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工作,从来都不是停留在嘴皮上,而是体现在一步步丈量辖区的脚步上,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心里。
社区民警想要切实做好反电诈工作,如何在基层遍地开花呢?近年来,随着电信诈骗的不断衍变,隐蔽性更强,诈骗手法更多样。例如疫情初期的“口罩诈骗”,面对单身男女的“婚恋交友诈骗”等。
反诈工作刻不容缓,不仅要在线上做出提醒,线下更要迈开腿,积极走访,找准方法,才能让辖区群众警惕起来。在这方面,梅林派出所翰岭社区有“妙招”!

在翰岭社区一小区内,在每个单元楼的门口,放有一个20cm×30cm大小的人脸识别显示屏,作为进出楼的电子锁。而在界面的下半部分,则出现了近期发生的诈骗案件。白底黑字,格外吸睛,让每位住户都近距离地感受到,电信诈骗的的确确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每个人进门,只要一刷脸,就能看到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久而久之,大家心里就有了警惕。”梅林所翰岭社区警长潘建念介绍道。
电信诈骗与反电诈工作是一场拉锯战,不仅要求基层民警有“妙招”,还要有恒心!近年来,翰岭社区多措并举,积极开展防骗宣传工作。

一是利用派出所成立的反诈骗专业队,上门派发传单,尤其针对一些前期排查到的老人,时常上门普及防骗知识。
二是地毯式张贴海报、宣传册,以真实案例做提示、警醒。
三是精准防骗,例如针对近两年盛行的“婚恋交友”诈骗,对单身男女,专人上门“一对一”开展宣传。
四是人力、物力、技力相结合,利用社区业主公告群,及时推送诈骗案例,再由群里各个物业负责人推送至诸多业主群,实现“点—线—面”式的宣传。
五是积极发挥“大屏效应”,利用人脸识别屏、小区宣传屏、物业APP等平台,全方位开展防骗公益宣传。

在多措并举的大力宣传下,翰岭社区的防骗普及率大幅提升,电信诈骗发案率呈下降趋势。
福田警方温馨提示:谨防电信诈骗,绷紧防范之弦。当接到陌生短信、电话时,坚决做到不轻信、不害怕、不转账汇款,谨防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