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应对恐怖袭击
时间 : 2019-01-22 15:49来源 : 福田区信访局(应急办)
世界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一旦不幸碰上了,我们不应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勇敢地面对。
留意那些与普通人行为举止不同的人
1、留意出口、遮蔽物和人
当你逛商场或市场,甚至在你到达新学校的第一天时,首先,要牢记出口的位置,最好是多个出口的位置。
其次,观察那些似乎足够牢固、在需要时可以用来遮蔽的大型物品或物体的位置,如固定间隔而立的柱子,等等。
还有,在公众场所,要特别注意似乎与普通人的行为举止不同的人,如带着大帆布口袋之类的人,或者穿着不合时令的厚重衣服的人,或者似乎特别紧张或正在流汗的人,或者穿着与该场合不符的军用皮靴或服装的人。
2、一旦射击开始
从来没有听过枪声的人常常会把它比作引擎回火或者是响亮的鞭炮声。在商场或教室等封闭的环境中,武器的射击声是截然不同的。你必须明白,在事件发生的最初几秒里,你的所作所为会决定你的生死。有人认为射击会产生燃烧硫黄和火药的气味,然而,现代弹药使用的是无烟火药,实际上是无味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相信的感官是你的耳朵,射击的声音是不会被弄错的。
不惜一切代价避开火力杀伤区
1、注意枪口喷出的火焰
紧邻射击点的地方叫做火力杀伤区,或称为X区,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开火力杀伤区。如果你能在这种伏击的前10秒钟幸存下来,你活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很多枪击案中,愣在原地的旁观者只会增加死亡危险,要迅速反应,马上离开。
通常,应声趴到地上或平躺下是人们直觉上首先要做的事情,但不要只是护住你的头,并心存侥幸。你必须立即放低身子开始移动。如果你能冲向你早先确认的可以作为掩体的遮蔽物,就要马上奔向你的掩体,姿势要尽可能低,意志却要最为坚决。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枪手离你不远,你不能仅凭自己的耳朵来判定射击的方向,判断枪手位置的最佳方式是注意枪口喷出的火焰,它们只从武器中射出,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要朝着它的反方向运动。
移动技巧:一般你会使用低姿匍匐前进的方式,身体平展于地,一点一点地挪动。看准机会,你也可以使用高姿匍匐前进的方式,用你的膝和肘撑着地前进。
2、分清掩蔽处和躲藏处的区别
掩蔽处被定义为可以遮挡子弹的物体,比如水泥墙、岩石或大型盆栽植物。躲藏处可以遮挡你,如一丛灌木等,但却不能阻挡子弹。不管你选择什么作为掩蔽处或躲藏处,不要很多人聚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挤在一起的人形成了较大的和更有吸引力的攻击目标,一发子弹就能穿透几个人的身体。
3、子弹的贯穿力
找到最初的掩蔽处之后,你会想继续远离枪手,从一个掩蔽处转移到另一个掩蔽处。开始你必须低姿匍匐前进,但当你离枪手越远,你的移动速度就可以越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甚至可以全速奔跑。这一点你要永远记在心里。你必须继续行动,坚决果断,却又不失谨慎。
4、诱骗的作用
有时,向与你逃离路线相反的方向抛出一个东西,比如一枚硬币,这会让特别紧张的枪手转移注意力。当他将枪支转向那个方向时,你可以利用这点儿时间横穿危险的交叉地带。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开启一个灭火器,并让它滚向枪手,灭火器的泡沫不断向外喷射,从而形成一个绝佳的烟幕。
在你和暴徒之间要尽可能多地设置障碍物
1、危险的穿越区
即使现场有许多可以用来掩藏或隐蔽的物体,在你的逃离路线上,常常必须穿越宽敞的空间,比如门厅或过道,因为你仍然处于射击区。如果你碰巧赶上这种地方,要花点时间辨别一下射击的方式,当射击暂停时再尝试着移动。射击暂停一般发生在武器重新装弹的时候,这会给你几秒钟的时间移动身体。
虽然你已经脱离了火力杀伤区,但遭受枪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继续保持较低的姿势(略微弯腰弓背,将身体的重量压到脚前掌内侧),继续从一个隐蔽处移动到另一个隐蔽处。身体离墙30厘米。当子弹击中墙壁弹离之时,它倾向于沿墙而下,大约会落在离墙15厘米远的地方,如果你靠着墙就会被击中。
一旦成功地离开火力区,你还需要快速移动,因为枪手可能正尾随着你,所以不要冒险。在你和枪手之间要尽可能多地设置障碍物,比如,随手关门,或者将商品推翻一地,使试图追赶的枪手变得更难以通过。
2、离开火力区后,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受伤
当你感觉藏身之处相对来说只在短时间内是安全的话,这时,就是进入下一个求生阶段的时候。你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直到你抵达安全之地。
首先,检查你有没有受伤。因为当下的呼吸和心跳会让人感觉不到重伤。很多时候,重压之下,人们会对受伤浑然不知。从头到脚做一次快速评估,特别注意流血和骨折,需要的话要自我救治。可能的话,要快速喝一次水。
接下来,厘清你手中掌握的可进一步提供帮助的资源有什么。比如,有什么东西可以打破窗户玻璃,或者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作移动盾牌?
此外,你需要考虑如下事情——
脱掉多余的或色彩鲜艳的衣服,扔掉不需要的随身物品(外套、钱包和闪闪发亮的宝石等)。
环顾四周,看能否找到可以帮助你逃离的东西、有助于运送伤员的东西、可以充当武器的东西。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
链接:http://www.cneb.gov.cn/2018/01/29/ARTI15172137469746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