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炼成记丨中大八院张亭亭:在心血管研究前沿点亮“黑暗地图”
信息提供日期 : 2025-09-22 09:37来源 : 福田区卫生健康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心内科副研究员张亭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该项目聚焦血管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期为血管退行性疾病提供潜在防治药物和早期诊断标记物。
张亭亭副研究员
从临床需求出发,一步步点亮“黑暗地图”
“人类的知识边界就像一张黑暗的地图,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像在黑暗中点亮其中一小块区域,成为‘第一个看见真相的人’的过程体验,是一种精神享受。”张亭亭这样形容她的工作。
她致力于攻克主动脉夹层等血管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起病急、致死率高,却缺乏有效药物干预。她和团队发现多个关键分子靶标,并设计开发出系列小分子药物,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心血管病基础医学领域十大研究进展”,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
她的科研动力源于临床需求。“身处医疗行业,还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机会能真正帮助到患者,哪怕只能减缓患者的痛苦,都非常有价值。”
一座城市、一所大学、一家医院的共同托举
“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家国教授和博士后导师黄辉教授多年的悉心培养。”2019年,张亭亭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进入中大八院做博士后。出站后留院,6年间从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为独立课题组长、博导。“医院给了我充分探索的空间。”她笑道,“这里鼓励自由探索,让我们能够专注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这背后的支撑体系既坚实又精密。
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撑。今年两会期间,中山大学高松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前沿交叉领域探索研究、前沿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好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学校对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的支持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为像张亭亭这样的青年学者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有医院“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保障。《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优秀医学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构建了从“优秀博士成长计划”到“创新团队组建计划”全链条优秀医学创新人才支撑保障体系,给予经费、平台和政策支持。
有深圳“创新生态”的全面赋能。深圳推出了科技创新条例、“鹏城优才卡”制度、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支持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张亭亭坦言:“深圳的开放、高效和对人才的尊重,深深地吸引了我。”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河套深圳园区内的中大八院河套实验室,今年初正式启用以来,该平台已汇聚一批跨境科研资源。“仪器设备先进,能很方便地链接深港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及高新企业创新资源,”张亭亭说,“协同创新机制的前景很值得期待。”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很远
如今,张亭亭多了不少新身份:博导、青年委员、国家科研项目负责人……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她的想法始终质朴而深刻:“专注一个领域、一个问题深耕下去,不要因短期热点而频繁更换研究方向,但要避免受困于一个领域或一个问题。”
她认为“科室之间、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相信未来医院的科研图景会走向“均衡发展、遍地开花”。目前,医院已形成创伤及骨病、心血管及代谢病、肿瘤三大优势学科群。张亭亭所在的心血管内科,正是医院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很远。”她说。
【编辑手记】
张亭亭的故事是个人成长与平台赋能的双向叙事。她身后,有中山大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有深圳“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还有一家医院建设医教研高度融合大学附属医院的坚定决心。
正如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强调的那样:“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爱与培养,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张亭亭”在这片沃土上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