设立区食品卫生管理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配备全额事业编15名,接受区卫生局委托执法,履行食品卫生执法职能。该中心与区卫生监督所按照“两个机构、职能整合、编制分类、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以加强我区食品安全监管。
设立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差额事业编制16名。主要职能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指导、在职培训轮训、继续医学教育、消毒供应等一体化服务工作。
07年区政府共为卫生系统增加编制423名,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30名,差额拨款事业编355名,雇员编68名。为每个社康服务中心配备职员编4名,雇员编1名,已建社康中心共增编180名,目前,区卫生系统总编制数已达2280名。
3.加快卫生基础建设
目前,我区卫生在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的第一期---面积为36886平方米的区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已经封顶。区中医院35000平方米新住院大楼已竣工验收即将投入使用。区梅林医院升格为区第二人民医院。2家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回购工作正在推进。
(二)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1.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1)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优势
一是“一个规划”实现全覆盖。在已有68个社康中心基础上,今年新建20个社康中心,并按照我区确定的“统一设计、统一审计、统一招标、统一配置、统一标准”的“五个统一”模式分二批进场装修,已在11月全部投入运行。
二是“二项政策”奠定发展后劲。区政府从财政、人事政策上对社康中心建设予以保障,区财政今年共安排社康中心建设资金5609万元,并为每个社康中心配备职员编4人、雇员编1人,按全额给予人员经费。
三是“三项途径”壮大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采取了“自主培养、多方引进、以老带新、以费养事”措施,以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地统一社康中心业务信息和人员培训管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引进力度,选拔优秀人员到社区工作,出台保障措施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四是“四个明确”引导居民合理就医。通过明确转诊流程、转诊指征、优惠措施、评价标准,在福田区属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全面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搭建起社区和医院之间的沟通桥梁。
五是“五项标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对辖区所有社康中心实行基本建设装修标准、基本设备配置标准、基本人员配备标准、基本服务项目标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服务包)、社区基本药物目录标准等“五个标准”,统一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六是“六进社区”举措提升卫生服务内涵。积极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增设健康书吧,逐步开展科普读物进社区、知名专家进社区、适宜技术进社区、中医中药进社区、心理卫生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
我区社康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了73万人次的公共卫生服务和143万人次的基本医疗服务,占区属医疗机构总服务量的52.4%,同比增长31%。
(2)稳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举办区卫生系统急救技能操作大赛;相继组织口腔诊疗感染控制、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急救工作等的专项检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制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以常见性、典型性、单纯性病种为主,在区属医院14个临床科室22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试点,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规范医疗行为,严控医疗质量。全年无医疗事故或严重差错发生,医疗服务投诉较去年同期下降33.3%。
二是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并下发包括临床类、医技类、实验室类三个类别的《福田区医学重点学科分类评估体系(试行)》,开展区重点(特色)专科中期评估。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科发展,使重点专科在临床技术、科技优势、内部管理、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地提高。心血管专科和风湿病专科顺利通过市组织的重点专科中期评审。
三是严格准入规范管理。“三专一定”减少纠纷。以“专人、专点、专线、定时”四举措,积极筹建和陆续推行医院警务室的建立,加大对“医闹”打击力度。制订《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意见》,建立医疗纠纷每月“零报告”制度;强化消毒供应管理,明确医疗机构集中消毒供应物品交接工作规范,统一了配送、交接场所布局、设施、制度及交接流程;规范临床用药。开展临床药师查房、参与病例讨论、书写药历等工作,各单位分别编制《医院基本药品目录》和《药品处方集》,并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工作,现有药物监测品种8个,监测208人次,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55例;规范行政许可。全年受理新执业登记注册的社会医疗机构5家,变更42家,受理49人新增诊所的申请,完成执业注册365人。
四是中医中药突出特色。实施“中医强市”战略,发掘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大力扶持中医发展。积极指导和扶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努力打造中医药优势特色品牌;组织参加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及相关比赛,夯实中医药传统理论基础;选派10余名优秀中医(药)师参加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讲习团和组织名老中医参加社区中医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与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组织协调区中医院配合参加“中医中药广东行-深圳站”的相关活动,增强我区中医药影响力。
五是科研教学全面展开。获批卫生部科研项目1项、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3项、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3项、市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非资助项目14项),区科技计划项目41项。获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省中医药继教项目2项,市中医药继教项目3项,市医学继教项目10项。举办各类学术活动累计117班次,区人民医院风湿病专科协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项。5家区属医院均成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和教学基地:区人民医院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区中医院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为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基地、区慢病院为广东医学院皮肤性病科教学基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为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带教实习生275人,其中研究生在培26人,本科生培养190人。
2.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疾病防控职能强化
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为目标,调整职能,整合资源,构建“大疾控”网络。实施疾控非公益服务项目改革,实现两个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将原在区疾控中心开展的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与卫生知识培训、职业健康检查移交区属医院承担。启动疫苗集中配送模式,将22个医院、社康中心纳入集中配送范畴。加强传染病预警能力,开展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职业人群、外环境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进行辖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追踪随访,完善辖区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创新艾滋病社区综合防治长效机制。
(2)卫生监督依法行政
突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联合多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月活动。严格按照“三个重点、八个专项、二十个量化指标、12个100%”的要求,开展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等多项专项整治活动,区卫生监督所作为区级卫生执法单位接受全国的食品安全的专项检查,受到上级部门好评。目前辖区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索证制度,303家集体食堂(学校及托幼机构200家,企业103家)、2230家餐饮单位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以“四模式四解决”方式稳步推进工业区食堂建设,新增58间劳务工供餐点,供餐人数44800人。在怡景中心城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开展保税区职业卫生安全示范区共建工作。辖区供餐单位总数已达214间,供餐人数15万余人,有效解决80.8%劳务工的安全就餐需求。
(3)妇幼卫生不断拓展
加强妇幼保健辖区督导,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预防接种门诊准入。落实急危重症孕产妇转/会诊制度,开辟全市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全辖区高危儿筛查及双向转诊网络,严格执行死亡评审制度,规范系统管理。强力推进“降消”工作,结合住院分娩临床路径重新核定救助标准、简化救助基金申报程序,全年救助贫困孕产妇317名,救助金额达63.5万元。积极实施婚姻登记-免费婚检一条龙服务,婚检5296人,其中免费婚检4826人,婚检率28.25%。
(4)慢病防治稳步推进
正式启动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启动“广东省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示范区”建设项目,在18个社康中心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的试点工作,推进糖尿病一体化防治管理项目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中小学及社区口腔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开展居民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
(5)健康教育深入普及
发挥传媒作用,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医院、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公共场所等“六进”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实施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心理干预研究,扎实推进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三)加强卫生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内涵素质
1.强化责任落实督查
率先推出卫生工作白皮书,建立健全督查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规范了办文程序,明确了行政许可项目实行局长办公会议纪要制,民主科学规范决策。把绩效考核与综合目标管理、行政责任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各项卫生工作实行部门、数字、时间、民意、现场等五方面考评,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强化部门责任,提高工作执行力。
2.选准配强基层班子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岗位需要和群众公认为原则,对区属11家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进行充实调整,大胆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女干部以及民主党派干部,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工作合力。新提拔干部24名,岗位交流16名,每个单位配备专职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简化流程提高绩效
按“主动服务、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实行卫生行政许可项目统一受理,与行政监察系统即时联网,增加行政许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进一步优化办证系统流程,简化办证程序和材料,加强人员协调联动,组织统一现场审查,缩短受理时限,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4.加强卫生经济管理
开展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代表人审计知识培训,每季度定期对各单位业务收支、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设备使用绩效、项目经费使用等进行审计,并予以通报。严格收费管理,重核收费标准,实行医疗服务收费全程控制,确保医疗服务合理收费。对全系统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全系统总资产76491万元,净资产68978万元。
5.阳光采购公开公正
严格按程序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工作,区属各医院开展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遴选工作,从近10万个品规中遴选出符合各医院实际需求的药品千余种以及相应的供应商。1-10月,药品采购总金额达10570.43万元, 其中,执行广东省药品阳光采购(6月份开始)总金额为5420.22万元,通过省药品挂网采购的药品金额占总采购金额99.85%,挂网采购药品共计3728个品规。
(四)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开展和谐卫生服务,树立品牌形象
1.和谐卫生服务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推进以构建内部外部全面和谐为目标的“和谐卫生服务年”活动,以“规范化、优质化、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起外部和谐卫生环境,实行科学民主管理,以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机制创造公平公开透明的内部和谐工作环境。率先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和谐卫生服务情况第三方评估,以强化“五重”(重发展、重管理、重落实、重服务、重和谐),树立“和谐卫生服务单位”形象;以强化“五好”(服务意识好、服务导向好、服务氛围好、服务机制好、服务质量好),树立“和谐卫生服务示范岗”形象;以强化“五突出”(政治思想突出、职业道德突出、工作作风突出、服务意识突出、专业技能突出),树立“和谐卫生服务之星”形象。
2.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改进工作
调整健全区卫生系统特邀监督员队伍,不定期地对我区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组建区卫生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团,张贴行评公告,公开评议团人员电话,制定了政风行风工作民主评议箱,采用面对面、背靠背的方式对各单位行风建设情况进行评议。发放调查问卷827份,收集意见建设198条,查摆出问题98条,制定整改措施77条,有效地推动工作发展。在市、区召开的行评工作反馈会上,市、区行评团高度赞扬我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工作。
3.强化党员教育提升思想素质
以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召开全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从541篇论文中精选144篇汇编成册;以“三级书记讲党课”活动为契机,开展“共产党员、支部书记”大家谈系列活动;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服务宗旨”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全年吸收预备党员15名,倡导讲党性、讲学习、讲责任、树正气、树形象、树新风的良好风气。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对任期届满的区卫生系统所有基层党组织严格按规定程序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对区属民营31个医疗门诊部进行了摸底调查。
4.作风纪律建设锻造高效队伍
全面开展作风纪律建设年活动,局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工作职责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查摆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查找出来的八类问题提出要通过抓教育、抓学习、抓作风、抓制度、抓监督、抓创建、抓文化等七个方面全面整改提高。各单位班子以班子座谈会方式进行自查自纠,正视存在问题积极改进工作。区卫生系统广大医务人员也利用院周会、科务会等形式,对自己的医疗服务工作开展自查自纠,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组织点、互相帮等方式,进一步查清问题,摆正位置,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局机关积极强化作风建设,调整美化办公环境,公布工作人员照片职责,悬挂人员去向牌,提高行政服务形象。
5.卫生文化建设树立服务品牌
第四次为112名年满三十年医龄、护龄卫生技术人员颁发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群团组织活动蓬勃开展,局工委会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局团委举行了弘扬红树精神等3场演讲比赛,局妇委会举办“庆三八”文艺汇演展现巾帼风姿,参加市卫生系统运动会获网球团体冠军。“岗、号”创建工作再创佳绩,今年新增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和“巾帼文明岗”各1家、“青年文明号”市级2家,“巾帼文明岗”市级1家、区级6家。
二○○八年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八年我区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卫生局指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实施“环境立区”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和谐卫生服务,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重点推进三大方面工作:
一、抓住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健全完善两个体系
进一步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整合卫生资源,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基础配套、功能互补、富有特色、满足需求的辖区卫生服务架构。加强基本医疗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硬件环境升级改造,加强医疗服务软环境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完善辖区公共卫生网络,规范各级各类应急处理程序,建立依法管理、技术保障,统一指挥、联动处置,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分工协作、逐级负责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二、突出重点,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八大服务能力
强力推进医疗卫生综合能力建设,明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发展格局,保障我区卫生事业均衡化、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以“立足服务、提高水平、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为目标,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坚持合理用药,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中医强市”战略,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完善医患沟通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建立预警机制,化解医疗风险。
(二)学科建设发展能力---以“基础配套、培植重点、集中优势、实现突破”为思路,立足基本医疗、拓展学科建设、形成特色优势,加强对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的引导扶持,制定学科建设指导意见、重点特色专科管理办法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龙头学科带动综合技术实力的提升。引进培养人才,实施名医工程,加强学科群体建设,实行科教兴医,增强学科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群众的能力。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以“健全网络、完善功能、充实内涵、形成特色”为原则,新建4家社康中心,改扩5家社康中心,全面推进“五个标准”规范社康管理,开展“六进社区”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培养。推行社区药品零加成,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以构建“大疾控”网络为目标,加强疾病控制、检验检测、应急处置三项能力建设,推进疾控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对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测、预警,加强与各部门间、机构内部间的有效衔接、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网络健全的疾病防控机制;多方联动、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机制;功能完善、配合协调的运行管理机制。
(五)卫生监督保障能力---以食品卫生安全、职业病防制和医疗机构监管为重点,加强行政许可,完善市场准入;加强依法监督,推进依法规范;加强法规宣传,倡导企业自律;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处置能力;加强技术支持,夯实保障基础,实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提高卫生监督效能的“三服务一提高”。
(六)妇幼卫生保健能力---以“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降低两个死亡率”为重点,强化辖区妇幼保健和临床技术服务职能:加强产前保健、早孕和高危门诊建设;加强产科质量建设,落实孕产妇分级管理和危急重孕产妇的转、会诊制度,提高对危急重孕产妇管理水平;做好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加强产前诊断能力建设,扩大超声形态学检查规模,加强与具备资质机构的技术协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能力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七)慢病综合防治能力---以“突出防控、强化专科、防治结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强化结控、精防、慢非传、皮肤性病等主要职能,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项目管理,达到“三化三性”:项目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体现慢病防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慢病防控的绩效评价体系。
(八)健康教育普及能力---以提高辖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为重点,发挥“治未病”作用,注重对辖区居民亚健康状况的宣传教育,加强多行业联手,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普及全民健康教育。
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卫生管理能力
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和谐卫生服务为指引,继续解放思想,加快卫生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以卫生管理能力的提高来促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规范行政管理
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卫生管理机制为重点,强化内涵建设,严格规范管理,以抓制度落实为出发点,强化监督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实行信息反馈,加大督查力度,切实维护稳定大局,树立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服务性”、“效率性”。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明确责任,提高行政执行力。
(二)严格质量管理
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强化业务管理,重点抓好能级管理、行为规范和环节监督工作。明确质量控制标准,将质量管理工作细化量化标准化,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式检查制度落实,进行管理质量评价,促使内部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三)加强经济管理
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经济管理理念,抓好运行成本控制:完善落实财务十大内控制度;实行经济成本核算;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精细化管理。核算、预算单元必须建立在科室,推行院科两级核算,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成本。加强全面内部审计,包括业务收支、专项经费、设备利用、基建维修等,切实提高综合绩效。
(四)实施人事改革
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抓好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和全科医学人才为重点,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优化人才结构,稳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逐步减少临聘人员比例。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突出学科人才建设,储备、培养人才,形成高、中、初梯队和学科人才的合理配置,争取早日建成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技术精、服务好的卫生人才队伍。
(五)加强党的建设
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实行基层党政班子任期考核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开拓、创新的好班子。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强化教育学习,在全系统党员中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发挥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各项管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六)推进和谐服务
强化行风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群众的眼光去看待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和谐卫生服务,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引导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行政行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辖区居民提供“规范化、优质化、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