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街道:打出电动车组合拳 推动社区治理共享共治
信息提供日期 : 2018-07-16 17:02来源 : 南方都市报 信息索引号 : /2018-4057680
南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志平(右二)现场调研智能充电柜。
作为福田区面积最小的街道,南园街道具有人口密度高、消防设施基础不足、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等特点。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便宜、快捷、易操作等特点而深受群众欢迎,成为不少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电子通讯市场周边甚至出现电动车“围城”现象。
今年以来,南园街道坚决按照区领导关于电动车“禁售、禁修、禁驶”的决策部署和“正源清违”专项治理要求,以及“禁摩限电”专项整治行动指示,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志平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创新治理模式、实施精准打击,组织职能部门打出一套“堵、疏、打、宣”治理组合拳。
“堵”:从根本上遏制入户充电
过去,行走在南园街道,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员、外卖员在大街小巷上川流不息。据消防部门统计,电动车充电时一旦着火,90秒内温度就能达到200摄氏度,产生让人窒息死亡的毒烟,电动车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夜间室内充电。
南园街道以此为突破口,要求管理处配齐值守人员,全天候对进出小区的电动车进行监管,禁止电动车上楼入户,防止室内充电;督促物管处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安全巡查,及时制止在公共楼道的电动车充电行为;针对城中村从住宅内拉电线到一楼充电现象,督促各城中村股份公司定期清理。
目前,电动车入户充电得到有效遏制,私拉乱拉电线充电基本清除。
“疏”:安全充电探索三版本 率先引入智能充电柜
考虑到现阶段无法实现电动车全面禁驶,室内充电安全风险太大,南园街道从电动车充电的需求入手,不断升级电动车充电安全工作。
2016年以来,南园街道在辖区试点安装投币式充电桩。因试点充电桩少,无专人看管,存在充电设备被破坏等现象,无法正常运行。此后,街道又设置电动车集中充电点,因室外需搭建临时雨棚,室内空间有限等问题,依然无法推行。
为更好地解决电动车安全充电问题,南园街道在辖区富豪大厦率先推出全市首个“三合一”电动车智能充电柜,解决安全充电难题。“三合一”智能充电柜集充电、宣传、消防三种功能于一体,颇受市民青睐:首先,智能充电柜自重300斤,可抵挡12级风力;电池在专用充电箱内封闭充电,室外可用且无需专人看管。其次,充电柜温度达到60℃时,充电开关将自动断电;一旦起火,自动灭火;电池充电时与人、电动车分离,安全风险显著变小。同时,电动车充电收费0.3元/度,支持移动支付;电池充满后断电保存在独立充电箱中,居民可自主安排时间。此外,智能充电柜附带2块电子显示屏可播放消防安全知识、政府紧急通知等宣传广告,1个微型消防柜配置有消防器材,提高辖区消防设施的建设覆盖率。
“打”:联动各部门“合围”整改门店、整治违规行为
要彻底清除电动车隐患问题,需要多方位联动,开展电动车“正源清违”行动。南园街道联合辖区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围”,开展多次电动车集中治理攻坚战。
其一,街道执法员全面摸排辖区电动车销售、维修门店,并通过说服教育和整治行动相结合,辖区14家电动车销售、维修门店的整治完成率达100%。
其二,联合辖区市场监管所对可能存在超负荷使用、改造的部分电动车电池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违规电动车进行查扣。
其三,针对涉摩涉电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现状,今年上半年,南园街道整理单车73205辆次,转移69006辆次,在辖区开展“禁摩限电”专项整治行动61次,共出动工作人员994人次,共查扣650辆违规电动车(其中电动三轮车256辆,超标电动车302辆,铁甲威龙(改装两轮)92辆),拘留无证驾驶15人;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781宗,开展泥头车专项整治行动6次,查处未按规定粘贴反光标识,未喷涂放大牌号泥头车共计26宗,查处证件不齐全泥头车共计11宗。
其四,规范电动车使用单位充电行为,检查涉电动自行车企业共131家,对发现的电动车安全隐患,由安监部门督促企业落实整改。
“宣”:在互动中学会安全知识
多形式、全覆盖开展电动车安全知识宣传。南园街道充分利用微信、宣传手册、专题培训等方式,普及电动车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同时,结合智能充电柜的推广,加强电动车充电安全知识宣传,培养小区居民集中充电习惯。此外,街道还组织各社区、城中村安全管理人员到“8.29”火灾现场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充分发挥事故警示教育作用。(摘自7月11日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