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信息提供日期 : 2024-03-07 10:10来源 : 福田区健康教育所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41种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潜伏期通常为7-14天。
也就是说人体感染了病毒到出现症状通常需要7-14天,甚至有的病例感染后超过一个月才出现症状。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主要宿主是啮齿类动物、鼹鼠和蝙蝠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老鼠。
症状
顾名思义,流行性出血热通常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
病毒侵入人体后,身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发热症状;病毒攻击内皮细胞,血管被损害,出现出血症状。
出血热的典型症状是“三痛”“三红”——
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脸、颈和上胸发红的症状。再严重者,各类器官受损,导致机体出现并发症。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就是说通常病毒存在于动物身上。
今天鹿小福就来告诉大家,出血热是怎么从动物传到人的:
1. 呼吸道传播
即鼠类携带的带有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在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人体。
2. 消化道传播
即人类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感染。
3. 接触传播
即人类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导致感染。
4. 垂直传播
即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 虫媒传播
即螨虫叮咬人类可能存在传播该病毒的风险。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原则
以物理防制与接种疫苗相结合
物理防制
通俗来说就是防鼠,防老鼠从外面进入家里。
封堵外界与户内连通的孔洞;
关门关窗,门缝不宜留得过大;
保持居住工作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
不将食物暴露在空气中,储存得当;
不吃可能被动物污染的食品。
接种疫苗
从事野外户外工作者、户外探险者建议接种出血热疫苗。
出国前可向海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或者登录海关总署网站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
在前往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前,建议相关人员接种疫苗。
温馨提示:
建议居家做好物理虫鼠防制,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带好手套、口罩等,做好个人防护:
1.清除鼠尿、粪和鼠窝等接触鼠时;
2.清扫闲弃已久的棚子或房屋时;
3.清除曾有老鼠孳生的田间杂草杂物 ;
4.工作环境中有鼠类滋生、活动(如粮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