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2年第24期】2011年福田区社会发展报告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7-03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信息索引号 : /2012-3493521
2011年是深圳的“大运”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委、区政府以建设“首善之区、幸福福田”为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牢民生导向,2011年福田区社会发展成果瞩目,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健全、社区建设不断推进。福田区正朝着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国际化先导城区的方向努力迈进。
一、社会发展基本状况
1、发展持续优质,民生得到实在改善
2011年福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越两千亿元大关,达2098.6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比重18.2%。人均GDP15.87万元;税收总额和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6.9%和32.3%。2011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继续增加和提高对保障性住房、教育、社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事业的投入,全年支出达76.33亿元,比上年增长58.6%。
人民生活改善,收入稳步增加。2011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81.71元(3698.48元/月),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增长11.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31030.02元(2585.84元/月),增长4.1%。
2、人才素质强化,人才强区地位显现
坚持“民生幸福”的最高追求,致力破难攻坚、就业先行,推动社会建设稳步发展;立足“人才强区”的发展战略,坚持五湖四海、广聚智源,智慧聚集高地雏形显现。2011年我区人才发展和利用在就业、引才、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就业方面,全年共促进6464名户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0%。帮扶158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实现动态清零。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低于市政府下达的3%的目标。我区就业工作在市政府考核中实现全市“七连冠”。引才方面,全年招调工2917人,招调干1201人;招考选聘公务员、职员368人。举办“优才中国行”校园招聘,帮助辖区知名企业成功引进长春、成都、重庆等地重点高校数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开展第二届“福田区杰出人才”评选工作,评选出40名杰出人才,奖励金额增至10万元,进一步扩大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社会事业等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基地建设方面,大学生实习基地实现辖区企业和大学生就业“双赢”,全年新增12家企业进驻基地,企业数量已达61家,发放补贴2893人次、380余万元,企业录用实习大学生比例远远高于规定比例。区技能培训创业园区进驻创业企业53家,带动187人就业,被评为“广东省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建立3个创业孵化园,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三级创业帮扶体系。全年共帮扶1.26万人创业,带动3.87万人就业。
3、瞄准国际标杆,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2011年教育支出达到18.66亿,比上年度增长1.36亿,增长7.9%。充足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福田教育遵循率先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与区位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2011年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福田区教育发展十一个行动计划,内容涵盖德育创新、学前教育、民办教育、教育质量监测、集团化办学、教育国际化、校长职级制、教育科研、高中学校寄宿化、中小学生午餐品质提升以及校园环境整体提升等方面,标志着福田区的教育发展思路和方向更加清晰。我区大力开展“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活动,努力构建民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打造让孩子幸福的教育质量观。不间断、高水平地举行校长、教师培训、研修活动,构建多层次、制度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发挥名师带动作用,先后成立52个名师工作室。2010—2011学年度自主培养6名(全市8个区共20名)省特级教师,占年度全市特级教师总数的30%。面向全区公开选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副校长,优化校长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4、优化资源配置,医疗服务能力提高
卫生工作坚持“重服务、优设备、引人才、强存量、提增量”等指导原则,保障我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2011年区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达4.10亿元,同比增加3.7%。卫生投入占政府财政投入总支出的4.4%。组织社康职员招考和赴国内知名院校公开招聘卫生人才,新增卫生技术人才181名,全系统卫生总人数2770人。区人民医院后期建设项目、区中医院后期建设项目已批准立项,利用社会资本筹建福田老年护理院项目已经在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继续强化信息化建设,区属五家医疗单位已基本完成HIS数字医院、PACS影像传输系统、社区卫生、检验系统、社保、电子病历等系统和软件的应用。2011年全系统总诊疗量5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2%,出院病人3.9万人次,同比增长5.5%,“120”急救出车6090次,健康体检人数71.3万人次。社康中心调整优化布局后总数达80家,全年社康中心共完成基本医疗服务214.3万人次,公共卫生服务154.8万人次,分别较去年上升13.5%和20.6%。社康中心基本诊疗服务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中的比重提升至62.5%。
5、完善体系建设,主题文化成绩斐然
2011年我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大运和建党90周年两大主题,创新文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文化品牌战略和文化软件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全区文体建设在六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大运主题宣传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以迎大运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文体活动6场次、特色品牌群文活动30场次、社区常态群文活动300余场次,直接参与活动群众近10万人次。二是成功举办“福田区第十一届社区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暨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三是不断创新品牌文化活动。包括,圆满组织第十届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和国际标准舞蹈世界公开赛;以创新组织模式举办第十一届社区艺术节;顺利启动“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建设“主题文化馆”;举办第六届双钢琴四手联弹表演赛;举办动漫创意大赛等。四是广泛推进常态文化服务。包括,深入推行文化场馆“弹性服务”;“公益广场电影”放映服务;“大家讲坛”活动;继续实施“文化五进工程”,为基层社区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培训、书画笔会、社团活动等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多种形式公益文化服务活动。五是持续推进图书馆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图书、视听资料的数量,免费发放2011年版的《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一览表》。六是文艺精品再创佳绩。由我区组织创作的歌曲《南方以南》,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的“2011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选中获“中国原创歌曲奖”;油画《青春故事》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中荣获铜奖;小品《家访》在广东省群文剧本评选中获二等奖;2011年全区文化系统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作品19件次,获市以上奖项作品14件次。
6、维稳能力增强,治安局面持续好转
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面控防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近年来警情连降、基数较小的情况下,警情总量继续萎缩,传统警情再创新低。2011年110刑事警情17701宗,同比下降24.1%。其中,直接关系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两抢”和“两盗”,同比分别下降35.5%和27.1%,降幅均超过全市水平。消防监管更加严格、强势,基础逐步夯实。在全国“清剿火患”战役中,我区多项指标全市第一,综合得分全市第二。组织开展“平安福田11”、“创平安、迎大运十大行动”、“断源”、“会战2011”等严打整治行动,用凌厉的攻势,严打群众最关切的突出犯罪。全年共侦破刑事案件3190宗,刑事拘留3036人,逮捕2362人,打掉各类团伙212个,行政拘留4165人,劳动教养197人,强制隔离戒毒473人。
2011年我区共发生道路交通、火灾、生产安全等各类安全事故392宗,伤亡10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58.6万元。与2010年相比,事故宗数上升53.1%,死亡人数持平,受伤人数下降14.5%,直接经济损失上升166.4%。2011年度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8。全年各类安全事故共死亡37人,比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43人)少6人,占全年控制指标的86%。
7、创新养老体系,帮扶助困解忧排难
2011年末我区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76880家,参加失业保险137.7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81.7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157.2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39.39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到510元/人,9043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11年制订和出台《福田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福田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资助试行办法》等多项帮扶和救助的规定和办法,创新养老体系和救助机制。在10个社区建设“阳光议事厅”,在20个社区创建“省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社区”,居家养老受益人数8871人次,办理老年优待证14001张,办证率达100%;向2574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577.28万元;发放低保金4320户次、9043人次、384.44万元, 养育扶助332户、531宗、63.19万元;资助低保子女取得高等教育77人次、36.5万元。慰问优抚对象1075人(户),发放抚恤金和补助金1420.8万元,一次性价格补贴106万元、慰问金221.8万元;安置退役士兵121人,士官4人;向驻军发放慰问金568万元,生活补贴233万元,支援部队建设300余万元。
8、市容大幅提升,绿化、空气、水质良好
紧紧围绕“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这个中心,开展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市容环境提升工作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蝉联市环卫“双赛”优胜奖,实现“十三连冠”;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复查;户外广告整治、地铁复绿工程获市环提办和区政府的通令嘉奖;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拆除警务幕墙、清理电话报刊亭等多项工作受到市城管局的表扬。在大运“办城市”项目推进中,共实施绿化提升工程22个,共计改造绿化面积约76万平方米,实现辖区道路绿化景观、生态绿化景观和公园景观水平的“三大提升”。开展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对户外广告的整治,先后开展户外标语牌、广告牌整治“零点行动”、深南中路华强北片区广告整治、广深高速大型立柱广告整治等大型专项行动,全面拆除辖区陈旧破损和设置不规范的户外广告。
2011年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2011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36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3%,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存在的问题
建区20年来,我区经济的发展可谓屡上台阶,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目标总是提前或超额完成,经济发展繁荣昌盛。比较来说,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则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民生,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目前我区的社会民生问题主要存在于物价、就业、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
1、物价上涨过快,通胀形势严峻
2011年物价上涨和通胀情况仍然十分严峻,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物价增长提速。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4%,升幅越过5.0%的严重通胀警界线。我区全年各月物价指数均未低过104.0%,波幅呈前后低、中期高的趋势。八大类商品呈全部上升的趋势:食品类上升11.9%(为全年累计比值,下同),烟酒及用品类上升4.6%,衣着类上升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5.0%,交通和通讯类上升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7%,居住类上升4.0%,升幅均超过上年水平。食品价格的全线上涨对我区居民生活影响很大,反映我区居民生活水平指标之一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上年的30.4%回升至31.4%。物价持续性上涨和多种类齐涨的现状,加大居民生活压力,不安全感上升、幸福感下降,对部分贫困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困扰,这些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是潜在的社会安定隐患。
2、收入差距过大,就业创业趋难
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集中在同工不同酬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上。在一般企、事业单位中,干部与普通职工、城镇工与农民工、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之间,存在明显不合理收入差距。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11年福田区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为209142元/人;工资最低的行业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年平均工资为26191元/人,相差182951元/人,相差7倍。据2011年家庭户收入五等分组调查数据可知,最高组年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740元/人,最低组年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02元/人,相差73138元/人,相差近5倍。行业和家庭户人均收入的最高和最低值相差非常大,加上房价飙升、巨额游资轮番炒作各类生产和生活材料等,使通胀下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表1 家庭户人均收入等距五组分组对比表
单位:元
收入分类 | 合计 | 低20% | 较低20% | 中20% | 较高20% | 高20% |
家庭总收入 | 49574 | 19556 | 33821 | 46592 | 58447 | 100165 |
其中:可支配收入 | 44382 | 16602 | 30665 | 41178 | 53358 | 89740 |
1、工资性收入 | 33419 | 15269 | 22836 | 31332 | 35000 | 69768 |
2、经营净收入 | 5697 | 2100 | 3020 | 5363 | 4501 | 15193 |
3、财产性收入 | 2235 | 843 | 411 | 1861 | 1331 | 7692 |
4、转移性收入 | 8223 | 1344 | 7554 | 8036 | 17614 | 7512 |
失业人员、大学生、创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政策人员等四个群体,面临就业难的局面。而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之失业人员、创业人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初次就业成功后又第二次失业,前途渺茫,易产生挫败感。超过70%的创业人员认为创业过程艰难,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体制化。
3、教、卫资源短缺,亟需创新改革
我区学前教育以民办为主,公办为辅,这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市民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我区幼儿园共144所,其中公办19所,学位数为7476人;民办125所,学位数为31917人,民办幼儿园个数和学位数的比重分别为86.81%和81.02,幼儿教育偏离公益性轨道,导致“入园难”、“入园贵”现象。一方面近年来新生幼儿数不断激增,带来了旺盛的入托需求,加剧入园难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特色幼儿园少,再加之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幼儿学位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
在医疗卫生方面,我区的问题集中在,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有限;二是医疗卫生服务方式不够广泛,缺少多样化。看病难、看病贵是存在多年的老问题。社康中心虽然看病相对简单和容易,但仍存在设备简陋,医生水平受到质疑等多种问题。
4、养老问题突出,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8.7%,比重较之前有所提高,并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我区人口出现老龄化趋势。与此同时,养老问题突现。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两个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希望政府通过新建、改建养老机构或者增加老人活动中心来改善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状况。目前就养老服务设施和老人活动场所现状来看,我区仅有一家公办养老机构,一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250张,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一床难求。
三、对策和建议
1、稳定物价,体恤百姓基本生活
物价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把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的紧缩型货币和财政政策,市、区两级政府也采取一些保障民生、维持物价稳定的措施。一是完成涉及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工作,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二是配合市政府做好平价商店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平价商店在稳定物价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率先在基层医疗机构试行基本药品“零加成”的做法,大幅降低费用,让广大市民得到实惠。四是完善物价补贴制度,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并及时足额发放给辖区内补贴对象,努力把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较为突出的房价调控上,我区初步搭建有福田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包括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面向低收入家庭和单身人士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以及面向辖区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人才安居制度。2008年以来完成两次保障性住房受理分配工作,为辖区3594户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向辖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赁住房550套,向辖区248户次符合条件的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3796人次发放廉租房货币配租款约910万元,与414户低收入家庭签订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协议。
2、优化资源,加强医疗服务水平
合理调整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资源配置比重,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推进民营医疗机构大发展,给其发展空间,在科研项目申报、公益性服务项目财政补贴等政策上一视同仁,形成公立、民营各医疗卫生机构良性竞争发展格局,共同组成促进社会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注意加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监督保障能力的提高等。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进一步挖掘潜力,适当增加开放床位数,拓展服务规模。以服务量提升作为重点,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和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能力,完善服务模式。全面引入健康管理体系,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健康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水平。以医疗市场监管为重点,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制度、队伍三大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卫生等监督执法水平。
3、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普惠性幼儿园,特别是区政府2012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20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加强学前教育业务培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公办幼儿园比例,真正减轻辖区居民学前教育的经济负担,确保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继续对民办学校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扶持、机制上予以完善,促进民办学校的开办,和向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加大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办学水平,使民办学校成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和多样性教育的重要选择。
4、关注养老,扩大养老机构规模
一是充分利用城市更新计划和旧城改造项目,规划建设新的全托制养老福利机构。启动福田区老人护理院建设项目,建成社会力量投资,政府回购产权,社会福利机构运营的新型专业护理机构。二是结合《福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预留养老服务业建设用地,利用城中村改造和旧住宅区改造,合理筹划老年人服务设施和规划日间照料中心。
5、完善体系,提供就业创业平台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就业一点通”网络平台,建立针对专门人群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发布平台。二是在就业资源方面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倾斜。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政府制定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考虑的重要选项。三是提升创业活力,完善现有创业孵化园区管理运营模式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鼓励引进民间资本创办创业孵化园区。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体系。出台创业带动就业奖励措施和补贴标准政策。四是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机制。重点扶持以政府为主导、民办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大力开发以公安协警、劳动保障、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协理员等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性岗位,探索开发社区停车场管理、社区文化体育、托老托幼、公用设施维护、保安、保洁、保绿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田秀瑛系区统计局统计师)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网址https://www.szft.gov.cn/bmxx/qtjj/ztlm/tj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