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破解“创新孤岛”大有可为
时间 : 2017-03-26 00:00来源 : 人民日报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孤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谈到科技创新时,多次强调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孤岛现象”主要是指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某一环节或要素与整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发生“隔离”,如科技与经济产出之间、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之间的隔离,各子系统间缺乏资源、信息、人员等交流,以至形成“闭路循环”。“孤岛现象”的产生囿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体制机制僵化落后、各创新主体之间协作不强等因素,造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不畅,相互脱节,产生 “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导致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效率低下。
破解“孤岛现象”,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主导、引导和疏导作用,在破解“孤岛现象”方面大有可为。
发挥主导作用,畅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地方政府要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发展上主动作为。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协同合作。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的大趋势、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建立区域综合性科技创新推进机构。目前,地方政府已成立的创新驱动推进机构,多是协调性机构,推进力度有限。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分别成立了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从组织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
地方政府要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地方政府要从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入手,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精准高效的公共研发服务;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营造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地方政府要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担当作为。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完善具体操作办法,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发挥引导作用,让创新激情竞相迸发。
注重政策激励引导。从人才引进、项目培育、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创造、科技融资等方面推出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政策;用足用好政府采购、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衔接。如可借鉴美国的“国防采购”、英国的“研发采购”等,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对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持。
加强规划约束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规划,依托产业布局科技创新项目,将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统筹和串联,使创新成果相互衔接、集成,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现实应用与转化。科学制定科技创新投入规划,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竞相跟进”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实施精准落实技术创新投入,让高效的项目“不差钱”,让无用的项目“少烧钱”,提高创新资金使用效率。
发挥疏导作用,推动科技资源和人才共享共用。
打造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互联网+科技服务”为理念,建设集科技管理、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数据“一网打尽”,达到精准服务、深度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共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各类人才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数据库,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中关村在这方面赢得了“先手”。 2016年8月,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京津冀人才圈建设工程,促进人才互动交流。这一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