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五行中属木,与人体五脏中的肝对应,因而春气通肝,也好发“肝病”。
此季节天气潮湿阴冷,人容易脾胃虚弱,如果再加上“伤春”,很容易导致肝功能紊乱。
肝就像一个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身体三大货币(气、血、水)疏通。情绪、睡眠、饮食甚至药物等,均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一个春节下来,熬夜、大鱼大肉不断,加上聚餐时的几杯小酒,这都可能令肝脏受到损伤。
养肝就是养命,所以,为了我们的“小心肝”,养肝护肝搞起来~
01整点睡,拜拜夜猫子
肝脏承担着人体的排毒功能和造血功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休养,肝脏就会逐渐失去动力,解毒功能也会直线下降。
中医讲“卧则血归于肝”,平卧的时候,血液就会充分回流到肝脏,睡眠时肝脏就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
肝一般是在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进行消化分解,也是它的休息时间。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肝吸收更多的气血和营养物质,迎接元气满满的一天!
02深呼吸,释放压力小能手
春季是情绪问题高发的时节。一是暴躁易怒,此时阳气生发、肝脏活跃,情绪上易焦躁、动怒,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绪容易激动,动辄大发脾气;二是情绪消极,情绪低落、烦躁会随之而来,有些女性月经不调、得乳腺结节,就可能与长期肝气郁结有关。
众所周知,肝脏最能忍辱负重,它每天都要化解血液的毒素,经常承受不良情绪带来的压力。俗话说:抑郁伤肝、过劳伤肝、发怒伤肝等,我们要及时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别忘了给心灵做个SPA,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来,带走压力与疲惫。
03常泡脚,暖身又暖心
泡脚最适宜的时间是每晚7-9点,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
此时泡脚、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对疏通肝胆经有一定的好处,达到滋养肾和肝、温经通络、调理肌体的作用。
04养好脾胃,肝也有益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尊称为“后天之本”,是身体消化吸收、气血生化之源泉;而肝脏,则被誉为“清净之源”,承担着解毒、藏血的重要职责。两者协同工作,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体质与健康状态。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馒头,或烤成金黄色又焦又脆的面包等,都是养脾之物。
另外,香味入脾,可醒脾,可燥湿。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生长的地瓜、山药等。
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热的食物。
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如小米色黄,最养脾土。
脾德在缓,故需食山药、红枣、蜂蜜等甘甜食物,来调和脾胃。
因此,多吃温性食物,避免生冷油腻,让脾胃和肝脏共同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05侧卧而眠,给肝一个舒适的家
睡觉的时候右侧卧位对肝脏是有益的,肝脏位于右上腹,右侧卧位时它的部位低,有益于肝脏的血液注浆,促进身体营养元素的新陈代谢,利于心脏血循环的效果。
这个睡姿,也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吉祥卧。
具体姿势如下:双脚并拢,右侧侧卧、双腿弯曲成弓字型、调整枕头让颈椎保持竖直、右掌贴脸颊,拇指压着耳后根。
06常按脚上一个穴位
针对养护肝脏,中医里有一个肝经的原穴——太冲穴,它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适度按揉刺激,可以疏肝泄气、肝火,缓解胸闷等不适症状。
【取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上,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中间凹陷处。
如果这个位置局部温度比周围皮肤温度高,或者局部颜色发红,按起来胀痛,说明肝气不舒。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点按揉这个穴位,每次3-5分钟。
07青色食物记得多吃
中医素来有“五色饮食”的说法,而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因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
例如菠菜、西洋菜、芥蓝、青瓜、冬瓜、绿豆等,有助于滋阴润燥、舒肝养血。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油腻食品,少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