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简称CVA16)等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病。大多数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是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菌性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较其它肠道病毒多件且病情较重,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生命健康,被喻为21世纪的“脊髓灰质炎”。
一直以来EV71和CAl6感染在总发病率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他病原体感染病例在手足口病总发病率中的比例逐渐提高,特别是CA6所致疾病自2012年起在中国大规模暴发。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由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密切接触。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易感染15岁以下儿童,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可产生抗体,但不同血清型鲜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无明显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流行发生于每年的夏、秋二季,6~9月为高峰期。托儿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液体较小。除了以上症状,还可以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可发展为重症,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至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对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进行及时救治是降低重症病例死亡率和痊愈后留有后遗症的关键。
重症手足口的早期识别: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目前EV71减毒疫苗已经上市。
五、我区发病趋势及防控建议
根据数据统计,深圳市福田区手足口病疫情在2010年到2014年期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疫情没有太大的波动。但是2015年和2016年普通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均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疫情处于上升趋势(如图1)。重症手足口除了在2011年和2014年发病人数达到22人和17人以外,其它年份的发病数均在10人或10人以下,疫情也比较平稳(如图2),但由于重症手足口病情凶险,可至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仍然不能放松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控责任依然重大。目前各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开学,学生们刚放完暑假回来还处于调整状态,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手足口和其他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学生的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防止手足口疫情的发生。结合国家和深圳市手足口病的防治指南,针对散居儿童和托儿机构提出以下的预防措施:
图1 2010年至2016年福田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图2 2010年至2016年福田区重症手足口发病情况
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隔离时间为直至所有水泡变干或按医生指示;如致病原确定为EV71型肠病毒,则直至所有水泡变干后两个星期。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