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政府部门网站 > 区发展研究中心 > 决策咨询

地下空间开发,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时间 : 2016-05-17 00:00来源 : 区发展研究中心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地表以下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交通、商业、市政、环保、能源、安全等需求而进行开发建设与利用的空间。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要求。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曾出现过“逆城市化”的教训,即中心区高层建筑、高架道路过度建设带来的人流、车流高度集中,导致城市综合环境迅速恶化,城市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居民迁出、商业衰退的现象。这说明,单纯依靠以高层建筑和高架道路为标志的城市向上部发展并不是扩展城市空间最合理模式,而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实现空间立体综合利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瑞典、芬兰等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日本等国已经在探索负100米深度的深层开发。蒙特利尔经验:城市中心区立体开发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以地铁网络建设为契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建成了规模巨大的地下城。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达360多万平方米,地下街道总长33千米,在地面上大约有900个出入口,地下街两旁除设有1000余家大小商店外,还有100多家餐馆、8家大的旅馆、3个大剧场、12家电影院、多家银行。在地下街与地面之间有多个步行道路网,一步可以直达地铁车站,上可抵达市内各重要商业中心广场和交通要道。这些地下街道分为不同层次,以自动电梯运送顾客。

  上海外滩经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地下道路

  上海外滩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2010年,历时三年的外滩改建工程竣工,其核心工程就是在外滩地下建设一条6车道的快速通道分流外滩地区占交通流量70%的过境交通,地面原11车道变为4车道,大大缩减外滩地面道路的规模,将其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使被割裂的滨水地区与西侧街区重新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公众休闲和旅游观光的功能。改造后的外滩,公共活动空间比原来增加40%,绿化面积达到2.33万平方米,新增可容纳2000人就座的座椅,对游人的吸纳能力更强,舒适度也大大增加。

  香港与西方经验:市政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下地化尝试

  香港由于用地紧张,在市政设施下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将全港的岩洞进行盘点研究,确定有可能转移至岩洞的现有和将来的政府设施。已建成的市政设施有赤柱污水处理厂、港岛西废物转运站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保护城市环境和自然景观,将城市公共建筑进行下地化尝试,如法国卢浮宫利用广场地下空间通纳了接待大厅、休息室等设施,芬兰、挪威等国则建有地下体育设施。美国的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实验中心中也成效显著。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等处建有地下、半地下图书馆。

  日本经验:立法修建共同沟

  共同沟又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最早形成于法国巴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日本达到成熟阶段。1963年,日本制定《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日本相关部门需在交通量大及未来可能拥堵的主要干道地下建设“共同沟”。据统计,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近80个城市已经修建了总长度超过205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东京市区1100公里的干线道路下已经修建了总长度为126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16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正在规划修建。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