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自然界的万物开始进入收藏和蓄积能量的阶段。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养生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养阴防燥、润肺健脾”,结合季节特点调整饮食、作息和起居,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饮食:滋阴润燥为主
1、少辛增酸
减少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避免加重燥气),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既能敛阴,又能开胃。 2、补水防燥 除了喝水,可饮用蜂蜜水、淡茶,避免因干燥出现口干、皮肤紧绷等问题。 起居:顺应“秋乏”,早睡早起 1、调整作息 秋季白天渐短,建议: 早睡(22:30前)以顺应阴精收藏。 早起(6:30-7:00)可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秋乏”。 2、注意保暖 “白露身不露”,入秋后早晚温差大,避免赤膊露腿,尤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以防受凉。 运动:温和适度,避免大汗 1、选择轻缓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以防出汗过多耗伤津液。 2、户外锻炼选时段 尽量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气温较高时运动,避开早晚寒凉。 情绪:收敛心神,避免悲秋 1、多晒太阳 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 2、培养兴趣 如插花、读书、秋游等,保持心情舒畅,顺应“秋收”的内敛状态。 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伤感情绪,遵循以上这些小原则,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减少干燥、疲劳等不适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