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信息提供日期 : 2014-03-01 00:00来源 : 福田网
去年11月5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申报单位,福田区代表深圳市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创建资格。2月28日下午,福田区委区政府在益田村文化广场举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标志着整体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张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岳川江,福田区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的负责同志,福田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的负责同志,福田好公民代表,辖区文艺骨干、文艺协会、文化企业、文化义工代表以及益田村居民等近800人参加了活动。
动员大会现场
签订十大文化功能区目标责任书,以“军令状”形式细化任务、狠抓落实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张文作示范区创建动员部署讲话,他指出由福田区来承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福田文化的新崛起,必须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也离不开广东文化强省、深圳文化立市的难得机遇。唯有找准福田文化发展的落脚点,狠下功夫、多出实招,才能让广大市民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福祉。
签订十大文化功能区目标责任书
动员会上,区长王强与各职能部门签订十大文化功能区目标责任书,以“军令状”、责任书的形式,细化任务、狠抓落实。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岳川江分别致辞,他们均表示福田区要以本次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和利用好区域优势,建设长效机制,为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经验,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群众节目演出
活动现场还穿插着交响乐和歌舞表演,大部分都是福田区宣传文体系统内部创作的作品,演员们技艺精湛、惟妙惟肖,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群众文化节目演出
福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提出打造“十大文化功能区”,旨在以此为抓手,推动工作重心从硬件建设转移到文化功能发挥,工作主体从政府自身转变为全社会参与,文化阵地从关注体制内转变为体制内外全面铺开,文化产品从同质化转变为统筹发展、突出特色,文化服务从单一渠道转变为现实与虚拟兼顾。这“五个转变”,将让福田文化生产力竞相迸发,文化创造力充分涌流,最终实现公共文化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示范区”创建期间,福田将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基地,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以公共艺术功能区、图书馆阅读功能区、数字文化功能区等为基地,确保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链。
福田区将合理布局十大功能区的地域分布,使公共文化设施遍布街道社区,并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群众文化节目演出
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平台,建立周到细致的公共文化参与体系
福田将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平台,建立周到细致的公共文化参与体系,保障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充分利用广场文化功能区、公园文化功能区、街道特色文化功能区等公共空间,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市民的普遍参与。充分发掘现代戏剧功能区、博物馆功能区、地铁文化功能区等精品文化空间,继续打造“孟京辉戏剧演出季”等品牌文化活动,促进市民的自觉参与,极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群众文化节目演出
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孵化器,建立更富原生性和创造力的公共文化创造体系
福田将以“十大文化功能区”为孵化器,建立更富原生性和创造力的公共文化创造体系,保障公民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借助主题文化馆功能区的改造和提升,实施“5+2”工程,每个馆打造一组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文艺团队、开设一个艺术沙龙等,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创造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市民文化创作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群众文化节目演出
每万人拥有一个标准图书馆;推出“让市民走进音乐厅”低票价工程;引进高端文化名人孵化特色文化项目;打造拥有30个博物馆的全国最大民间博物馆群。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区坚持高品质智慧型的公共文化发展路径,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均衡性。福田近年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文化与民生互动互补,公共文化大餐提升群众幸福感。
群众文化节目演出
强化公共文化的“输血”机制
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福田申报、深圳创建”,把福田区作为先行区,带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要求市有关部门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支持福田区创建工作,并把创建示范区的工作目标列入深圳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工作。福田区成立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在全区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区相关部门、各街道一把手要亲自统筹和实施辖区内的文化发展工作。
强化公共文化的“输血”机制和创建保障。福田区委、区政府先后确定从“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到“建设高品质国际化文化强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近、中、长期公共文化发展目标,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近10年来,福田区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基础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完成了“一公里文化圈”的硬件建设;区、街道公共文化投入,已纳入年度预算,并足额拨付;2012年,区政府还设立了每年1亿元宣传文体事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文化项目、活动等软件建设。未来两年,结合示范区创建,区财政预计投入两个“4个亿”,一是用于继续完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体系,一是围绕提高服务效能,加大公共文化活动、服务项目、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
织好公共文化服务网
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人性化、网络化、体系化覆盖。福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坚持与国际相关惯例接轨,以服务人口、辐射半径为基准,以均衡覆盖、便利到达为原则,着力打造“一公里文化圈”。截至2012年底,全区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04个,建成较为完善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成区属文化馆7个,实现传统文化馆戏剧、舞蹈、音乐、书画、钢琴、非遗等服务的主题化、专业化、分众化和集成化发展;建成街道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88个、各类文化广场50个,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无盲点均衡覆盖;还建成各类主题文化墙123面、社会投资博物馆6个,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3.4万平方米。其中,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和省特级馆,区图书馆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10个街道文化站有8个省特级站,另有2个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2个省十佳文化广场。“一公里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在全国公共文化领域享有盛誉。
完善“免费开放”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惠民效能。2008年,福田区早于国家要求三年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规范服务,各类文化设施的服务时间远远超出国家标准,群众到馆率、图书流通率、流动服务量等效能性指标方面,已达到国家东部优秀标准。
创新服务方式,多主体、多品种、高质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福田区公共文化“创新服务”有“四个结合”:一是结合中心城市群众喜爱在绿地、花园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特点和行为方式,因势利导地按照“一公园一特色”,打造了“莲花山大巡游”、“热舞皇岗”、“书画笔架山”、“乐在梅林”、“花艺中心”等五大主题公园文化阵地。二是结合不同地域、不同群体集中居住地区,文化需求内容、方式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国际社区建设凸显国际化元素的东海城市文化广场,在下沙社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在中心书城建设艺术生态广场。三是结合中心城区市民文化艺术素质较高,普通群众欣赏高雅艺术的诉求较强的特点,定向实施低票价工程,让普通市民也能进入高雅艺术殿堂。四是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迫切需要适应环境、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工会读者服务工程”、“外来青工文化节”、“来深建设者才艺大赛”等,各类群体都能便利参与各自心仪的培训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
撬动社会资本办公共文化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活力。近年来,福田区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在公共文化领域大力实施“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在全市率先创设“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作为区委、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机构,彻底改变了原有“政事不分”、功能分散、各自为政的运行格局。
为了在新的体制格局下引导和激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1个亿,设立宣传文体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撬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方面还专门制定和发布了制度性文件。
作为新兴现代化城区,在调动社会力量方面,福田区十分注重大师、名人的培育和引进。这几年,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柔性引进了郎朗、王鲁湘、孟京辉、印青等文化“名人”,有效提升了新兴城区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