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三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包括6大部分、22条具体措施。
融资难、贵、慢 制约中小企业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介绍,目前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融资难,包括融资渠道堵塞、信息不对称、还款能力评估难、续贷难等;二是融资贵,包括风险补偿要求、存在隐性成本等;三是融资慢,包括融资手续繁琐效率低、抵押登记耗时长、不良清收处置慢等。
何晓军举例,比如,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时被排斥在外或者获得融资服务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广东提出依托“数字政府”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结合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又如,通过对美的、格力、TCL集团调研,发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能有效提升金融机构与借款中小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融资的作业成本,从而有利于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贵、慢的问题。
再比如,通过对建行、中信等银行的调研,发现现有文件虽然鼓励对中小企业贷款提高不良容忍度、提倡尽职免责,但只有真正围绕尽职免责形成制度化、可操作的条款,才能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此外,通过调研现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广东提出了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体系;通过听取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地方性金融组织意见议,推出加大发挥地方性金融组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还有续贷难、过桥成本高、抵押登记缺乏统一标准等等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难题,文件都提出了缓解措施。
“可以说,政策措施是实践研究中一点一滴提炼总结出来的。”何晓军说。
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若干政策措施》第一部分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破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依托广东“数字政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线上融资对接、风险补偿等一体化线上智能融资服务。
何晓军表示,这是政策的核心内容,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所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可以将数据、科技、供需双方,增信、贴息、风险补偿,培育、监管、效果评价等所有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要素、流程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公平开放、智能化的融资支持平台,这是《若干政策措施》的重要创新之处。
何晓军透露,依托“数字政府”,广东把市场监管、工商登记、水电气、税收、社保、人力资源、司法等信息集中起来,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对广东1100万家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级和画像。通过这种风险评级和画像,可以对企业真实的状况进行描述。
何晓军介绍,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已经试运行并发放了第一笔贷款,将于9月份正式上线。
减轻间接融资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若干政策措施》第二部分是减轻间接融资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疏通中小企业融资堵点。
包括6条具体措施:一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制造业、物流业核心企业信用、真实交易数据,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订单融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推动政府采购订单、特许经营权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二是鼓励支持贸易融资,引导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接入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与海关等部门进行多方验证,核实贸易的真实性、准确性,防范虛假贸易、重复融资等风险,促进跨境贸易融资的便利化。三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支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加强与市场化知识产权评估专业机构合作,提供知识产权评估、质押、交易等融资综合性专业服务。四是创新中小企业用款还款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续贷、过桥难题。五是建立“敢货、愿贷、能贷”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长效机制。六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此外,《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包括4条具体措施:一是大力降低改制上市成本。二是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三是鼓励股权投资和并购重组。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比重。
同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提升区域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水平。包括4条具体措施:一是探索组建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省级银行。二是完善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三是建立政策性小额再贷款体系。四是优化地方金融组织发展环境。
《若干政策措施》还提出综合运用低成本资金和各类政策工具,实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4条具体措施:一是用好货币信贷支持政策。二是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作用。三是推动大型银行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四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跨境金融的机遇,积极引入更多境外低成本资金。
《若干政策措施》鼓励运用金融科技提高融资效率,解决融资慢问题。包括3条具体措施:一是强化线上服务功能,提升办理效率。二是建立智能服务终端和评价体系。三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区块链助推跨境贸易融资便利化
何晓军强调,在《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加强对贸易融资的支持,主要是加强贸易融资的真实性。
“我们采用了区块链技术,让贸易融资出口的企业拿到订单,在生产过程当中,就可以提出贸易融资的需求。我们用区块链来进行跟踪,来核对真实性,同时跟海关的数据、外汇管理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可以实现对贸易融资真实性的确认。”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跨境贸易融资,何晓军指出,以往53%的粤港澳贸易是中小企业做的,这53%的数据通过广东和香港贸易融资区块链技术平台的链接,就可以实现货物在跨境之后依然能够看到它真实的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粤港两地金融机构都可以对相应贸易融资企业进行融资的支持,真正实现信息对称和跨境贸易真实性的交叉,这对整个区域加强金融互动,包括贸易货物流转的真实性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会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力,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上通关效率最高,贸易真实性最高,金融信用性最高的区域,真正增强作为全球核心竞争区域的优势。
相关
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 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4114亿元
广东证监局副局长聂旺标介绍,2019年上半年,广东省共有9家企业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数量居全国第一;各类企业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4114亿元,同比增长55.75%,其中IPO融资61亿元,股权再融资245亿元,交易所债券融资3808亿元;民营企业融资2658亿元,占比达64.61%。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三大难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曲延玲回应,将从三方面助力完善和解决。
第一,出资金。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利用的力度。今年1-6月,广州分行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301亿元,同比增长137%;落实降准政策累计释放辖内法人银行机构资金665亿元,有效增强银行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能力。
第二,拓渠道。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广州分行鼓励企业组织辖内银行支持广东省内的企业,办理跨境融资。1-6月广东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2821亿元,同比增长28%;积极拓宽企业境外融资,截至6月末,广东辖内企业办理全口径跨境融资人民币结算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7709亿元,全口径模式办理外债签约备案金额折合482亿美元。
第三,搭平台。在早些年,已经建成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对接平台,一定程度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外广州分行也继续推广使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这是国家级金融基础措施,在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快速融资方面也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