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非政府部门网站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区政协垃圾减量分类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12 00:00 来源:
  

章海蓉 聂国辉

  垃圾减量分类是我市解决“垃圾围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起,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我区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单位(小区)创建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市、区领导的认可,在年终综合评价中列全市首位。

  区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近年来多次提出相关提案,2014年,区政协将民革福田总支提出的《关于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若干思考的建议》做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在督办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区政协副主席章海蓉、聂国辉带队,30多位政协委员组成三个调研组,前往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和振华西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就城市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效进行了调研,总体来看,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暴露出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和难点问题。

 

不足和难点问题

  一、垃圾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

  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对这项工作进行整体研究设计,加以系统推进。但从调研来看,目前还没有对这项工作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没有出台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市里的十二五规划对垃圾减量分类有明确的安排,但区里没有具体的细化措施。同时,试点的工作重点一年一变,让物业管处理和小区居民无所适从。

  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在设置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时缺乏调研,没有因地制宜的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维护清理。如“厨余垃圾桶”设计为“手掀盖式”不实用,不方便家庭的清洗;投放点的垃圾桶未经常进行清洗,产生异味,导致部分居民不愿靠近将垃圾放入分类垃圾桶,而是随手丢在投放点;垃圾收集设施部分损坏未及时补充,导致运送时的二次污染;有害垃圾投放点设置不科学、居民投放不方便,导致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混投等。另外,垃圾分类宣传和推广的具体工作由小区物业或专业公司承担,政府予以补贴。但因拨款手续繁琐,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垃圾分类之后的后续利用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分类试点以后,多数做法是将分类出来的湿垃圾压水之后再送去填埋或者焚烧,并没有实现预想中的资源化利用。城管局分类办介绍,湿垃圾后续利用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开。一是资源化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目前72个试点小区,四个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处理能力还处于不饱和状态,但若垃圾分类工作在2015年全区1900多个小区全面铺开,将面临设施建设滞后、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垃圾处理站的用地、环评都存在困难,经常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这些都将影响整个垃圾分类工作的可持续性。二是再生产品出路存在障碍。从目前湿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看,主要是用来制造肥料和饲料。但由于国家在厨余垃圾制造肥料和饲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造成湿垃圾的再生产品难以取得许可证进入市场,没有合适去向。目前生产的肥料因为数量小,可以靠园林绿化使用消化,一旦垃圾分类全面推开,湿垃圾量会大幅增加,产品出路将更成问题,必将影响垃圾分类工作的后续开展。三是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市场作用没有发挥。资源再生利用产品由于社会接受度和成本价格等原因,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产品的销路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涉足垃圾回收加工利用这类项目,这就造成市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单靠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能低。

  四、垃圾分类试点区居民参与率不高

  从第三方的验收结果和在与居民的座谈情况显示,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减量分类的知晓率高,但参与率还不够。据一些小区介绍,试点的第一年,政府工作聚焦度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高,但第二年的巩固期力度有所下降,参与率明显降低;分类的准确性普遍较低,不少小区居民能够准确分类的只有20%左右,70%以上需要在处理前进行二次分拣,有的小区甚至分与不分几乎没有区别。

  在调研中发现,居民参与率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社会宣传动员不到位。目前垃圾减量分类的社会宣传发动强度还不够,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难以见到相关内容,而且目前宣传发动的形式还是比较枯燥、单一,效果有限。调研中发现,侨香村采取的立体式多方位宣传,起到较好效果,居民参与度较高,但多数试点区居民接触到的只是小区里的横幅,楼梯间的宣传资料也不齐全,对于垃圾减量分类的现实意义,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以后具体怎么处置等都没有直观认识,很难入脑入心,更难形成良性互动。还有一些居民因为以往垃圾分类标准一变再变,工作做做停停,或者因为看到分类之后仍是混装混运,而心生抵触情绪。二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不少居民并未意识到参与垃圾减量分类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试点来看,在一些中高档小区,居民多为中青年群体,接触环保信息的渠道理应较多,但参与垃圾减量分类的比例反而不高。分析原因,有的是因为生活节奏快,图方便无暇进行分类,有的是因为家庭聘请的钟点工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三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较匮乏。有的试点小区采取了一点激励措施,如对减量分类做得好进行积分奖励,但多数试点小区还是以宣传为主,除给每户家庭免费发垃圾桶和垃圾袋外,缺乏其他有效的激励引导措施,加上目前对于不分类的家庭客观上缺乏约束机制。前无引导后无助推,以致居民的参与率难以提高。

  五、试点期间的部分做法难以推广

  在调研座谈中,委员们表示试点中的有些做法虽然眼前发挥了作用,但不是长久之计,更无法全面推广。

  一是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投入模式财力难以承受,也不利于居民树立责任意识。试点期间,政府除了斥资安装资源回收站、垃圾集中投放点,添置分类收运车辆外,居民家庭存放湿垃圾所需的垃圾桶、垃圾袋也都是政府采购以后无偿派发给居民,还要负担垃圾分类指导员、分拣员和志愿者的补贴。据统计,试点72个小区,2013年预算3020万元,2014年预算2500万元,如果推广到全区1900多个小区,将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财政支出。免费发桶、发袋还带来一个明显的副作用,不少居民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要我做”的。

  二是主要依靠二次分拣的做法弊端不少。目前试点小区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因分类准确性差,多数要经过小区卫生保洁员或者分拣员二次分拣。居民和物业部门普遍认为问题不少。首先是分拣的工作量很大,保洁和分拣人员不堪重负。同时,从事二次分拣的多是物业部门聘请的保洁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势必需要增加相应的劳动报酬,物业企业本身生存困难,实在难以长期负担这笔额外开销。二次分拣还带来恶臭等问题,影响小区环境,引起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应。

  三是单纯靠高强度人力物力投入难以持久。试点期间,各部门、各单位都是全力投入,但垃圾分类工作毕竟是一项功在千秋的长期任务,单纯地靠人力物力投入难以持久,基层部门也不堪重负,必须依靠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系统性工作机制。

 

工作建议

  持续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提高垃圾处置水平,是一项意义深远,迫切需要巩固现有成果,力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当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公共服务和引导是否到位,公众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共同努力,才能有所作为。针对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和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

  一、强化协同合作,促进部门责任落实

  由于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系统性强,涉及的部门众多,从现状来看,区城管局难以一己之力作全面推动。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垃圾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更高层次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这项工作;明确由综合部门牵头对全区垃圾管理工作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加强量化考核,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各街道办事处要强化责任意识,将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视为己任,加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二、多方宣传发动,提升公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车载视频、分众传媒等各种媒介,采用各种更加直观、更加切合实际、更易被接受的形式,持续高密度地开展公益宣传动员。一是进一步落实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本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教学计划,从少年儿童和幼儿抓起,通过“小手牵大手”的辐射作用,逐步引导广大家庭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二是要针对居民、外来流动人员、家庭保姆和钟点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研究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宣传。三是将垃圾资源化利用情况和末端处置的具体流程清晰地告知公众,让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开展垃圾分类对于社会的意义。四是深入调研,针对小区的垃圾量,完善小区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居民的投放习惯,合理设置垃圾投放点;做好设施后续维护清理,确保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持续开展。五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区的机关单位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应当率先推广垃圾分类,着力提高分类水平,成为全社会的示范。

  三、加强法规建设,将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推动市里尽快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垃圾产生后的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四、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既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的共同参与。需要通过政策扶持,解决再生资源产品的出路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发育,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可采取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方式,倡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垃圾分类收集后,由经营者统合安置所有类别垃圾,用有利润的可回收物去补贴难处理的厨余、有毒有害垃圾,形成交叉补贴,使经营规模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运用科技力量,助推垃圾减量分类

  垃圾分类收集是规模化收运处理的前提和保障,可引入物联网数字化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系统,实时了解居民参与资源分类回收的情况和数据,便于针对性的展开辅导和宣传工作。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构成和特点,研究一些垃圾就地消纳的技术,减小末端集中处置压力,譬如居民家庭厨房垃圾粉碎设备,企事业单位和集贸市场的就地处置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