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红树林及其保护工作的建议》已收悉,现就福田区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设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以下简称“生态公园”)面积约38公顷,位于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侧,南面为深圳湾海域,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河相望,是连接两个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廊道,是一个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生态公园建设前,地块功能混杂,除在南侧存留一片人工红树林外,分为10宗用地使用,同时还聚集了三十多家经营商户,一百多处违法搭建。长期作业的运沙码头,练车场、灯光球场的噪音、夜晚灯光,让滩涂湿地失去了本来面貌和原有的生态功能,同时对两岸保护区内的动物栖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恢复新洲河口滨海湿地环境,给市民提供一个体验红树林湿地、认识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场所,2012年,福田区政府财政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建设生态公园,并于2015年12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生态公园在功能上定位为“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缓冲带”、“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红树林湿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适度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在规划分区方面按照用地现状和实用功能划分为游览区(入口服务区和红树林科普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复育区。其中游览区和生态缓冲区完全对市民开放,生态控制区位于深圳湾腹地,是鸟类等生物的集中栖息区,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二、民间机构参与管理的模式
在生态公园的运行管理上,福田区区政府在探索试点引进“政府+社会公益性组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新模式。
2015年11月,福田区人民政府和红树林基金会(MCF)签署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了红树林生态公园综合管理的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和创新“政府+社会公益性组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公园管理模式,福田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以下简称环水局)与红树林基金会签订《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委托管理合同》,将生态公园的日常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科普教育任务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的互补优势,扩大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社会影响力,创新市政公园的管理模式,并实现红树林生态公园后期管理资金部分社会化募集。
三、积极开展滨海湿地修复工作
生态公园是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的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基于生态公园“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缓冲带”、“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生态公园自开园以来积极开展滨海湿地修复工作。
生态公园老新洲河口及大湖沿岸均为陡坡,且土壤贫瘠,不适宜红树植物生长。为改善该情况,通过对园区内老新洲河口堤岸、大湖南沿岸进行改造,塑造缓坡、铺设海边淤泥等,营造事宜红树生长的环境,同时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和公众志愿者进行科学的红树种植;另外在湖区和老新洲河口搭建生态浮岛种植红树。自2016年至今,共种植秋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3万余株。
生态公园南区共有红树林5.2公顷,其中1.1公顷为90年代种植人工林,后来逐渐扩散形成无瓣海桑-桐花-老鼠簕群落。为了提升恢复本土红树林群落、改善鸟类栖息地,开展建设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首先对深圳湾无瓣海桑的面积、扩散速度、林下结构等进行研究,为公园南区的无瓣海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编制了《深圳湾无瓣海桑控制治理方案》,研究制定“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方案”,对生态公园无瓣海桑进行了实验性清理,恢复候鸟栖息滩涂约6000平米。
四、自然科普教育
场所是进行自然教育的基础,也是体现自然教育理念与核心信息的教育载体。为更好地向游客传播自然教育理念,生态公园设计制作了一系列自然科普解说牌、宣传栏等。
2016年规划设计生态公园访客中心,面积约为1000平米,是一个以红树林滨海湿地为主题的科普展馆,同时配备科普教室、放映室和手作室,将成为生态公园未来自然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预计于2018年底投入使用。
生态公园以场域特色为基础,构建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学习深度、学习时间和资源投入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如“深圳湾的小钥匙”基础导览课程、“野花野草”课程、观鸟主题课程等。同时招募自然导赏志愿者,进行系列博物认知和自然教育学习,成为生态公园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经过培训的自然导赏志愿者会在带领市民游园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介绍红树林和鸟类等科普知识,另外还设置“清理外来入侵物种-打绿怪”、生态浮岛工作坊等活动,让市民参与到生态公园生态建设中去,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开园至今,生态公园开展一系列服务市民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300余次,参与活动人数愈2万人。
感谢你们对福田区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和期待你们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