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2012年第8期)
信息提供日期 : 2012-04-10 00:00来源 : 福田政府在线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五)
第8期
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2年3月22日
福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
蔡仰虹 叶 玮
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一个地方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与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有着极大关联。只有对人口情况有较清晰的了解,政府管理才有信息对称的基础,才能及时做出科学的决策,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导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地发展。
一、福田区人口规模现状
以 2010 年
深圳人口的分布从早期的罗湖、福田向各区分散,逐步形成各自区域中心(表1)。
表1: 深圳市各区“六普”常住人口和2010年年末人口
二、福田区人口结构现状
(一)人口的自然结构
1、人口性别年龄呈树形结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中,0-14岁,156580人,占11.9%;15-64岁,116673人,占84.7%;65岁以上,44258人,占3.4%。从各年龄段看,20岁开始,人口结构开始有很大的变化,人口规模迅速增加,25-29岁人口数达到最大值(图1)。15-64岁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与“五普”比较,增加34万人(图2)。近十年的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结构显示出以下特点:塔基和塔尖明显收缩,中间庞大,呈典型的树型,15-64岁人口结构金字塔变得越来越粗壮,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特别是打工阶层的人口大量增多。20-29岁之间的人口最具有迁移性,也是人口迁移的高潮期。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口迁入的主体,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迁入也主要决定于这部分人。因此,大量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成为福田人口的主体。
2、人口性别结构差异变小。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0575人,占51.7%;女性人口为636936人,占48.3%。男女性别比由“五普”的111.72下降到106.85;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107.75;暂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7.41;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7.09(表2)。从各年龄段来看,0-14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5242人,15-64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29405人,65岁以上,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少1008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88,死亡人口男女性别比164.95。数据显示,福田区两性人口的比例关系总体表现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状态,低年龄组男性人口比例较大、高年龄组女性人口比例较大的差异格局。人口性别比随年龄上升而不断下降。在婴儿和青少年段,性别比大于100;在中年段两性基本平衡;在老年段,性别比小于100。这主要是各年龄组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而造成的。
表2 福田区各类人口性别比
(二)人口的社会结构
1、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文盲率降低。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6.29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4.4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7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1.42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为525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增加27.11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7.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增加1.7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减少2129人(图3)。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人数37042人,每10万人中拥有高中和中专受教育程度人数为27550,每10万人中拥有初中受教育程度人数25586人,每10万人中拥有小学受教育程度人数9135人。文盲率从“五普”的0.92%下降到0.45%。与部分中心城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福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相比国内部分中心城区的人口素质状况较好(表3)。
图3: 福田区“五普”与“六普”受教育程度比较表
表3:福田区与部分中心城区每十万人教育程度比较表
单位:人
2、户均住房面积减少,住房来源以租赁为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家庭户数390730户,人数为987433人,平均每户住房间数2.02间/户,比“五普”减少0.02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根据“六普”长表数据显示,按住房来源来分,家庭户中租赁其他住房的17367户,购买商品房的10982户,购买原公有住房的1972户,租赁廉租住房的1761户,购买二手房的1464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1435户,其他1140户,自建住房329户。形成了以租赁住房为支撑,购买商品房、二手房、原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渠道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常住户中自建住房的比例最小(图4)。从户主的职业构成看,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住房间数最大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分别为3间/户、
图4:福田区“六普”长表家庭户住房来源构成
(三)人口的经济结构
1、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根据“六普”长表抽样的数据显示,福田区人口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很小,占0.2%,与“五普”持平;第二产业占17.1%,比“五普”下降2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82.7%,比“五普”上升20.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38.2%,比“五普”上升12.5个百分点;从事制造业的占12.1%,比“五普”下降14.9个百分点(表4)。福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逐渐变大。近十年来,福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服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过程势必促使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流动,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4:10.56:89.40,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流动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有利于全社会范围内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表4: 福田“六普”人口就业的行业结构
2、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商业服务业。各种职业人口中,商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45.1%,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而旅游、体育、文化娱乐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则较少。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19.6%,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属于脑力劳动者,加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即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占在业人口42.3%,呈现福田职业构成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对分形式。从男女性别来看,女性从业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领域所占比重最大,占50.2%,男性从业人员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领域所占比重较大,占72.9。从职业构成来看,十年来福田在业人口表现为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从表5比较可见,福田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28.7%,下降到2010年的12.3%,比重下降了16.4个百分点。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大幅上升,从2000年的30.1%上升到2010年的45.%,专业技术人员也稳步增加,从200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16.5%,上升到2010年的19.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虽然有所增长,但在就业人口比重中变化甚小,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7.5%,所占比重仅上升1.1个百分点。换言之,十年来福田从事脑力劳动人口(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持续攀升。从200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40.9%,提高到201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42.3%。从事体力劳动人口比重则逐步减少。由上述变化数据可见,福田区在业人口职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职业结构转变。
表5: 福田区“六普”与“五普”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
单位:人、%
三、存在的问题
人口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看出,福田区人口在规模、结构、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存在人口规模大且流动人口常住化特征明显、人口类别结构多元化、户籍与非户籍“倒挂”现象依然存在和人口素质越来越高等特点。但是随着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人口规模趋于饱和,人口密度大,城区承载能力压力大。从人口规模看,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仍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人力资源存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财富基础。但是,城市究竟能集聚多少人口,这种人口结构应该是怎样的,纵然取决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供应量,更取决于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福田区十年期间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必定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给政府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外来人口规模庞大,管理手段和机制滞后。人口管理关键是要人不失其业、不失其利、不失其权、不失其管、不失其教。体现城市竞争力的生产、集散、服务、创新、管理等功能的提升,都要有利于人在这些方面“五个不失”。外来人口规模大、这部分人口既“常住化”又“流动化”,其对环境和公共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给城区人口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外来人口的劳资纠纷、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社保、住房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也给城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劳资矛盾。“招工难”从全国来讲有越来越蔓延和越来越加剧的趋势,季节性用工短缺和常年用工短缺同时存在,年轻工人、普通工人短缺也呈常态化,主要是因为农民工待遇和福利总体水平低。福田区就业人口中过半是从事低端行业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低劳动力成本势必严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当收入低得不足以维持劳动力本身的简单再生产时,劳工的社会供给就会出现问题。因劳动力短缺所造成的工资上升态势,也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4、人口总体素质参差不齐,高端人才紧缺。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各地为谋求发展所造成的人才争夺现象也会日渐激烈。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引进和留住大量的高端人才。
四、对策建议
1、实现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联动结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则牵动着整个城市人口总量的增减、人口结构的优化。福田外来人口居多,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深圳人口结构、合理控制人口总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服务业,优化人口结构,淘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2、充分发挥人口结构优势,大力促进就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延缓“人口红利”的时间。福田区年轻群体多,应该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保持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依据就业优先原则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3、提高城市吸引力,吸纳更多各类人才。积极通过政策手段,有目的、有序地引进外来人口,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广泛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福田发展,加大人才激励制度,同时在住房上给予优惠政策,在配偶、子女就业、上学、医疗、社保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促进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等人口素质结构的提高,为我区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年轻、具有较高现代科技水准的人口环境。
4、提高薪资水平,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合理稳定提高工资水平,开展工资的集体协商是大势所趋。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价格,给予人力资源以相对准确的回报。尽可能将初次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压缩在有限范围内,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合理的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来调整,大力减少低收入人群。提高劳动力成本,还直接有助于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改变目前许多领域实际存在的“不完全的劳动力成本”状况,按劳动力成本实际构成完全支付劳动力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
5、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户口的改变是一种形式,而对服务的分享则是问题的本质。一方面,与户口密切挂钩的生活、就业、医疗、住房四个基本保障要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另一方面,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四个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尊重市场公平自由竞争、个人理性选择,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建立和完善有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蔡仰虹、叶玮系区统计局雇员)
[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