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部门网站 > 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 工作动态

于魁智:46年坚守156首京歌背后

信息提供日期 : 2018-06-25 11:01来源 : 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舞台上的于魁智文武兼备

于魁智在后台接受记者采访

  一连三天晚上,深圳大剧院热潮滚动,掌声如雨。原来是于魁智、李胜素带领中国京剧院150多名演职员和《太真外传》《西安事变》《智取威虎山》三台大戏,来深圳参加福田首届京剧艺术节,如此盛况和火爆程度在深圳的戏曲演出史上极为罕见。

  采访于魁智之前,心目中早已有形象判断:保守、传统、内向甚至还有几分木讷。日前,记者在大剧院的后台见到他时,惊呆了,他口若悬河、才思敏捷,俨然一个演说家。

  首次被深圳聘为文化顾问

  京剧艺术进校园在我国开展了十年,于魁智说,国家京剧院每年至少40场走进校园,目的就是普及京剧艺术知识,培养新一代京剧观众,这次深圳演出,有全国各地年轻戏迷提前购票飞来深圳,这是进校园的成果。福田作为首善之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京剧艺术环境营造,最近我们进入福田3所小学和娃娃们讲解、表演、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和胜素是全国第一次被福田聘为文化顾问,他们的举措走在全国前列,落到了实处。不仅要在福田,还要辐射到整个深圳乃至全国。

  京剧集大成者,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体操等,更重要的是它表现的内涵是颂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剧忠孝礼智信等比比皆是,新编历史剧的弘扬民族气节,如精忠报国、杨门女将等,现代剧讴歌时代楷模先锋、新人新事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心里扎下根。说到这里,于魁智透露,他们正在创排“红军三部曲”:《半截棉被》《半条皮带》和《丰碑》。

  探索京剧艺术新形式

  于魁智唱了很多京歌,拍京剧连续剧,还给一些电视连续剧配唱主题,这一切还招来许多戏迷的疑惑和不解,他是为更好地推广京剧还是赚取优厚的报酬?

  于魁智说,过去我是一个传统、保守的京剧演员,上学的时候曾给自己制定了业务规划和发展目标,就是35岁以前要努力地继承,把优秀的传统剧目,尽自己最大能力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35岁以后,步入中青年,台上要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个时候开始尝试创作,为京剧创新发展起到一点作用。通过这么多年舞台实践,让我感觉到要想普及京剧,推广京剧,单纯以一个剧目的形式远远不够,应该多条腿走路。既有传统的正宗的严肃的京剧作品,也要有运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的作品,如京歌。我从一个人单唱、男女声对唱,到三个联唱、四人联唱,这些年大大小小一共有156首,这其中,有广大观众非常喜欢的作品,也有当时为了某个活动像某个电视连续剧主题歌而唱的。全都不存在为了经济收入的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参予?就像每年上春晚,只给我们一分钟甚至半分钟的时间,就是要利用不同场合,不同平台去宣传去推广。像刘欢的《情愿》它本身运用了很多京剧的音乐与元素,既不像歌也不像戏,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什么《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就是其中有很多京剧元素,尤其是能让年轻观众喜欢,所以,一定要多条腿走路。

  普及、推广、弘扬京剧要调动一切思维,一切力量。就像传颂的《梨花颂》,这是我和胜素老师在2000年创排的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歌,现在都成了广场舞,叔叔阿姨们都在传唱,这里面没有京胡,也没有板鼓,旋律是我们京剧的旋律,用京剧演唱的方式来演唱,又有现代交响乐的烘托,大家能喜欢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化

  如何让京剧再现往日辉煌,如何推动京剧艺术的大众化,对此于魁智说,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京剧虽不可能,但货卖给识家,戏唱给知音,像老一辈的戏迷,京剧已注入他的生活和血液,不用争取他们,多年都是支持关爱呵护不离不弃。新观众需要培育,演员要传承,观众也需要传承,对于京剧来说是有前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比如,每年新年晚会国家领导人都和戏曲演员欢聚一堂,已经连续20多年。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他认为,必须顺应新时代新观众的审美需求,围绕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对民族有益的角度进行创作,创作一批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的,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凝聚人心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作品。

  于魁智坚信,随着舞台实践不断打磨,国人教育水平提高,慢慢会有沉淀,过去在大学生中《黄土高坡》《纤夫的爱》盛行一时,现在关注古诗词和传统艺术,这是很好的回归,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

  深圳有很多京剧神童

  于魁智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他们在深圳进校园,在孩子中看到很多京剧神童,他说,深圳的家长非常有远见,很多传统剧目都是给青少年很好的启发,比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钓金龟”母亲教导儿子孝道。喜欢京剧研究京剧对于青少年成长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很多家长愿意送来学习,报名非常踊跃,这样,我们既发现了京剧人才,又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启发和教育。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