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2年第22期】激活人口青春活力 打造宜居生态街区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4-18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信息索引号 : /2012-3493585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四)
第22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年4月18日
激活人口青春活力 打造宜居生态街区
——福田街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分析
彭红英
本文利用福田街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分析福田街道人口状况的基本特征。
一、充满青春活力的人口
数据显示,福田街道流动人口多、年轻人多、高素质人才多、人口密度高,充满青春活力,主要表现在:
(一)人口总量增速较快,以外来人口为主
1、人口总量增速较快
2010年11月1日零时,福田街道常住人口为23.4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7.32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6.17万人,增长35.6%,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略低于全市3.98%水平,高于全国的0.57%、全省的1.90%平均水平。
2、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
福田街道总人口286412人,户籍人口81065人,外来人口222433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77.66%,以外来人口为主。以外来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特点,一方面体现福田区近几年蓬勃的经济发展对全国劳动力的强大吸引力,近几年福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吸引大量外来就业人口,这些以就业为主的大量外来人口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城市公
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一定压力,造成一定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我市严格的入户限制,也是造成人口常暂住比例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77.66%的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尽管公安部门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但是在社会治安方面,人口的快速流动和相对较弱的监管力度都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很难实施有效管理;三是外来人口的住房流动性也很大,实施居住地的登记和管理的难度也很大。
(二)家庭户均人口减少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9826户,家庭户人口为16799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9人减少0.38人。这说明福田街道家庭户以一对夫妻家庭户为主要格局的新特点已形成。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生育水平不断降低、外来务工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性别比下降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8469人,占50.44%;女性人口为116392人,占49.5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1.7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32对比,10年间福田街道人口性别比下降7.54个百分点。人口性别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一是国家开展的“关爱女孩”等活动已取得实效,生育观念上“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等思想在进一步深入人心。二是深圳过去十年坚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三来一补”等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的加工装配型产业逐步萎缩或外迁,信息、通讯、金融、现代服务等男性占主导的高端产业逐步增长。“人随产业走”,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对不同性别人口的需求,造成福田街道人口性别比出现较大改变。
(四)处于“人口红利”期,具有优势和活力
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582人,占10.89%;15-64岁人口为204020人,占86.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5259人,占2.24%。
据初步统计测算,全街道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具有优势和活力。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86.87%,比福田区的84.76%高出2.1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70.14%高出7.2个百分点。按照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即达到老年社会的标准,福田街道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较远。人口年龄结构两头轻、中间重的特点,也是深圳近几年吸引大量外来就业人口的一种反映。
(五)人口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8372人,比五普多30587人,增长1.10倍;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2711人,比五普多11106人,增长21.52%;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7468人,比五普多14250人,增长22.5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0年来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3.0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3万人;每1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3058人,增长1.1倍。说明过去十年间,福田街道人口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实施吸引人才的战略取得较大成效。但与发达城市的地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深圳高校数量过少,在校大学生人数比老牌的教育强市少得多;二是深圳的产业结构中,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并存,相当部分外来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
(六)人口密度较高
常住人口密度为28468人/平方公里,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4676人/平方公里相比,增加13792人/平方公里。深圳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福田区达到16756人/平方公里,福田街道人口密度比福田区高3147人/平方公里。福田街道高密度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福田街道高密度楼宇开发带来高密度人口;二是产业升级调整,服务行业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趋于年轻化,流动性大;三是福田街道与香港接壤。近几年随着香港通关政策的开放,皇岗口岸楼宇皇御苑、深港一号的大型高层楼宇的开发,吸引大量的香港人士和流动人口在口岸居住;四是福田街道靠近福田中心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也吸引大量高端人口在中心区附近居住。
二、打造宜居生态街区的几点建议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现出的人口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激活人口青春活力
1、提高认识,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高度重视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清醒地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科学研究、认真评估,逐步完善人口政策,促进福田街道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
2、通过产业升级,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优化人口结构。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和劳动用工的监控,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
3、提高人口文化水平及劳动力素质。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加强现有职业培训网络,提供实用、灵活的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及竞争力。二是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建立人才分类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在内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打造宜居生态街区
针对福田街道楼宇密度大、人口密度大的现状,借鉴香港模式,提出建设适合高人口密度居住的城市生态街区,主要是土地的高效利用,包括开发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方面的高效利用。研究表明:城市人口越密集,该城市中每个居民的能源消耗就越小。高密度开发应具有保护土地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的双重意义。
1、提高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开敞空间,指城市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是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是为调节城市建设用地而保留下来的土地,强调的是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常理解成城市的空地率。对新开发的高层楼宇要充分开发小区公共绿地,对老住宅区要合理利用绿化容积空间,对会展中心要合理开发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开敞空间,缓解人口密度高的问题。
2、控制土地的高强度利用和住宅发展密度。高密度的住宅应尽可能建在会展中心公共交通枢纽附近,缓解人流。在靠近福田中心区附近,塑造具有规划性的城市面貌,规划发展不同密度的住宅。位于中心公园附近地区,发展低密度住宅,确保这些地区的环境受到保护。
3、打造公共交通体系和配合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社区。整个福田街道内有居住、商业、教育、娱乐、工作场所和开敞空间等多种功能用地,地下空间、近地空间、立体交通、立体广场、立体绿化共同作用,联成一体,成为城市公共生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土地和基础设施,降低投资成本。
总之,人口问题非常复杂,影响深远,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更加深入科学地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未雨绸缪、统筹考虑,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福田街道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为建设“首善之区、幸福福田”做出积极贡献。
(彭红英系福田街道统计站协管员)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