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立体街道”雏形显现
信息提供日期 : 2015-02-02 00:00来源 : 南方日报 信息索引号 : /2015-3965825
围蔽施工的华强北。地铁7号线建成后,华强北主街是否将作为“步行街”此前争议颇多。
地铁7号线建成后,华强北主街是否将作为“步行街”此前争议颇多。2月1日,深圳地铁集团和福田区城改办处证实,华强北地上商业街今后将永久性改作步行街,不再设有机动车道。该方案已在市长办公会议上通过,目前已进入前期设计阶段,该步行街有望在7号线开通时一并向市民开放。
地上商业步行街只是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的其中一部分。随着地铁7号线的推进,华强北地下商业街将在今年3月完成主体施工,预计明年底投入使用。据透露,该地下商业街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纵贯地铁1、2、3号线,建成后将成为“已知的国内最大的地下商业空间”。
华强北地下商业区正在施工,预计2016年底投入使用。
华强北将现2万余平方米地下商业空间
在地铁7号线华新站建筑工地可以看到,一排排钢柱支撑起了三层地下空间,场面蔚为壮观,这是华强北地下空间项目首次对媒体开放。负责地铁7号线建设的中国水电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目前进度符合预期,今年年初就将进行设备设施安装。
深圳地铁7号线分公司经理雷江松介绍说,华强北路地下空间为南北走向,南起深南中路,北至7号线华新站南端,全长830米,宽28.1米,总建筑面积70530平方米。地下空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地铁1号线华强路、2号线华强北和3号线华新站的换乘车站,目前主体结构完成率达到80.1%。
该地下空间高度约26米,上下分三层。负一层为商业街,负二层为站厅,第三层为站台列车层。“负一层的商业空间大约为2万多平方米,是目前知晓的国内最大地下商业空间。”雷江松表示,华强北地下商业空间主体工程将在2015年3月份结束,将和地铁7号线一同在2016年12月份投入使用。
该地下商业空间未来将发展怎样的业态,目前尚不得而知。华强北商会会长、深圳顺电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此前曾表示,“地铁7号线开通后,地上物业肯定会和地下商城联通,但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地下商城如何与地面的业态匹配,如果地下经营面积过大,会对地上商业造成冲击,最终适得其反。”
未来华强北地下商业空间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与如今地铁1号线的“连城新天地”地下商业街规模相当。而目前,华强北片区总商业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米,因此新增的商业面积或将难以对地上商业构成冲击。同时也有专家表示,该地下商业项目,未来势必将和地上商业形成差异。
“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地铁建成之后,华强北商圈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购物体验的提升将会带来比以往更多的客流。从这种角度来看,没必要不担心地上地下竞争和分流的问题。”华强北街道办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
早在2012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第一直属管理局召开的“华强北立体街道设计方案初步审查会议”上还提出,“将一并研究华强路车流使用地下空间的可能性。”不过,从相关负责人介绍的情况看,该地下空间应该主要是一个“商业步行街”,暂未有提到通车方面的考虑。
华强北主干道将改为景观步行街
在日前的采访中,地铁集团还透露,深圳地铁7号线建成之后,华强北地上的商业街将永久性改为步行街道,以后华强北商业街将没有机动车道。“去年7月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已经明确了华强北街将改造成为步行街的思路。”区城改办工作人员房莹透露。
华强北路段两侧均有许多超市、商场,市民逛街需要在两边来回“穿梭”。在地铁围挡施工之前,由于华强北长期实行人车混行,这就造成该片区常常出现人车拥挤、险象环生的场面,交通隐患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大量汽车的堵塞,也让华强北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给市民购物带来不好的体验。
早在2005年,政协委员黎慧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将华强北改造成商业步行街”的提案,建议在华强北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将华强北与华强南连接起来成为无车流通行的商业步行街。她在提案中还提出,“振兴路、振华路和振中路三条东西走向的路不妨继续行车,但须按照原路线通过华强北路段。”
不过,关于华强北街是否要改造成步行街,此前一直存在争论。反对者既包括普通市民,也包括当地的不少商户。在一些市民来看,华强北改作步行街之后,虽然道路不再拥挤,但由于公交将不能直抵商圈核心路段,逛街势必要绕路。有人还就此提出了折中方案,比如“周末实行步行街,工作日允许机动车通行”等。
而一些商户的反应则更大,主要是担心禁止机动车通行后,会造成片区内物流效率低下,加重商贸流通成本。“如果华强北改成步行街,这些货将只得借助人工拖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当地一名货主表示。
不过到了2013年初,随着华强北围挡施工进行,该街道不得不被改为“临时步行街”。彼时,关于“华强北步行街”的提法再度兴起。而临时步行街也就成了观察的样本。“经过一年多观察,我们发现改成步行街对商户的影响并不那么大,而市民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逛街方式。”华强北街道一名工作人员称。
“今后,华强北路将禁止机动车通行,道路两侧预留7.5米左右的应急车道,供消防等车辆通行。”房莹说,对于其他的公共空间,大型商场门口的部分仍做展场;另外的部分用于做绿道、遮阴树木、标志牌和其他人文景观。同时,还将在重要位置设置专用小推车的货物导向通道,保证物流的畅通和有序进行。
另外,振华、振兴、振中三条东西向道路仍保持现状,可通行机动车。据其介绍,目前步行街整体方案正在进行前期初步设计,商户沟通工作也已经做过几轮,预计改造工作会和地铁建设同步进行,即在2016年底正式向市民开放。
专家观点
华强北地面商业潜力不足
应加快建成立体交通格局
脱胎于旧工业区空间格局的华强北路,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条驰名国内外的著名电子商业街。然而,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华强北路逐渐受到空间资源紧缺、交通负荷超重、配套设施老化、环境品质下降等城市问题的制约,并显著影响到整个华强北地区商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发展。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负责人顾新介绍,由于该片区是在工业厂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并没有进行地下空间规划,于是就形成了人车混合、道路拥挤的现象。“目前片区外围道路已完全饱和,停车难的问题突出,再加上‘中国式过马路’在华强北很普遍,也容易发生各种交通冲突。”
另外,由于早期基础设施薄弱和道路密度过高,片区商业空间拓展也受到极大限制。华强北片区地上建筑规模最多只能支撑600万平方米,而现在已经达到极限,但还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至少比业主们的诉求还差了150—180万平方米左右,所以业主对于扩展商业空间的诉求也很强烈。”顾新说。
拓展一个片区的交通和产业空间,一般通过城市更新改造来完成。但对于寸土寸金的华强北而言,传统的更新手段也许并非最好的方式。“主要是现在的改造成本非常高,往往是‘拆1赔2’比例。另外,交通方面也有很大的压力,除了片区内部的道路,外部道路也没几个出口,挖潜力都严重不够。”
为此,从2009年起,市规划部门便提出要在华强北打造“立体街道”的想法,并联合区政府共同开展了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活动。2013年初,随着深圳地铁7号线的建设,华强北立体街道建设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未来的华强北立体街道,除了包括现有的地上街道,即将建成的地下空间之外,还将探索空中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形成“路面+地下+空中”的立体交通格局。
相关
四集纪录片
解码华强北
为打造华强北品牌形象,坚定商户的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华强北。日前,四集纪录片《解码深圳·华强北》在全国各大平台全面推广。1月29日下午,福田区举行了该纪录片深圳首播现场见面会。
《解码深圳·华强北》制作过程历时2年,记录了华强北商圈30年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四次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揭示出了市场经济从发育、培育、升级到变迁的历史全貌,被业界称为是一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简史”。
“四集里每集都有很丰富的小人物和人物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里面,折射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大时代变迁,这种以小见大做得比较到位。”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蔚真评价道。
一家播出机构代表李久灵则直言:“看完这个片子感觉很振奋,自己都想创业了。这部片子仅仅用了100分钟,反映出了深圳经济发展的缩影,包括华强北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片子拍得非常的高大上,很震撼。”
今年元旦期间,该片在优酷、凤凰、腾讯、新浪、酷6、土豆网等10多家门户网站纪录片频道上线,10天时间,网友点播突破70万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网络点播量已接近160万次。
该片近期还将在湖南电视台科技生活频道、武汉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温州电视台、汕头电视台、珠海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全国10余家城市电视台相继排期播出;CUTV约40家城市网络电视台也正陆续上线。
此外,其衍生产品——《解码深圳·华强北》视频光盘和“华强北亲历者说”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而前不久,纪录片已在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每天连播两集完成首播。
“下一步,我们希望继续加大对华强北的推介力度,通过更高、更有影响力的平台,通过更新、更广泛的渠道,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解码’华强北,集百家智慧,为华强北的转型升级之路添砖加瓦。”福田区副区长夏炀说。
(记者 刘丽 邓翔 杜啸天 温现青 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