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2年第9期】福田区“人口红利 ”的特征分析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4-10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信息索引号 : /2012-3493894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六)
第9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2年3月28日
福田区“人口红利[①]”的特征分析
彭佳良
本文以福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研究福田区“人口红利”期及其邻近末期的特征,探寻延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对策。
一、福田区处于“人口红利”期
从我区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看到,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状格局,表明福田区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较轻的阶段,此阶段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红利。
图1 福田区六普常住人口年龄金字塔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充裕
从普查数据分析,福田区目前常住人口存在两升一降的特点:一是儿童人口比重稳中略升。0-14岁人口为156580人,占1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0381人,增长47.4%,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二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425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0134人,增长2.13倍。三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略有下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116673人,占8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27425人,增长41.5%,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我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意味着人口结构产生的充足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能得到较好的利用。
图2 福田区六普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2、总抚养比低,劳动力负担较轻
全区常住人口中,总抚养比为18.0%,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2.9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抚养18人(含0-14岁儿童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0人多抚养了2.9个人。其中,少儿抚养比14.0%,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0.6个百分百;老年抚养比4.0%,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2.3个百分百。总抚养比低是反映“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我区总抚养比略增,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50%(“人口红利”期总抚养比)的分界点,仍处于低抚养比的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非常有利,我区正处于“人口红利”的回报期。
3、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
文化程度是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标志,人口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教育文化素质也相应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我区常住人口中6岁以上的人口为1249603人,6岁及以上接受小学教育及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的比重99.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接受研究生以上教育的占3.0%,大学本科教育的占16.8%,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7.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增长1.5、8.1、5.2个百分点。此外,我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0.4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降低0.47个百分点。人口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确保福田区“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3 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及增长速度
4、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人均产出率提高
根据我区《普查表长表》(登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0%)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为19.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增长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需要专业技术知识和时间的积累。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各种科学研究,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他们利用发明技术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提高人均产出率。劳动力资源得到比较充分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及“人口红利”的增长。
二、 “人口红利”临近末期特征
“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增长和存在的,目前已有现象表明福田区“人口红利”已临近末期:
1、劳动适龄人口中高年龄组比重上升,老龄化趋势初显
从表1可见,基本的规律是低年龄组比重下降,高年龄组比重上升。15-24岁青年人口为259938人,25-44岁壮年为646165人,45-64岁中年为210570人,占总常住人口的比重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相比分别下降7.1个百分点、下降2.0个百分点、增长7.1个百分点。10-20年后高年龄组人口将进入老年阶段,预计20年后我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接近国际老龄化社会10%的这一标准,老年抚养比增长。一方面是年轻劳动力正在快速减少,另一方面是人口结构老化趋势明显,购买力下降。两方面原因将导致“年轻劳动力短缺”和“中老年劳动力过剩”长期并存的局面,“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2、劳动参与率下降,实际有效劳动力总量减少
根据我区《普查表长表》(登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0%)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劳动参与率为76.7%,失业率为3.2%,就业率为73.5%。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下降5.0、0.2、4.8个百分点。只有劳动参与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失业率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另一部分,23.3%的不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也是需要社会负担、抚养,这部分人不能创造财富,从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和“人口红利”的增长。
表1:分年龄段劳动适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
| 劳动适龄人口中各年龄段人口数(人) | 劳动参与率(%) |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合计 | 72001 | 109923 | 81.7 | 76.7 |
15-19岁 | 7209 | 7791 | 69.9 | 55.1 |
20-24岁 | 14175 | 18044 | 90.0 | 88.3 |
25-29岁 | 15451 | 19662 | 87.8 | 90.1 |
30-34岁 | 12671 | 14409 | 86.8 | 87.4 |
35-39岁 | 8964 | 13730 | 88.3 | 85.7 |
40-44岁 | 4601 | 12075 | 87.5 | 85.0 |
45-49岁 | 3217 | 8946 | 82.7 | 82.2 |
50-54岁 | 1776 | 4666 | 63.5 | 60.1 |
55-59岁 | 1318 | 3775 | 36.8 | 33.2 |
60-64岁 | 1282 | 2381 | 14.2 | 9.7 |
65岁以上 | 1337 | 4444 | 3.8 | 2.5 |
3、人口再生产下降,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
2010年我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98‰,出生人口10476人;人口死亡率为0.98‰,死亡人口12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0‰,自然增加人口9191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3.2‰,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
4、劳动力结构出现拐点,“人口红利”不能充分利用
2010年我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劳动力比重增长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增长9.6个百分点,高学历者得引进的增速远远高于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增速,这和我国长期重视学历教育、轻技术的教育观点是有关的。长期的重学历轻技术使现实生活中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拐点: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技工学校招不满学生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并存。我区劳动力结构不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需求,需优化劳动力结构,才能较充分的获取“人口红利”。
三、延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对策简析
通过以上分析, “人口红利”终将因人口出生率、劳动参与率及人均产出增长率降低等因素而减弱甚至消失,在这一客观规律面前,我们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延缓红利下降
在“人口红利”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红利”效应,抓住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当前较为丰富的劳动力,延缓红利下降。我区现有“人口红利”没有完全充分利用,一是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就业和消费模式未完全转变;二是我区未工作人口有29132人;三是部分健康热情的退休人员未能发挥余热。建议以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改善收入分配为主的方式留住外来工;鼓励支持未工作人口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等;对于仍有工作热情的退休人员,特别是从事中西医临床、地质、生物等高级技术方面的退休人员,可以适当推迟退休年龄、退休返聘、建立老年创新基地集中发挥余热,延缓“人口红利”效应的递减。
2、适度调整生育政策,规避“人口红利”枯竭
“人口红利”其实是一种“透支消费”,我区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部分家庭由于节省了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精力显得比较轻松,但其结果势必加重未来人口的负担。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势在必行,在我区逐步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是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或者是利用各种利好政策,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在我区落户并生育,如提高计划生育奖励和补助标准,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事项目,开展婴幼儿早期启蒙工程,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免”政策;开办面向来深务工人员子女的经济型标准化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资助公益性民办学校。从多方面规避“人口红利”的枯竭。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红利”枯竭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风险。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建议转变现在依靠廉价劳动力、加大投入生产要素、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劳动生产率去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教育供给,要让尽可能多的“初级劳动力”转化为“中级劳动力”,让更多的高学历者拥有技术和技能,培育出一个强大的“技师阶层”。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发展。
(彭佳良系区统计局统计师)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
[①]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