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残疾人联合会
联系电话:0755-83925022传真:0755-83920325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七路福康之家邮编:518036
粤ICP备12001664号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论语》读后感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文化便在中华大地有了重大的影响力,一直传承至今。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这么多的文化中脱颖而出?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要想了解儒家的治国之道,我们就必须了解《论语》,特别是对于“礼乐思想”要有充分的认识。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仁爱”,而这个“礼乐思想”就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一些思想依据。现如今,有许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我们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些别人的感悟——“礼”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政治统治服务;“周礼”的作用是划分人们的上下尊卑贵贱,严格规范人们的等级制度。仔细琢磨,其实这些评价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不能否认,在一代代君主的实践中,“礼”这一理论,确确实实为巩固政治统治带来了的影响,让人们思想中带上深深的等级制度——对于自己所处的阶层、自己的身份地位更加清楚,甚至是认为自己是什么阶层就永远都是这一阶层,至死都不能改变。贫农百姓因为“礼”而明白了自己与天子、诸侯、士大夫等的差距,克制自己,做最下层的自己,即便是面对剥削压迫,大多时候只会忍气吞声;天子诸侯仗着自己的地位比平民百姓高,而去压迫和剥削,例如加重税收、加重徭役(天子是对诸侯施压,而诸侯则对自己封地的百姓施压);官员为了能够牟取私立,欺下瞒上,官官相护,贪污受贿的现象不断……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礼”带给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同时,也带来了这些弊端,才会有之后的天子与其臣民的矛盾加剧,干戈流血、朝代兴替。
这些现象看似很好地证明了孔孟儒学思想中以“礼”为代表的治国之道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利益,是把人划分“上下尊卑贵贱”,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重新回到《论语》原文,用心体会,我们也不难找到孔子的“礼乐思想”的本质,也不难发现历代君主并没有按孔子的本意去践行儒学的治国之道。
在《论语》里的《八佾第三》这一篇里,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对“礼”本质的阐释,以及他提到的君臣关系应当如何维系。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孔子说,人如果做不到兼爱,不能做到仁爱,又怎么可能做好“礼”以及“乐”这两种制度呢?可见,“礼乐制度”是基于“仁爱”的基础,只有以大爱作为前提的人,才可能真正懂得如何去做好礼节,真正地明白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阶层与阶层之间应该怎样“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随后,“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句话解释了“礼”制度的本质。祭祀之礼仪,与其铺张浪费,不如一切从简,节俭一点,心意表达到位即可;同样,临丧之礼仪,与其浪费财物在形式上,倒不如表达自己深深的哀伤之情来得自然而真实。“礼”本身并不是要用形式的着装、饰品、音乐来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将心比心,用“仁爱”之心待人,用道德标准待己。对于君主而言,简言之,就是要体会百姓的感受,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群众的痛苦之上,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以使他们乐于处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对待大臣,应当“君使臣以礼”,才会收获“臣事君以忠”。由此,国家才可以实现稳定和富强,若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么百姓不忿、臣子不忠,谋反之事必起,天下必然大乱。综上所述,其实孔子提出的“礼乐制度”本意是好的,只是在人为的实践中慢慢偏离了它的本意,才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从政治的角度看,儒家在政治统治方面主张的“仁政”、“克己复礼”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只可惜在君主的错误运用中,愈来愈负面。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重读国学经典,再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或许会对历史曾经感到有些遗憾,但新的感悟也必定会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我们要不忘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