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规划计划 > 规划计划及总结

福田区宣传文体事业2015年度工作情况

信息提供日期 : 2016-01-29 00:00来源 :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15年,宣传文体系统在上级部门指导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主线,落实“有头有尾,有声有色”工作标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包容发展,宣传文体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为优化提升中心城区人文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张扬旗帜,筑牢阵地,在人文环境营造中引领奋进航程 

  围绕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讲述福田故事、传播福田声音、阐释福田特色,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提升思想武装凝聚力,强化理论宣传实效 

  始终坚持理论自信,通过紧扣中心、紧跟实际、紧贴基层,全力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一是深化“4+”模式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区委中心组坚持“4+”组合学习新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凝聚思想共识,连续多年在全市各区学习中排名第一。紧扣中心工作,深化学习成果,全年组织学习27次,诚邀名家专题讲座19课、走出去围绕热点调研5次、坐下来紧贴实际座谈3场,“读书自学+网络共享、系统学习+重点内容、专题研讨+成果交流、集中辅导+专家点评”学习模式不断深化。二是持续构建菜单服务平台打造学习型社会。继续打造“福田人文讲坛”公益宣讲品牌活动,在运作模式、服务形式、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工作思维、课题数量、师资力量、受益市民四突破。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人文讲师团数量增加115人,推出生活、艺术等十大系列150个专题课程,实现群众按需点菜、政府综合配单、讲师主动送餐菜单式服务,为175个基层单位、社区和企业送课近220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三是通过以点带面倡导价值引导。大力倡导典范引领,积极培育省、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个示范点单位。水围社区正式挂牌省级价值观示范点,红树林生态公园申报省级主题公园价值观示范点。从区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推荐6家市级价值观示范点,并在示范点举办摄影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水围外围展等活动,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打造引领社会价值导向新名片。 

  (二)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强化全媒体思维,全方位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加强重点宣传,做大做强主题新闻报道。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等主题,召开32次新闻通气会、15场宣传策划会,通过自办十大宣传平台进行联动宣传,累计发稿5600余篇,较去年增长8.1%,有效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我区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电视报道策划实施20集“发现福田‘星’人物”、4部“发现福田大美”、完成9集“寻找深圳创客创意”等系列电视报道。以微纪录片形式摄制“福田好公民”、“感动福田最美教师”等题材,立意新颖,实现影视宣传新突破。二是突出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舆论传播前沿阵地。整合完善福田网、福田发布、幸福福田等传播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微网站等多元化网络传播架构,交互参与的传播方式,加强主题鲜明的福田网上形象推广。福田发布政务微博发布信息4400条,新浪腾讯微博粉丝达11余万人,增长率20%。微信公众号幸福福田发布图文1000余条,访问人数超300万人次,围绕区重点工作制作《720度全景福田》等9个精彩H5受网友追捧点赞。11月份微网站正式上线升级增设首善福田、文明360等版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获评省“最具特色政务微信公众号”。完成《红树会客厅:民生与改革主题》系列网络访谈,开展《民生二维码》等6期现场访谈,全方位延伸网络问政触角,开拓政民互动的新渠道。三是提升舆情监测引导能力,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舆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高效利用网络舆情收集与转办管理平台,完善突发事件舆情全面监测与及时上报的工作机制。监测我区各类舆情2094条次,经转办系统下发舆情396条到职能部门并已办结298条,编辑《网络舆情每日快报》192期、《网络舆情专报》32期,向区领导报送重大或热点舆情近600条,主要领导批示近20次。积极参与处置问题跑道事件等民生热点舆情,为各类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加强各级干部新闻素养培训,送课进基层到十个街道轮训,11月组织45名新闻发言人在武汉大学强化培训,提升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能力。 

  (三)提升价值风尚感召力,引领城区文明情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牵引,以固化“福田好公民”等品牌为重点,以文明专项行动为载体,作为中心城区在深圳市第四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勇担重任。一是凝聚道德力量引领城区文明风尚。延伸“福田好公民”活动内涵,持续开展公益宣传实践活动,组织参加“福田礼.欢乐行”、福田“互联网+文明”等活动,受聘担任深圳地铁文明宣传员,进一步扩大“福田好公民”影响力。围绕文明行车、社区和谐等主题,在中心书城开展10场“都市文明大家谈”,深化“美善福田、文明相伴”活动影响;举办8场“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社区互动活动,推进社会融合。二是创新社会亮点提升文明创建品质。创新建立由军人、教师、出租车司机等十多个行业成员构成的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伍,初期招募志愿者120名,通过志愿服务形成示范影响;探索建立公益广告资助机制及新媒体传播平台,拟定《福田区公益广告资助暂行办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大闯关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通过“福田好公民正能量”等微信推送内容,以新媒体传播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构建行动载体凝聚文明创建合力。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热情,广泛开展文明行动。建立文明创建联动机制,通过微信平台将文明志愿者及第三方调查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职能部门整改, 四个季度指数测评中,在全市获得两次第一、两次第二的成绩;第二届文明旅游征文大赛,15个省市580余篇作品倡导传递文明旅游理念;第十二届关爱行动整合服务资源,丰富开展256项关爱活动。第十届“七彩年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季”行动,有效拓展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养成途径,建设社区“四点半学校”示范点,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体系。 

  二、着眼发展,激发动力,在示范区创建中深化“福田探索” 

  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工作主线,系统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福田探索”。因改革成效突出、地域特色明显,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12个“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之一。文体局改革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被区里上报市改革办。张文书记批示:“区宣传文体系统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有重点、有亮点、有成效,很好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了福田的文化事业。” 

  (一)着眼改革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社会共同治理 

  把握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攻方向,以创新文化社会治理模式为突破,全年确立8项重点改革及微改革项目,深入推进“文化三会”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是文化议事会有效运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决策咨询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得到中宣部、文化部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全市示范推广。研究制定提案、询问等五项制度文件,增聘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前署长梁世华为文化议员,多渠道、全方位推出周年系列报道和专题宣传片,组织赴香港、市区文化场馆考察调研7批次,召开专题咨询会8次,参与专家论证项目12次,参加重要文化活动近20次,研究审议改革项目8个、品牌项目60个,立项评议50万元以上宣传文体专项资金申报项目127个并建议立项54个,全程参与福田宣传文体建设发展。二是创建示范区理事会成效凸显。围绕创建工作进行会议研讨,对重大事项进行评估、审议和监督,充分发挥理事咨询决策作用。召开理事会全体会议4次,研究讨论“1+1+N”系列制度文件及相关政策文件,探讨提升“莲花山草地音乐节”“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研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方式等。三是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模式不断完善。完善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架构,国家级、省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组建成立理事会下属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指导、绩效评估考核等三个专业委员会,完成区总分馆年度绩效评估工作。召开理事会一届四次会议,审议确定理事会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等,完成《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运行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拟定工作。四是“1+10”群众文化学会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通过统筹资源,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文化管理和服务,政府公共文化职能在街道与社区得到有力延伸与补充。1个区和10个街道群文学会全部成立,先后组织区、街道群众文化学会骨干、社区文艺团队骨干等各类培训,提升群文学会工作骨干业务能力;承办了十佳文化广场和十佳综合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选工作。 

  (二)着眼需求驱动,设计改革路径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样本 

  着眼民众实际需求,盘活辖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便捷高效、内容丰富、均衡公平、具有鲜明福田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完成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围绕示范区创建验收前置要求,组织完成课题研究,形成3万余字课题研究报告《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福田区公共文化社会建设“1+1+N”系列文件审议通过并正式行文发挥指导作用,政府管文化职能更加清晰。出台加强劳务工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管理等系列政策文件。二是依托三层供给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样化。围绕实现文化活动供给的针对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采取基本公共文化活动由区公共文化机构主办,大型品牌活动由资金资助、政府主导、文化企业承办,招标采购精品群众文化活动送进街道社区的三层供给模式,全年举办文化活动5000余场。三是研究完善“福田标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5月份顺利通过省文化厅中期检查,标准化研究被确定为2016年福田区所承担的文化部课题。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合作,创新性引入“综合标准化”理论思路,研究形成《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要求》等三项“福田标准”初稿。四是完善场馆运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建立健全剧场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演出管理等系列规范性制度,促进场馆日常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完善《剧场管理办法》《演出管理办法》等运营标准,引进ISO标准化认证体系,初步建立VI识别体系,成功保障260场剧场演出活动,观众达9万余人次。 

  (三)着眼示范带动,培育改革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通过示范创建,使辖区群众真正享受文化幸福,通过多途径成果培育,使改革成效能够有效辐射传导。一是扎实做好调研联系点工作助力培育改革成果。与文化部签订三年有效期《文化部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合作协议》,改革创新成果得到充分认可,文化部专程赴福田调研并形成报告,文化部雒树刚部长、杨志今副部长分别作出批示,对福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给予充分肯定。组织开展系列调研形成报告20余篇30余万字,并以《思考的力量》为主题汇编两册,向文化部上报调研报告12篇, 9篇入选《文化部研究基地和调研联系点研究报告汇编》,2篇入选文化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简报》,上报中央深改办等相关部门。二是十大文化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完成资源集成整合,实现每个功能区都有拿得出手、叫得响、切实惠民的精品化、系列化文化品牌。完成功能区指南手册设计制作,并投放各类文化场所1万套。数字文化、街道特色文化功能区实现重要突破,成为全国仅3家区县级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之一,园岭街道青工文化、南园街道雅乐文化、福田街道白领文化、沙头街道民俗文化、梅林街道绿色文化、华富街道创意文化、香蜜湖街道国际文化、莲花街道四季文化、华强北街道商圈文化、福保街道家园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三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1月份推出公共数字文化即时通讯惠民平台“福田文体通”,有效促进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在全省公共文化建设现场会上进行主题发言介绍深受好评。采用层级发布管理模式,立足精准化、扁平化定位,追求友好互动用户体验,上线运营吸引粉丝近10万名,推送41次237条图文消息,点击阅读超过80万人次,访问总量808余万人次。四是全面开展创建示范的宣传造势与经验推广。打造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创建舆论氛围,在全市文体旅游系统年会上进行创建工作经验介绍得到一致好评。完成示范区创建1+10公益形象广告并在全市13万个终端滚动播放,制作知晓率宣传海报投放各类文化场所,与腾讯大粤网合作设立专题网页、弹窗访谈,在中国文化报策划10篇系列报道。提升打造《文化福田》全面反映示范创建、文化改革发展态势。上海、四川等30多个兄弟单位到福田考察学习,创建经验向全国推广。 

  三、民生为旨,品质为重,在文体惠民实施中坚守事业追求 

  围绕建设国际化、高品质人文环境,以为民务实为服务宗旨,以树品牌、促品质为工作导向,广泛开展文体惠民活动,辖区群众尽享文化福利。肖亚非区长批示:“我区文化工作创新点多,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成效非常显著,望继续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创新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坚持软硬兼备,积极构建文化惠民综合平台 

  通过文体硬件设施改造、软件管理提升,全方位打造文体惠民环境。一是不断完善惠民基础设施。投资677万元提升非遗主题馆功能并对公众开放,投资870万元升级音乐主题馆功能区,投资1.5亿元采用EPC模式提升5个主题文化场馆功能。区图书馆被评为深圳市劳动模范集体并获五一劳动奖状,总分馆接待读者达393.9万人次。10个街道文化站均被评为省特级站,完成9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挂牌工作并引入“道德讲堂”等资源。举办十佳文化广场、十佳综合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选工作以及百场公益文化活动进社区工作。完成公共体育设施适用率调查,实施三期工程项目修缮、新增健身路径122条、简易乒乓球台88张。二是锻炼培养惠民骨干队伍。宣传文体系统骨干队伍落实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仅周末投入文体活动达3000余人次。举办4次基层文化骨干培训、4期45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组织全区文艺队伍大普查,创立文艺队伍数据库。开展“以文化人,情满福田”文化志愿者活动宣传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已达5300余人,服务保障49817人次,服务时间16.87万小时。三是全力保障惠民扶持力度。发挥宣传文体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带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文体惠民活动。修订印发《宣传文体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效促进制度、规范、品质、服务四提升,经过立项初审、立项评议、领导小组审议等多个环节,全年审定资助项目98项,实际资助金额6014万元。四是积极打造惠民文艺精品。积极鼓励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宣传。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举办“旗正飘飘”群众歌会、“铭记历史、圆梦中国”艺术作品展,理论中心组及各界人士3万多人参与。通过“一心多福”主题活动,丰富开展文心行动、文学福田、多彩福田、飞歌福田、大美福田、书香福田等文艺活动,打造福田艺术精品。摄影作品《深蓝之梦》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然类优秀摄影师奖”,《地球呼唤》、《寻找足迹》荣获美国班尼印制大奖优秀奖。《一米阳光》、《古城的月光》获深圳市音乐工程十佳金曲奖;影视作品《水滴之梦》获19届北京放映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奖”,《走路上学》获第48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和“评审团金奖”,舞蹈《青春之歌》获全国舞蹈展演“荷花少年”金奖;书法作品参展国内赛事获奖20余项。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歌曲《深圳之夜》、话剧小品《公开课》、群舞《空巢》分获一等奖。 

  (二)坚持品牌导引,不断提升文化惠民品质追求 

  围绕营造高品质人文环境,建设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通过树品牌、强品牌,以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品牌影响为导引,使文体惠民既接地气更有品味。一是深化创新惠民品牌。全年研究确定59项文体惠民品牌,并按时间节点有序开展,通过品牌活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其中,创新开展福田传承、雏鹰工程、“情满福田”橙马甲在行动等10个新品牌。继续开展2014年最受欢迎十大文化活动和十大体育活动。二是精心打造品牌项目。通过文化热点体现人文追求,通过品牌活动扩大福田影响。莲花山草地音乐节3天5场吸引市民10万人,多元参与、绿色公益及国际化魅力引发空前反响。“绽放”2015福田区主题文化馆艺术节举办七大主题、52项、72场精彩演出。读书月举办“阅读马拉松”、“广场换书大会”等175项阅读活动,打造百项活动、千场节目、万人参与的读书盛宴。“行走的雕塑”城市定向公益挑战赛,万人报名争抢千个参赛名额;“福田·传承”整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8000名中小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感受和传承教育。“英雄传说”深圳总部落户福田,精心承办第三届国际嘻哈文化节、第六届深圳国际打击乐文化节、第十届双钢琴四手联弹邀请赛、第25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FIM花式极限摩托车世界锦标赛等重大节庆及国际品牌赛事活动。三是务实开展民生实事。按照保基本、多层次、全覆盖原则,努力实现文体惠民均等化。开展“艺术学堂”公益培训130个班2600余人;举办246场“快乐剧场”公益演出惠及群众20余万人;“福田文化空间”活动70大项100余场,“福田之夜”低票价惠民演出124场,“福田星光影院”放映电影1550余场惠及13余万人次。网吧公共电子阅览室项目二期正式启动,30家网吧同时向市民提供免费公共阅览服务;“福田练歌房”250间练歌房支持参与。四是文体名人助力品质提升。持续推进名人引进工作,有效提升福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就长期合作事宜形成意向。印发实施名人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名人+”合作框架,举办“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深圳福田戏剧艺术双年展、易建联杯三人篮球赛、方锦龙民族音乐节等8大项百余场次名人项目。 

  (三)坚持广域覆盖,创新打造体育惠民参与平台 

  围绕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和生活素质,积极打造平台、引导参与,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一是打造“雏鹰工程”创新竞技人才培育机制。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从管理、体制、训练、环境、品牌五个方面创新机制,全面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雏鹰工程”。全力推进基地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比赛建设、市区联办建设,竞技体育成效明显。福田籍运动员刘虹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为中国队获得唯一一枚金牌。福田区全年在各级赛事中取得106枚金牌、71枚银牌、67枚铜牌的好成绩。二是升级“福田健身房”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在上年民生实事得分第一的基础上,场馆免费开放、场地设施提升、免费体质监测、免费体育指导、免费群体活动五大板块持续绽放。七大场馆免费开放40天,体质监测2万例,受惠群众26万。举办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篮球五项常规赛,比赛场数324场,绿道四季行凸显福田特色。三是“全民健身节”持续推动健身热潮。通过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将福田体育与大众生活相结合,引领福田健身运动时尚,打造城市体育品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全民健身节”历时4个月,健身大家乐、寻找健身达人和健身运动荟三大板块200场体育健身活动吸引近十万人参与。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百舸行动。围绕福田区“社会创新百舸行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助力群众体育发展。从实现群众体育管办分离、宣传文体基金拓展群体空间、建立群体社团工作室、提供体育社会组织市场展示四个方面着手,全年参与群体活动社会组织由27个增至39个,达到全覆盖,参与群众由32.6万人次增至41.2万人次。 

  (四)坚持宗旨意识,全力提供文体惠民服务保障 

  坚持百姓需求为努力方向,始终树立服务意识,将行政手段有机转换为服务保障文体惠民重要途径。一是行政审批主动服务民生。通过流程优化,与相关部门实行并联审批,将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6%;大部分审批事项时限减少至10个工作日,提速50%;为申请人注册资金问题优化资料为11项,每年为企业节省验资费用约80万元。先后受理审批事项1014件,现场接受群众咨询4500余次,接受电话咨询7000余次,做到“零投诉、零申诉、零复议、零诉讼”。二是文化执法全力保障民生。积极推动文化执法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业务规范化、监管网格化,全方位提升文化市场执法工作效能。将全区1692家文化场所分为16类行业、ABC三级进行量化监管,先后检查文化经营场所4016家次,立案143宗,罚款15.54万元,分别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9%、21.2%、47.9%,开展“清源”“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17项,重拳出击解决上沙“非法电视信号前端”老大难问题,收缴非法图书报刊2550余册/份、音像制品650余张,向消防部门移送安全隐患场所28家,文化市场整体平稳有序。三是营造环境确保市场安全。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环境营造和服务保障,确保文化市场安全。选派两批文化执法骨干赴京、津等地学习工作经验,集中培训扫黄打非业务骨干45人。组织文化行业全员培训19场2370人,针对192家游泳场所举办第12期安全培训331人。百家企业千名员工参加文化行业安全运动会暨禁毒宣传系列活动,国际知识产权日有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作良好氛围,成立禁毒宣传志愿队吸引200名文化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自愿加入,开展“绿书签”活动维护青少年阅读环境,全市第一家负一层网吧在华强北开业凸显市场繁荣。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