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明确了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家庭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变革,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从此,家庭教育从“家事”成为“国事”。在这一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法治保障。
一、目的
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根本任务
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家庭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四、六大内容
(一)培养家国情怀
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
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促进健康身心发展
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引导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五、八大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于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六、四种父母
“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的未来,父母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顾者、监护人,在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当下,请学做这4种父母。
“脚手架型”父母
脚手架是一种临时性结构,其特点是“支持”和“辅助”,建筑任务一旦完成便会拆除看似“无为”,其实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顾问型”父母
一个优秀的“顾问”,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核心,为了让对方达到预期目标,他们会引导对方思考利弊,适时提供意见和建议,却不会强迫对方必须做出改变,养育亦如此。
“60分”父母
所谓60分的父母,是指既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在家庭的序位上,父母应该把自己和配偶放在第一位,父母相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养育。
“成长型”父母
“成长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从不止步于当下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优秀的孩子,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合力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意味着父母要努力和孩子一起奔赴,更意味着家园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孩子终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独自前行,代替他们披荆斩棘,不如教他们披荆斩棘的本领,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是爱孩子的最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