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政府部门网站 > 区发展研究中心 > 决策咨询

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捷报频传 大通道撑起粤港澳大湾区脊梁

时间 : 2017-06-16 00:00来源 : 南方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首要是构建珠江口东西岸大通道,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真正实现珠三角城市群半小时生活圈。为迎接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全面系统梳理湾区大通道建设进展和成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方日报与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湾区大通道”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历经30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雏形显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

  3月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不断就规划征求意见,集纳智慧。与此同时,粤港澳地区大通道建设捷报频传:5月1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圆满完成振沉施工;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虎门二桥4座主塔也已经成功封顶,大沙水道桥猫道铺设完成,大桥将迈入主缆施工的新阶段。

  5月12日,省长马兴瑞先后实地察看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并强调要科学规划和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联通。

  深中通道等系列大通道将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脊梁”,打通三地互联互通的“任督二脉”。“省交通集团将以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予的历史任务。”省交通集团总经理刘晓华表示。

  珠江两岸“东强西弱”局面将彻底扭转

  湾区有别于三角洲的首要特征,就是区内交通网络发达,城市间实现一小时内通达,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和集约配置。世界三大湾区中经济体量最大的是东京湾,东京都市圈地下轨道交通线有14条之多,东京湾沿岸形成6个港口首尾相连的港口群,201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766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2亿人次。

  粤港澳大湾区提上日程,首要任务就是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改革开放30多年,由于城镇化发展等原因,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江口东岸与以珠海、中山等珠江口西岸的发展呈现“东强西弱”格局。10多年来,从珠江口东岸去往西岸,陆路交通除了绕行广州市区,就只能走虎门大桥这个“华山一条路”。

  但另一方面,珠江西岸丰富的土地资源将成为湾区时代的后发优势。4月19日,香港考察团一行为期3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考察,其重点考察区域在珠江西岸。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郑天祥看来,虽然粤港澳地区的经济总量与东京湾存在差距,但是东京湾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低,而粤港澳地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能实现对东京湾的“弯道超车”。

  “弯道超车”的加速度在哪里?郑天祥认为,珠江西岸就是粤港澳地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对中国上百个城市进行战略策划多年后,中国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也给出同样的预测。对于珠三角一二线城市及港澳的高强度开发的现状而言,亟须打通珠江西岸乃至粤西的通道,从而打开宽阔的发展腹地。

  时至今日,连接珠江口东西岸的数条大通道已经在建或即将开工,珠江两岸交通“东强西弱”的局面将彻底扭转,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奉上一份“厚礼”。

  “爬梯形”通道架起湾区闭合环路

  从珠三角高速公路布局图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大通道横纵分布,交织成“爬梯形”的闭合环路。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广珠东线、广珠西线等几条高速干线构成了纵向骨架,虎门二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以及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则跨越珠江架起了横向动脉。

  从地理上来看,几条横向大通道将珠江口两岸的城市连成直线:港珠澳大桥直接联系香港、珠海和澳门,深中通道直接联系深圳和中山,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则连接东莞、南沙、番禺,随着这些大通道的陆续建成,粤港澳地区城市间实现半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这几条横向大通道之间可谓互相呼应、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打开了珠江西岸的想象空间。”刘晓华介绍。港珠澳大桥年底具备通车条件,珠海将成为国内唯一陆路连通港澳的城市。因为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建的规划建设,中山定位为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未来6年将投资1400亿元布局大交通。同样因为大通道,江门与东岸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并确立了珠江西岸交通综合枢纽的定位。而佛山承接广州的交通优势,在虎门大桥、虎门二桥等辐射范围内,并拥有港口和轨道交通优势,未来将与广州形成广佛中心融入大湾区。

  “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快捷的交通路网,届时将极大促进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刘晓华认为。

  拉动经济筑起湾区“黄金通道”

  有关专家称,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服务业中外资投入金额分别增加0.2%和0.7%。大通道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广深高速和虎门大桥这一纵一横大通道中早有体现。

  作为连接广州和深圳的“黄金通道”,广深高速对于沿线的广州、东莞、深圳,对于珠三角城市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的经验来看,一条高速公路建成三五年后,起始点两端的大城市会沿着高速公路走向不断延伸发展,在各出入口附近形成一系列的卫星城镇或经济开发区,并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形成一条经济走廊。如意大利的太阳路通车后很快形成一条经济产业带,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高技术产业带,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中心等都是沿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从目前广深高速沿线的城市发展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点。通过广深高速,广深之间不仅架起了快速通行的大通道,也架起了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大通道。

  作为目前横跨珠江口东西岸唯一通道的虎门大桥,今年也将迎来营运20周年。20年来,虎门大桥车流量持续稳定增长:截至2016年底,累计收费车流量3.94亿车次,年年创新高,使东莞成为连接东莞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几大港口以及广州、深圳、珠海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东莞逐渐发展外向型制造业重镇。

  实际上,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大通道的逐渐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效应”已经显现。

  珠海机场的客流开始“井喷”:从2006年旅客吞吐量79.9万人次到2016年旅客吞吐量613万人次。今年,珠海机场的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春运期间,1月旅客吞吐量705572人次、2月旅客吞吐量714296人次,先后刷新珠海机场单月旅客吞吐量历史记录。珠海机场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更是表态:“香港机场的吞吐量将达到饱和,我们愿意做香港机场的另一条跑道。”

  “大珠三角再出发。”专家认为,大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入,这意味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大通道+大平台”推进大开放

  大通道齐齐上马,大动脉逐渐打通。与此同时,广东的海港、空港、城际轨道建设也在不断提速。广州加速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深圳发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在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大地上,各种运输方式的全面融合正在不断提升“广东效率”。

  “湾区经济依湾而兴。粤港澳港口群是世界上通过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大的区域性港口群。”刘晓华说,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大通道的建成,将区域内高密度的港口、机场、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贯通连接成为畅顺对接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极大促进了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

  “内通外连、协调均衡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广东基本形成。而大通道的建设,更是在广东的全国性综合枢纽建设方面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刘晓华说。

  目前,广东与陆路相邻省份均有3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也已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分工。随着大通道建成和广东邻近省份的交通建设大提速,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能量和辐射力将极大增强。

  “内强腹地,外接东盟,重塑周边经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的大平台,不仅推动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而且其产业要素将加速通达北部湾和南宁等地,形成面向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枢纽,打开新的大开放局面。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通关便利化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前景无疑可比肩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世界顶级湾区。”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说。

 

 

  在建湾区大通道简介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地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是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起自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向西跨越珠江口,以长6.8千米的特长海底隧道穿越机场支航道及矾石水道,经中滩西人工岛桥隧转换后,再采用特大跨径桥梁方式跨越伶仃西航道及横门东水道,最后于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规划建设中的中开高速、中山东外环高速对接。线路总长约24公里。

  作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深中通道是连接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同时,深中通道东接深圳前海,西联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是广东三大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交通纽带和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战略通道。

  虎门二桥

  虎门二桥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核心区域,是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路线起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顺接广州绕城高速公路南环段和广澳高速公路,跨越珠江大沙水道和坭洲水道,止于东莞市沙田镇,接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全长12.89公里。距上游的珠江黄埔大桥20公里,下游的虎门大桥10公里。

  虎门二桥项目是连接珠江三角洲中部核心区的重要过江通道,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对贯彻“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西两岸联系,强化南沙新区联接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的枢纽地位,缓解现有虎门大桥交通量起到重要作用。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珠海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新的公路运输通道。

  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长约29.6公里。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完善国家和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改善珠江西岸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