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群团+”大格局“星光灿烂”
改革工作机制 构筑组织合力 打造服务品牌
今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开展工作和服务要以群众为中心。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法宝。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和推进群团工作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群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福田群团组织给出了答案。
今年1月,福田区起草了《关于加强党的群团组织建设 建立“4+N”工作机制的行动计划》,从改革自身工作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以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残联4个群团组织为核心的工作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共同参加社会建设,构建“群团+”大格局。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张文多次针对群团组织“4+N”工作机制及相关要求作出批示,肯定此项工作是“福田党群工作机制的创新”。
“建设工会大食堂,解决了保税区20万职工的就餐问题”,“创办青年驿站,为来深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栖息之地”,“搭建鹊桥网,福田白领们有了义务红娘”,“开展公益培训,借力‘互联网+’助残疾人圆创业梦”……福田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残联等群团组织一直在行动,把分散在工、青、妇、残组织的工作资源和工作载体归并,汇集群团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不同优势,实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优化服务、打造品牌。这就是福田区群团组织“4+N”工作机制的要义所在,通过以工青妇残4家群团组织为核心,实行“群团内联、政群互联和社群外联”的“三联”,推进群团组织、阵地和活动“三建”,推动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三创”,全面扩大群团工作组织、人群和服务“三覆盖”,打造“群团+”这一传统群团工作的升级版,不断激发群团组织新活力,夯实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基础。
工会大食堂有效缓解中心区白领就餐难
创新体制 建立“三联”机制为群团工作“架桥梁”
10月27日晚是“新市民课堂”开课的时间。当晚,福田请来了一位“话”家,与80多名“新市民”团聚在天安数码科技园尘埃咖啡馆,和辖区青年分享说话之道,教授他们如何拥有魅力口才。
“新市民课堂”的组织者是福田区总工会、团区委和区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往,有关员工、青年和妇女培训的活动,大多是各自为“政”。现在,在“群团+”大格局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实行“群团内联”,通过“架桥梁”,发挥“枢纽型”作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变各群团组织“分蛋糕”为共同集中精力“做大蛋糕”,共同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新市民课堂”正是福田区依靠群团力量推动“枢纽型”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
让“枢纽”转起来,首先要把“枢纽”建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今年,福田区改革创新,实行“群团内联、政群互联和社群外联”的“三联”工作机制,将各群团组织原本分散的骨干、社工、义工等资源集中整合、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让群团等“枢纽型”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龙头带动、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
新市民课堂之殷亚敏分享说话之道
截至目前,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残联共同打造的“新市民课堂”系列活动,已持续为产业园区举办课程化培训15期,培训1005人次;为企业送教上门31场,培训2092人次;为外地大学毕业生举办沙龙讲座29场,培训650人次;提供菜单式素质提升讲座23场,培训5000人次;组织义教为部队士兵进行高考辅导,帮助30多名士兵备考军校;实施“圆梦计划”,助力辅导220名“新市民”上大学。
与此同时,福田积极培育成立“工字号”“青字号”“妇字号”的社会组织,作为群团组织的外围延伸和工作手臂,近年来,培育社会组织10余家,直接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3万人次。福田区义工联通过“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活动,聚集了210多个团体单位、超过10万名注册成员,成为全区成员人数最多的社会组织,还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民间力量。福田区妇联通过福田鹊桥网这一大型公益交友平台,联合社会组织为单身男女开展线下交友活动120多场,吸引近4万人次参与,切实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稳定发展。
加强融合 推动“三创三建” 为群团工作“添创新”
在商务楼宇鳞次栉比的泰然、天安科技园,顺泰公寓是一座并不太起眼的办公楼。但就在这里,福田成立了首个按照服务对象分布而不是行政区划设立的服务机构——天安科技园群团服务中心,在这里,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群团服务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福田区首个群团服务中心揭牌成立
天安科技园区聚集着近3000家企业,是福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新市民”聚集之地,员工大多存在着工作、生活压力大,朋友圈子小,信息不对称,渴望尽快成长发展、尽快融入城市等问题,首个群团服务中心落户于此,正是着眼更好地整合资源,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员工开展服务。
福田区工青妇残4家群团组织大力推动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促进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深度合作,使“4+N”工作新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短短的时间,天安科技园群团服务中心不仅成了工、青、妇、残联合开展的“服务网点”,而且成了楼宇“职工之家”、楼宇企业服务站。一时间,小小的群团服务中心成为片区闪亮名片。
在天安数码城里上班的顺丰企业的员工姜言左对首个群团服务中心充满期待,他已经参与了多次“新市民课堂”的培训,收获满满,他希望群团服务中心能合多家之力,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新市民”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福田区已经在全区企业和社会组织中成立工会小组、联合工会、团支部、联合团委、妇儿之家等组织28284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群团工作网络。未来,在推动组织联建、阵地合建、服务共建方面,工青妇残等组织正在发力,筹建福田保税区“群团服务中心”,为片区8万多职工群众提供服务;连通各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阵地,形成了全区性的反家庭暴力工作平台;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承接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涉法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帮助涉法涉罪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等。
完善服务 凝聚群众社会力量为群团工作“增动力”
群团组织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群众,群众需要什么服务,群团组织的工作就延伸到什么领域。今年,福田区群团组织“4+N”工作机制成效越发显著,在组织、人群、服务方面形成了“三个覆盖”,一个融合群团、政府、社会,广泛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带动全社会参与的“群团+”服务格局渐渐成形。
公益活动、交友联谊、法律援助、心理援助、就业指导……党群工作日志上,写着各式活动记录,其中有一项活动最为闪亮,那就是由工青妇残组织联合策划实施的“梦·想·家”福田新市民融合行动。这项行动,被列为2015年福田20项民生实事之一。
“梦·想·家”新市民融合行动是福田区工青妇残组织服务来深建设者工作的升华和自身工作机制的创新,包括“梦在福田”、“想在福田”、“家在福田”系列活动。独具福田特色的“梦·想·家”旨在为新到福田工作的人提供城市生活信息、社区融入等指导和服务,帮助这些追梦人快速落脚福田,帮助青年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圆梦深圳!
“爱在福田.与你相约”新市民联谊活动
来了就是福田人,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来深建设者”,又或者是入户时间较短的户籍居民,甚至是在深工作的外籍人士等,都是“梦·想·家”新市民融合行动的服务对象。今年以来,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以“梦在福田”、“想在福田”、“家在福田”系列活动为指导,通过创建“青年驿站”、举办“新市民课堂”、开展“职工技能大比武”、搭建“福田鹊桥网”、设置法律维权服务点等具体措施,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为各类社会人群提供服务,据统计,已累计直接服务社会人群10万余人次,使群团组织等开展公益性公共服务长效化。
在“梦·想·家”新市民融合行动的实践中,群团组织获取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那就是只有积极探索创新,才能形成推动工作的新动力;只有合理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才会实现“4+N”的工作成效;只有突出主题,打造工作品牌,才能牵引形成更加鲜明的工作路径。在“群团+”大格局中系统谋划、整体联动,健全以工青妇残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以群众为中心,关注群众需求,提高服务的精确性和针对性,这既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延续,更是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行动诠释。
“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为群众,凝聚强大的群众力量,让党的群团工作更加出彩。“群团+”服务大格局将为福田区加快建设国际化一流城区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政策文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