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4年第19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回升动力逐渐增强——福田区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报告
信息提供日期 : 2014-12-25 00:00来源 : 福田区统计局 信息索引号 : /2014-3492892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回升动力逐渐增强
——福田区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报告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区委、区政府以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为中心,坚持有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整体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增长,但完成全年10.0%的年度计划目标压力巨大。初步核算,2014年前三季度我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7.0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8.6%,完成年度计划的68.6%;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28亿元,增长12.2%,完成年度计划的77.0%;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4.02亿元,增长7.6%,完成年度计划的67.8%;
——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62.05亿美元,下降9.1%,完成年度计划的66.5%;
——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增长14.4%;
——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71亿元,增长18.8%,完成年度计划的81.8%;
——完成税收总额615.51亿元,增长15.5%;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4.10亿元,同比同口径增长2.0%。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7.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增速与上半年相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84亿元,增长3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7.9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18.30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产结构比为0.04:6.71:93.25,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95个百分点。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看,排名首位的仍是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47.18亿元,增长10.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7%,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40.38亿元,增长8.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9%,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从区域发展增长两翼看,CBD实现增加值431.99亿元,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0%;环CBD高端产业带实现增加值917.46亿元,增长9.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4.6%。
图1 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图
(二)特色经济稳步增强
前三季度我区特色经济规模稳步壮大,发展速度平稳增长。初步核算,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822.84亿元,增长9.5%,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0%。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38.36亿元,增长9.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9.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1.56亿元,增长5.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4.57亿元,增长8.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0%。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48.66亿元,增长10.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为75.5%。
表2 2014年前三季度福田区高端产业发展情况
(三)质量效益稳中提质
前三季度我区继续坚持“高产低耗”的发展模式,“深圳质量”效果在我区进一步凸显。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达26.15亿元/平方公里,增长8.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倍。地均税收达7.82亿元/平方公里,增长15.5%,稳居全市十区第一。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2.75平方米,下降7.9%,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6.25吨,下降3.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258千瓦时,下降2.5%,均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运行
1、工业生产增速缓慢。前三季度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90.72亿元,比上年同期同口径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4.10亿元,增长2.0%。增速与上半年相比均提高1.8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下降5.0个百分点。外需疲软、内需乏力以及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经营难度加大,我区工业增长缓慢。
2、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前三季度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4.02亿元,增长7.6%,与上半年相比增速提升0.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我区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压力与机遇并存,消费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但消费热潮难以激发,完成年度计划压力巨大。
3、外贸出口持续低迷。前三季度我区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62.05亿美元,下降9.1%,降幅加大4.2个百分点。由于去年同期出口因贸易套利资金流入存在虚高成分,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4、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前三季度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6.28亿元,增长12.2%,增速与上半年相比降低1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6.4个百分点。今年我区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投资增速快于往年。
5、财税收入形势良好。前三季度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71亿元,增长18.8%,与上半年相比增速降低1.7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1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税收总额615.51亿元,增长15.5%,与上半年相比增速提升0.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8.6个百分点。其中地税收入415.25亿元,增长16.3%;国税收入200.26亿元,增长13.7%。
6、外商投资稳中有升。前三季度我区实际使用外资11.58亿美元,增长14.4%,与上半年相比增速降低1.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提升12.9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仍是外商投资热点,而港资仍是外商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区域比较
(一)全市十区比较
与市内十区相比,我区经济总体运行仍呈现总量领先,效益突出,增速靠后的特点。
1、总量领先。从各项总量指标看,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不占优势外,我区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十区排名占据领先优势。其中税收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等四项指标全市十区排名居首,分别比排名第二的区多178.81亿元、375.10亿元、176.29亿美元和4.00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一的南山区少406.2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第四,低于龙岗、宝安和南山。
2、增速靠后。从各项指标的增速看,受土地、资源、政策等因素限制和经济总量基数较大影响,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排在全市十区的中下位置,增长压力较大。
3、效益凸显。我区地均生产总值26.15亿元/平方公里和地均税收7.82亿元/平方公里都以遥遥领先的优势位居十区第一,分别比位居第二的罗湖区高88.0%和1.1倍。
表3 深圳市十区主要指标比较
绝对值单位:亿元、亿美元
(二)与市外中心城区比较
1、总量指标相对领先。与北京西城区和东城区、广州天河区和越秀区等副省级中心城区比较,福田区在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税收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总量指标上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落后五个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一的西城区188.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天河区少134.53亿元。
2、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我区凭借特有的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前三季度出口总额462.0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1.58亿美元,在全国中心城区中保持绝对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特征十分明显。
3、部分指标存在差距。与发展更为成熟的中心城区相比,我区部分指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五个中心城区中,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小于排名第一的天河区353.6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第三,与西城区相差197.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排名最后,与天河区相差267.3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相对较低,仅高于天河区,落后其他各区。
表4 2014年前三季度福田区与市外中心城区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亿美元、%
(三)与中国香港、新加坡比较
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两个国际中心城区相比,受地理和人口密度影响,福田区呈现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高、人均指标较低的特点。2014年上半年福田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15.86亿元/平方公里,比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高出115.5%和24.5%;而人均生产总值9.35万元,比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低17.2%和45.1%。在发展速度方面,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中国香港、新加坡6.2个和5.6个百分点。
表5 2014年上半年福田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指标对比
汇率换算:1港元=0.7926元RMB, 1新元=4.9145元RMB。
三、存在的问题
(一)支柱产业增速放缓,拉动经济增长能力减弱
一直以来,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是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且持续保持高位运行。今年受宏观政策环境、区域竞争加剧、经济运行周期等多因素影响,上述两个行业的增速正逐渐趋缓,对辖区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其中上半年批发零售业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平、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0.2个百分点,如何增强该行业的拉动作用急需政府关注并加以引导。
(二)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有限
从全市经济发展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目前,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尚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与南山、龙岗两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端商务服务、信息软件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仍处于培育成长之中,对经济的稳定和拉动作用有限。
(三)综合环境还需改善,集约产出效能仍有提升空间
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逼近极限,环境承载量持续攀高,区位优势面临空前压力,在整体综合竞争环境上,原有的相对优势已然减弱,特别是与国内外的北京、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济成熟区域比较,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效益,还是在集聚高端生产要素、促进宜居宜业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急需进一步构建高品质综合环境以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福田经济发展情况展望
(一)外部经济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整体低迷,全球经济实际增长普遍低于年初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力度有所减弱,欧元区复苏步履蹒跚,日本经济受提高消费税影响明显,巴西经济出现“滞胀”态势,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不利影响持续发酵,巴以冲突、伊拉克地区恐怖组织威胁、非洲埃博拉疫情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
从全国环境看,在“三期”叠加背景下经济运行存在着特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地方债、过剩产能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隐患。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7.4%,离全年7.5%的增长目标有0.1个百分点差距。
从全省及全市情况看,外贸出口形势依然堪忧,房地产发展呈放缓趋势,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压力。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长7.6%,离全年8.5%的增长目标有0.9个百分点差距。全市经济增长8.5%,离全年10%的增长目标有1.5个百分点差距。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全省还是全市,第四季度压力巨大。
(二)福田全年展望
前三季度,全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忧”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稳步攀升,一季度为7.4%,上半年为8.0%,前三季度为8.6%,但考虑到当前复杂综合环境,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完成全年增长10%的目标形势严峻。首先从支柱产业看,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在体量较大、刺激政策不多的情况下,增速难有较大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其次从新兴产业看,信息产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虽有较快增长,但体量较小,对经济总体的拉动作用有限;最后从需求看,出口仍不容乐观,消费市场起色不大,投资拉动有限。综上,在既定10%增长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必须充分估量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主动作为、科学调控,尽最大努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五、对策建议
(一)强金融,促消费,提升支柱行业贡献率
在金融领域,要继续巩固和扩大我区作为全市金融第一大区的已有优势,充分发挥深交所的“虹吸效应”,引导优质资本进入好项目、好企业,争夺行业话语权,积极打造国际化金融聚集区。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增强资金流动性,支持辖区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撬动社会资金、资源投向关键领域。在消费领域,要多措并举拓需求,促进消费健康增长,进一步巩固全市第一商业旺区的中心地位。一是要努力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改善民生积极拉动消费,逐步打消居民消费的顾虑,激发消费需求欲望;二是要不断加大商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和公平规范的营商环境;三是要继续扩大现有商圈的影响力量,增强现有商圈发展的承载力,积极拓展地下商业发展空间与辐射广度,提升华强北和CBD等商圈的时尚消费活力和影响力。
(二)重引导,抓培育,增添经济发展新兴增长点
在保持传统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围绕有市场前景的重点领域和符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行业龙头企业,用高端产业集聚能力稳定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认真探索福田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联动发展,利用新科技突破空间发展瓶颈,增添我区经济增长新优势。
(三)优环境,勇创新,增强城区建设综合竞争力
“打造高品质综合环境、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是我区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化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福田应借鉴国际、国内中心城区发展经验,向存量要效益,向转型要增量,坚持走集约高质发展之路。在发展中要注重差异化,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产业特长、城区特色及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定位要求等要素,充分利用珠三角经济圈带来的机遇,在发展意识、发展机制、政策激励、管理服务和发展品质上不断创新,提升城区品质,争当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区。
福田区2014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注: 6、7项由区经促局提供;8、9项由区财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