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 工作动态

打开身体全方位的感知觉——诞生纪海上岩画巡回展深圳站开幕

信息提供日期 : 2018-09-10 11:55来源 : 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29日,诞生纪·海上岩画巡回展深圳站在福田文化馆举行了开幕仪式,继首站广州后,这是巡回展的第二站。相比较第一站200余幅作品的洪荒感,这次展出50余幅作品,堪称一次精致的雅集,从“风”到“雅”,改变的只是画展的形式感,不变的仍然是海上岩画作品扑面而来的时间力量和文化力量。 

  

  国际休闲生活研究中心主任张有卓教授、原深圳美术馆推广策划部副主任孔晓冰、知名学者徐敬亚、深圳市文联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江冠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光顺教授以及作家石文娟、作家石羽白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2008年海上曾在深圳美术馆举办过书画展,暌违十年,2018年海上又回到深圳,举办岩画展。海上先生说,他对深圳怀有很深的感情,现代诗的策源地就在深圳,他自己曾经漂居深圳十余年,此次岩画巡回展是对自己几十年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次小结,也是一次呼应,“应某出版社邀请,预期明年会出版一本岩画专著,里面除了岩画作品外,还有我对岩画和中国文化的解读和思考”。在致辞中,海上一直强调,如今这个时代,应该跳出某些艺术的窠臼,要有创新,要有文化作支撑,“一个没有文化的画家是空画家,顶多是一个会走路的U盘。” 

  担纲此次画展策展兼学术总监的孔晓冰说,回眸远古时代,“我们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我从来没把海上当成一个画家,我觉得说‘画家’是把他降低了,他是一个通灵者。希望下次有机会能把海上岩画的展览代入一个洪荒世界,慢慢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内心的世界,进入世界文化的源起。”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张有卓教授说,欣赏海上的岩画作品,让人回到了远古时代,回到了一种文化的源头,“这种对文化根脉性的探析恰恰是当代所缺乏的,‘文化兴’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希望所在。” 

  担纲学术主持的徐敬亚先生,是继广州站之后第二次参加海上的岩画展,为此他撰写了名为《抵达神祇》的序言,“海上的岩画其实不是画,画是文化,这个已经超越了文化。广州站是一次‘野蛮的、原始的’展示,这次深圳站是一次‘登堂入室’的雅集,但是可以让人近距离欣赏到很多细节,更加突显了多种手法的运用,从构图到色彩,从线条到书法,这些在广州站也已经透彻地讨论过了。” 

  徐敬亚先生在序言中提到,海上首先是一个采集者,他花了20年的时间,在荒凉的石头群中寻找着,收集着;接着,海上拿起画笔,把采集到的图形着落到纸本上,他变成了一个“传喻者”,这些专属线条,是“他一个人的痕迹,一个人的颜色,一个人的神性、诗性、心性。”同时,海上还是一个“缔造者”,他不仅仅是一个单薄的画家,“看看展厅里那些摆着的诗文集,他已经吃透了中国文字和远古文化,这后面的学术很深,不能说海上是一个‘大神’,他也应该算是一个‘二神’,他用思想在缔造,那些拿着国家津贴的专家是做不到这些的。” 

  深圳市文联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江冠宇,漫步展厅,细细地品读每一幅岩画作品,他说海上朴拙的线条是其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些作品透露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把国画颜料、油画颜料、植物颜料、矿物颜料巧妙融合,别具一格,十分耐看、耐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何光顺也是第二次参加海上岩画展,开幕式当天在雨的烘托下,他跟随海上岩画进入了一个无我境界,“用唯一的画唯一的诗,在钢铁森林中打开了我们的天眼,天眼打开,得以通神;远古与未来的交汇,完全打开了身体全方位的感知觉,进入一个通灵状态。” 

  开幕式当天,不少观众慕名而来,他们表示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画作,很震撼,很独特,“看着这些画面,人会突然安静下来,慢慢地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境地”。 

  据主办方透露,诞生纪·海上岩画巡回展深圳站将持续展出10天。接下来,诞生纪·海上岩画巡回展将陆续进入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多家艺术场馆交流展出。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