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熊彼特创新”?
时间 : 2015-10-28 00:00来源 : 国研网
发明与创新。熊彼特反复强调要区分发明与创新,发明家不同于企业家。他说,“作为企业家的职能而要付诸实现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的发明。因此,像许多专家那样的强调发明这一要素,那是不适当的,并且还可能引起莫大的误解。”“企业家不等于发明家,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尽管企业家自然可能是发明家,就像他们可能是资本家一样,但他们之所以是发明家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职能的性质,而只是由于一种偶然的巧合,反之亦然。此外,作为企业家的职能而要付诸实现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的发明。”
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更为根本地讲,熊彼特从一开始就申明生产是一个经济问题,“必须同生产的纯粹技术问题区分开来”。他认为,在生产方面,经济问题与技术问题是对立的,并举了技术经理和商业经理的例子。“经济目的支配着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
技术的组合与经济的组合。熊彼特将生产定义为一种组合,并区分了经济的组合和技术的组合。“经济的组合和技术的组合彼此并不是一致的,前者涉及现有的需要和手段,后者涉及方法的基本思想。技术生产的目的诚然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技术只是为所需要的货物去发展生产的方法。经济的现实不一定会把方法贯彻执行到达于它们的逻辑结论,并臻于技术上的完善,而只是使执行服从于经济的观点。技术理想——它是不考虑经济条件的——这就受到了修正。经济的逻辑胜过了技术的逻辑。”他还举了一个精彩的例子予以说明。“结果,我们在自己周围的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是劣质绳索而不是钢缆,是不良的挽畜而不是比赛的良驹,是最原始的手工劳动而不是完美的机器,是笨拙的货币经济而不是支票流通,如此等等。经济上的最佳和技术上的完善二者不一定要背道而驰,然而却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这不仅是由于愚昧和懒惰,而且是由于在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最适合于给定的经济条件。”最后这句话在我们今天解释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时仍然有着强烈的说服力。
甚至,熊彼特还有这样一句话,“这里所指的创新是要与‘发明’及试验区别开的,因为发明和试验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们本身对于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这正好说明,为什么发明这个要素没有得到马歇尔的什么重视。”由此可见,纯粹的技术在熊彼特发展理论中是没有地位的。
张培刚教授在序言中评论道:“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并在其他几处评论中交替使用了“生产技术”、“技术革新”等术语。如果其所指的生产技术是微观经济学上的生产函数和生产方法的意思,那么还是符合熊彼特原意的。如果是指纯粹的技术,那么就与熊彼特关于创新和新组合的原意不同了。总之,在熊彼特理论中,技术并不决定发展,这个地位是让给企业家的。
技术的作用
毫无疑问,熊彼特认为在生产中,经济问题第一,技术第二。但他也肯定了技术的有用性。“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立存在和意义。因为,虽然经济目的支配着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搞清楚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不考虑实际障碍还是很有意义的。”“考虑一下,在什么条件下机器能做更多的工作,能够多做多少,按现有的知识能进行何种改进等等,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所有这一切措施就能准备就绪,以待它们一旦变得有利时就立即付诸实施。经常把理想同实际比较,以便使可能性的放弃不是由于无知,而是根据考虑成熟的经济理由,那也是很有用处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他说到,“把那些技术革新付诸实现是实业家追求利润的主要行为。”“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前者是后者的推动力量”。不过,这也就是熊彼特对技术所给予的最高评价。
经济周期与企业家、新组合和创新
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的这样一种波浪式运动是伴随于工业变动的,而且它在一个只表现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没有变动的重复的经济世界里,将会是不可能的。”“工业变动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增长的非周期性要素,以及由于创新的结果。”“解决经济周期的根本问题的关键,只能得之于工商业历史上的事实。”
他认为,经济周期来自于创新在时间上的蜂聚和不规律。“我们指的创新所包含的一些过程,比起其他过程来,必定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作用。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铁路化或电气化,可能要花费从半个世纪到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并且包含着这个国家在经济结构和文化类型上的根本转化,它改变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直到他们精神上的雄心壮志;可是另外一些创新或创新组合,却出现和消失在很短的年限里。”“经过一段时间,直到新企业的产品能够出现在市场之前,繁荣结束,萧条开始。当创新的吸收过程结束时,新的繁荣就开始,而萧条也就结束。”
张培刚教授的评论是到位的——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不是像人们按照“概率论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有时“群聚”(ingroupsorswarms,即“成组”或“成群”),有时稀疏,这样就产生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但熊彼特的分析并未到此为止,他继而指出,“企业家成批出现是繁荣产生的唯一原因。”
完全竞争与垄断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企业“内部效率尤其是技术效率很差,浪费了机会;其在进步的冲击或外部的干扰下比大企业更容易跨台,因而更容易扩散经济萧条的细菌”。相反,他认为“大规模控制企业已成为那种旧内部的最强有力的机器”。“完全竞争不但不可能,而且效果不佳,他没有资格被树立为理想效率的模范。”“社会主义者在批评资本主义时,应依靠社会主义经济的优点,不应依靠竞争模式的优点。”
熊彼特所讲的垄断的好处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垄断是激励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垄断利润,就没有企业家愿意创新。另一方面,垄断被熊彼特作为经济稳定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着重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创新。但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也提出经济稳定性的问题。他对垄断的大企业发挥经济稳定作用持肯定态度,认为大企业是作为创造性破坏的相反力量存在的。熊彼特认为完全竞争企业是脆弱的,因为完全竞争企业更容易被新企业打垮。
一点疑问
已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组合算不算创新?按照熊彼特的定义,这不算创新,已有企业的经营者或所有者自然也算不上企业家。这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是在新旧企业之间发生的。企业内部不会发生创造性破坏,至少熊彼特认为这种企业内部的力量不足以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发展。而这就和我们现实中的观察产生了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已有企业在进行着新组合,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等。其对现有体系的破坏程度并不一定亚于新企业。谷歌和微软就是这样的例子。
小结
如果说熊彼特有什么“创新理论”的话,那么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家,而不是创新本身。
当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出现含糊时,不妨用“新组合”去替代和理解它,至少这是熊彼特创新的原意。熊彼特创新除了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经济问题;技术本身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次要的。技术的先进性更与创新和发展无关。
熊彼特用企业家和创新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企业家和创新的结果,创新总是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那么就不存在没有企业家和创新的资本主义;如果没有了,资本主义就灭亡了。具体到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的差异只不过是企业家和创新多少的问题。
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对于纯市场行为所形成的那部分,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恰恰是因为新企业总是集中出现,而不是连续平滑地出现所导致的,这不同于地理上的产业集聚,而是时间上的集聚。归根结底,这只是一种规律——熊彼特规律。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以上就是提出这一概念的鼻祖——熊彼特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