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之窗 > 基层篇 > 建设12个社区服务中心 > 项目成果

建设12个社区服务中心成效

信息提供日期 : 2013-01-29 00:00来源 : 区民政局
2014-01-29

  (一)领导高度重视,发展目标更明确。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是市政府推出的新型社区服务项目,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经组织多次社区调研、召开2次常委会讨论审议后决定实施。区政府将“建设12个社区服务中心”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全力筹建,9月份上升为全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项目之一品牌推进。经区民政、财政、采购部门和各有关街道的密切配合,经费来源、场地资源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12个中心的招标工作顺利完成。整个筹建过程,区领导高度关注,严格要求厘清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等组织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重置、职能交叉,注重改革创新、务求实效,使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有方向、发展有目标。区主要领导还亲临各社区服务中心视察,提出科学发展要求,促进中心建设服务健康有序推进。

  (二)注重供需对接,服务内容更具体。

  12个中心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进驻前后普遍用了2个月以上的时间去摸清社区的“家底”,包括社区内的小区楼宇、人口比例、社区单位、社会组织、人文经济和自然景观等基础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走访、入户访谈、问卷调查、集中座谈等形式,找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经分析研判后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立服务项目和内容,实现供需对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莲花一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工以手绘方式标识所到之处,制成一张社区地图,决不落下一家一户。金地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牵手劳务工”关爱工程,开展“进工厂、进宿舍、到中心、到户外”的“双进双到”系列服务,让外来劳务工切身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其他中心都能够根据辖区不同的居民需求和人群类别,开展不同的特色服务,体现在细微关怀之处。

  (三)搭建互动平台,各方交流更通畅。

  社区服务中心的进驻,在社区搭建起一个促进和谐、融洽关系、改善民生的服务平台,调动了社会、市场和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每个中心都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组织社工在社区“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举办一系列有凝聚力、有影响力的服务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助,社区矛盾在减少,邻里关系在融洽,中心渐趋成为政府与居民间的桥梁、纽带,居民与居民间的“润滑油”、“调和剂”。各中心还专门制作、印发宣传折页、便民服务卡、社工名片和报纸刊物,宣传服务宗旨、社区活动,“有困难找社工”的氛围逐渐形成,“有问题找社工”的意识也渐入民心,受惠居民成倍增长。

  (四)整合社区资源,服务成效更直接。

  房源不足是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服务的通病,我们坚持利用好社区资源。民政部门专门召集5家中标单位与12个社区工作站(居委会)负责人进行对接,与街道、社区一起穷尽办法落实中心办公房源,保证每个中心基本办公所需,为服务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经常深入各个中心了解情况,协调工作,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运营方法和服务技巧。各中心短期内走访了所在社区单位,争取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业委会、管理处等社区单位的支持,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计生服务中心等资源开展各类活动,解决场地不足现状;主动“走出去”,深入各个小区开展服务活动,让居民直接体验服务。新沙社区服务中心与国都高尔夫花园二期管理处密切合作,有效利用小区的活动平台定期组织活动,有效地拓展了活动场所。

  (五)完善服务机制,社会工作更到位。

  按照《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运营标准(试行)》要求,各中心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运营、财务、场地、文档、人力资源、项目、服务成效等多项服务管理制度,使中心运营得到制度化保障,规范化运作。各中心在运营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了社区居民需求调查、服务评价及反馈机制,根据居民需求的变化及其服务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出调整;制定关于服务申请、服务提供和服务终结的规范程序,形成常规化的服务绩效内部测评机制和有效的服务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服务过程和服务质素进行总结反思。每个中心通过多种渠道,招募不少于20名的社区志愿者,并发展一批中心会员,形成“社工+义工+会员”的多方联动机制,参与中心服务策划,协助举办社区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

  (六)培育社会组织,服务成本更节约。

  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以公共服务为重点,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基本上从政府承担社区服务的较为单一的供给渠道,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和市民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良好格局。政府通过统一招标采购,确定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主体,为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发展壮大的平台,推进了社区服务市场化改革,大大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通过一系列的机制约束、监管、评估、考核,也促使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实现共赢。目前,社区公共服务主要由社区工作站提供,而引进社区服务中心后,社区工作站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处理社区管理事务,一些琐碎的服务活动,特别是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举办完全可以交由中心承担,减轻了社区工作负担。如沙头街道以服务外包方式,将“邻里互助计划”等项目活动交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活动精彩程度增加,效果也大大提升,尤其在“社工引领义工”加强社区服务方面,成效显为突出。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粤ICP备12001664号网站标识码:4403040003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41号 区政府行政执法投诉邮箱:ftfzb2017@szft.gov.cn 区政府及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