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冬春季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流脑的发病时间也集中在此时段。虽然目前流脑疫情在我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公示数据显示,流脑病例的月均报告数,2004年有255例,2016年只有10例,2017年仅报告13例),但此种疾病非常凶险,主要危害儿童和青少年,病死率可高达10%。我国曾发生过数次较大的流脑流行,流脑疫苗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程序中,成为每个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疾控中心提醒,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流脑的预防工作,尤其要按时接种流脑疫苗,别把流脑当成感冒。
一、什么是流脑?所有脑膜炎都是流脑吗?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也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肿瘤与白血病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我们通常所说的流脑,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细菌性脑膜炎中唯一能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在全球和我国的流行概况
Nm可分为12个血清群,但A、B、C、X、Y、W135群是目前主要流行的致病菌群。全球范围内都有流行或散发,每年发病人数达30万~50万。发病率最高的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被称为“脑膜炎地带”,发病率可高达1000/10万。总体来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流行的主要是A群和C群。在过去10年中,Y群流脑在美国和加拿大正成为致病性脑膜炎的重要病原,在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和菲律宾,A群流脑是最主要类型的疾病,而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主要为C、W和Y群流脑,中国为混合流行的国家,有A、B、C和W群流脑疾病,2015年中国出现了Y群流脑病例。
中国曾是流脑高发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发生过4次较大的A群流脑流行,其中1967年流脑发病率最高达403/10万。流脑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特点,在我国冬春季节高发,一般在11—12月病例开始增多,次年2—4月为发病高峰。流脑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50%以上),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但从2000年起,发现发病有向大年龄组移位的趋势。职业主要以学生(38%)、散居儿童(31%)和农民为主(9%)。以前研究认为小于6月龄婴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很少发病,6~8月龄以内婴幼儿不是流脑疫苗接种对象,但近年来6~8月婴幼儿患流脑越来越多,主要以B群流脑为多,且病情较严重,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三、健康人也可能携带细菌
大量健康人群携带Nm,但仅一小部分携带者会出现临床症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健康带菌者是流脑的主要传染源。从健康人群带菌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健康人群带菌率为3%左右,以B群为主。我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与C群,健康人群带菌者以B、C群为主,其中B群Nm带菌率最高,以15—19岁带菌率最高。
四、不同病因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由于脑膜炎的病因很多,及时找到病因,有利于后续对症治疗,改善预后。目前为止,及时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送检仍是鉴别脑膜炎病因最常用、也是最准确的手段。细菌性脑膜炎检测结果多数比较典型,即血常规和脑脊液检测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通过多次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可找到病原体,最终确诊。
五、儿童发烧抽搐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流脑的病情发展很快,出现下述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大医院发热门诊部请有经验的医师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带来不良后果。
s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于“感冒”,如发热、咽痛、咳嗽和流涕等
s 具特征性的是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
s 随后可能出现剧烈的头痛、频繁呕吐、极度烦躁、昏迷或惊厥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
六、预防流脑的措施
s 早期及时发现流脑病人,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治疗;
s 彻底清理环境和室内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亲访友,外出时可戴口罩,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并注意防寒保暖;
s 按照免疫程序尽早接种流脑疫苗,提高人群的抵抗力,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急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防止继发病例出现,控制流行;
s 对与流脑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一般选用复方新诺明,成人每天2(4片)克、儿童每天30-50mg/公斤体重,分2次口服、连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