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余枫副区长的精心部署下,福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聚焦成为“建设福田中央创新区的主力军、打造福田都市型先进制造高地的主攻手、发展福田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军”的目标,全力以赴推动我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发展,取得系列新发展、新成效。今年以来,我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晶泰、宜搜、佑驾三家科创公司在港上市,工业、互联网指标增速全市第一;成功招引招商创科、中煤科工、一汽等50余个优质项目,意向投资超千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增速全市第一;“一榜三令”高质量完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辖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三年增长7.6倍;深化落实“五同”机制,在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结果通报中获得创先类区优秀等次;工业、互联网、软服、科研4项指标合计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情况
2024年5月,根据机构改革部署,我局迅速完成原区科技创新局和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合并重组,组织精干力量快速进行职能梳理、人员搭配、建章立制,确保思想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新机构高效运行,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一)科创要素跨境流动便利性增强,河套深圳园区科研环境显著提升
紧密协同河套发展署等市部门,充分履行属地党委、政府职责及行业主管部门责任,打造高水平科创生态。在推动深港科创要素跨境流动方面,一是提升科研人员跨境通勤效率。支持科研人员自驾或乘坐跨境巴士便利跨境通勤,已备案超40辆港牌车、1000名科研人员。二是实施科研货物“分线管理”。落实海关总署《海关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若干措施》,主动对接企业机构宣介政策。三是探索数据跨境及国际互联网高效访问机制。河套数据跨境需求纳入《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实现清单外数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跨境自由流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跨境交易规模全国第一。在营造一流科研环境方面。一是实行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和人才认定机制。市科创局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全国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人才认定机制,实现“破四唯、立新标”。二是推行“白名单”制专业资格管理便利化政策。市市监局发布《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河套深圳园区专版)》,支持建筑、医疗、法律、金融等8大领域共28类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直接提供专业服务。三是构建国际化园区服务体系。河套发展署上线河套“虚拟园区”服务矩阵、“i河套”小程序和二维码,实现科研服务、生活服务事项“一码集成、一网通办”。升级打造河套“e站通”,一站式办理1351项政务服务、301项香港特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事项。
(二)高端科创资源加速集聚,世界级科研枢纽建设迈上新台阶
锚定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定位,稳存量、扩增量,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一是布局建设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等6个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打造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二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化合物光芯片平台、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平台等10家行业级中试平台,打造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三是落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招商创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华润生命健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3家高水平创新机构揭牌;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和香港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同步建设,“一区两园”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三)战新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经济指标增速全市名列前茅
一是战新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持续壮大。2024年福田区实现战新产业增加值1187.08亿元,增速12.7%,超出全市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培育出智能终端、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5个百亿级集群,形成“千亿引领、百亿支撑、十亿接续”的优势产业梯队。福田区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深圳市唯二上榜的产业集群之一。培育晶泰、宜搜、佑驾三家科创公司成功在港上市。
二是经济指标增速全市名列前茅,经济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我局负责的工业、互联网、软服、科研4项指标,合计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速11.2%,比去年同期高6.9个百分点,拉动GDP 0.7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49.9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45.89亿元,增速12.5%,排名全市第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821.22亿元,增速32.8%,高于区下达目标(25%)7.8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三,拉动GDP增长0.85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收165.09亿元,增速21.3%,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拉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科研指标降幅收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200.83亿元,增速-3%,较上年同期收窄5.7个百分点。
(四)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双招双引”创历史新高
一是出台《深圳市福田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新推出大模型研发支持、算力服务支持、语料数据支持和场景应用示范支持等10余条政策。以“模力福地”计划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支持,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在福田区集聚与发展。二是深入开展产业研究,形成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图谱、技术图谱、招商图谱,明确招商目标区域、目标机构、目标企业,形成招商目标企业清单。三是积极赴外开展招商,开展超20次专项招商引资活动,上门对接超100家招商意向企业,累计落户项目50余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包括国内中国工业防火墙TOP1启明星辰、招商局能源运输子公司云链数智、国产操作系统领军企业统信软件、华为深度合作伙伴云锐信息等十余个行业领先项目。
(五)落实“一榜三令”高效执行机制,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目标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证券化模式改革创新。2024年,全区专利质押融资登记金额139.21亿元,同比增长89.1%,体量全市第一;发布3支证券化产品,规模达5.98亿元,其中第二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推动深港两地金融合作和科技创新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二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完成搭建1个算力中心+2个云平台的供给体系,本地部署国际先进算力4000P以上,接入全国算力资源池140多家,平台可调度算力规模超10000P,超过原计划233.3%,规模居全市第一,全国前列。此外,我局助力深圳获评5G应用扬帆之城,获得第二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4个全国一等奖。三是发挥福田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促进研发投入超百亿,增速达38.33%,全市第一;通过优化空间供给、强化资源集聚和精准服务,统筹超10家楼宇合作,拓展产业空间超20万平方米,建成福田区首个市级软件产业名园,创新活动愈发活跃,各类创新载体数量增至385家。四是打造工业设计制造高地。辖区多家企业获得工业设计重磅奖项,华为数字能源全液冷超充揽获2024年度“红点奖”和“iF奖”双料设计大奖,玩出梦想荣获第五届金芦苇工业设计优秀产品奖,5G基站密度和多功能杆密度全市第一。五是实施平台经济质效提升行动。通过梯度培育和大力招商双管齐下,已新增50亿级平台1家(荣耀软件)、10亿级平台4家(奇付通、星桐科技、伊登软件、萨摩耶)、1亿级平台5家(星巴克创新中心、北科瑞声、中交出行、龙广信息、海云安),平台经济企业梯队结构进一步优化,辖区亿级平台企业突破100家。
(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三年增长7.6倍
福田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3年增长7.6倍。一是建立2024年福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企业库,入库企业超3300家,为上百家重点培育企业库企业提供一对一材料预审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认定通过率,累计组织超600家企业申报国高企业认定,认定通过超500家。二是累计开展“我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宣讲”等系列主题活动31场,培育覆盖企业上千家。三是结合“助企行”“挂点服务企业”等专项企业服务工作,累计走访375家企业,在子女教育、人才住房、产业空间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企业,深挖企业发展增长点,鼓励企业在我区扩大规模、扩张业务。
(七)深化落实“五同”机制,“百千万工程”考核获优秀等次
2024年5月,在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评价结果通报中福田区被认定为创先类区优秀等次,“福田+1”发展模式实现新成效。一是推进飞地标杆园区建设,在博罗的深博智造产业园一期项目用地竞拍成功,该项目整体占地300亩,将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2024年新增4家福田总部企业,项目投资额超3.7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5亿元。二是健全招商常态化工作,持续提升产业协作质效。赴北京、山东、安徽等地招商,举办双向推介活动5场,持续举办7场“福田+1”宣传推介活动,推进启悦光电、深博福田科技等优质项目落地,项目投产后产值超26亿元。三是强化乡村振兴工作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会同隆安、马山、上林三县准确把握粤桂帮扶协作资金支持方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等30个协作项目。发挥电商平台、832平台和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宣传力度,销售特色农产品金额超过8900万元。选派16名教师、34名医生到三县开展帮扶协作,分享福田经验,建立“传帮带”关系。
二、2025年工作计划
我局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指示要求,加快构建完善都市型科创区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河套深圳园区建设,把改革“先行一步”转化为创新“领先一步”,加快迈向“中央创新区”,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
(一)加快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强化署区协同联动,形成深港科技创新高效协同机制。到2025年,力争集聚深港重大合作平台20以上、全球顶尖科学家实验室10个以上、顶尖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打造卓越研究中心10个以上,实现海外留学经历人才占人才比例超过50%、国际人才年来访量超过2万人次、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超过100个,有力支撑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争取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发起更多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试点“香港注册+河套运营”新模式,推动更多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加快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二)加快推进都市型科创区建设
优化“分布式”科创空间供给,完善空间载体供给链条,创新构建企业孵化与培育发展的专业服务生态,打造一批高端专业楼宇,拓展一批产业空间。壮大战新产业集群,推动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1400家,做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等3个千亿级集群,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半导体等5个百亿级集群。招引创新头部企业,构建“一产业一龙头、一集群一基金”企业培育模式,建立潜力企业评估模型,建立产业链招引、靶向招引机制,形成龙头引领、链主支撑、“隐形冠军”集聚的产业梯队。集聚创新重大科创平台,探索创新联合体组建新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产院创新共同体”,推动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突破400家。创新科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组建科技企业培育联盟,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全链条政策体系,2025年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组建科技成果“快保护”机构,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体系,建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三)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
落实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措施,引入不少于10家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模力福地”,推进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建设,让算力资源市政化,为企业提供惠企算力,力争可调度算力规模实现20000P。开展场景标准创新,搭建AI场景地图,建设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组建场景建设军团。探索建设千模加速器生态社区,开展科技孵化器“腾笼换鸟”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开展企业培育行动。
(四)加快打造智能制造高地
优化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都市制造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深化企业培育、组织形态、载体供给、服务配套“全链条”机制创新,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创新企业培育模式,聚焦总部型制造、研发型制造、服务型制造、平台型制造,探索制造业“一链主一梯队”发展模式,构建优势集群投入增长机制,推动2025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8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750家。
(五)深化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的“福田+1”区域协同机制
深入发展对口协作共建体系,加快打造全省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福田样板”。不断强化产业协作,打造规模4800亩以上的飞地经济标杆园区,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运营中心,赴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工作、对接超100家企业,召开10场以上推介会,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新模式。持续深化民生帮扶,围绕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开展更大范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借助福田区“五型”农业发展优势,推动福田区现代农业产业与协作地区产业结合,带动产业“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